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
1附件1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流程,供参照执行。一、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是否1.现场评估:环境安全受伤人数受伤方式联系院前急救机构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2.快速分流伤员3.伤情评估,启动预警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给予必要处置再次评估明确预警级别联系确定接受医院并与医院进行信息交换送达救治医院或创伤中心,并与院内人员进行病人情况交接2(一)现场评估。1.确定环境安全:急救人员必须确定现场安全后,方可开展工作。2.确定伤者人数和受伤方式:进入现场后,首先了解患者的人数、致伤原因,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部位,确定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二)快速分流伤员。若现场伤员人数较多,检伤分类后应当依据伤情对现场伤员进行分流:1.能行走伤员:请其去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2.不能行走的伤员:判断呼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大于30次/分或者小于6次/分的患者,应立即处理。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或者大于6次/分的患者,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的应立即处理。可触及搏动的患者,进一步判断患者神志情况,神志异常者,应立即处理。(三)伤情评估,启动预警。评估神志(GCS评分)、生命体征及损伤部位(TI评分),评估应从伤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评估的优先次序是: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伤势;可能导致丧失肢体的伤势;其他非威胁生命或丧失肢体的伤势。1.根据伤情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并立即给予必3要的处理,特别是对红色和黄色预警的伤员给予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胸外按压、止血、抗休克治疗等抢救措施。2.转运途中再次进行评估,明确预警级别。3.确定接收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在病人未到创伤救治点/中心之前,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告知拟送达的创伤救治点/中心预警级别、评分评估、预计到达时间、主要的伤情、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组织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提前到达急诊室,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抢救效率。4.与院内创伤急救医师进行交接,明确患者的预警级别、GCS、TI评分及评估情况、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4二、创伤患者院内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初次评估ABCDE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到场做好急救准备,等待伤员到来通知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及相关护理人员、辅助科室、血库、手术室做好准备是否接到院前预警信息后及时报告创伤中心负责人或医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启动相应预警级别伤员送达后,与院前医护人员进行交接二次评估ABCDE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ISS评分损伤控制性手术挽救生命重症监护(ICU)复苏至生命体征平稳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神志是否清楚?复苏及创伤高级生命支持完成治疗、康复出院5(一)创伤中心/救治点接到院前预警信息后,预计到诊人数、伤情、到达时间、急救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向院前急救人员告知本机构能够容纳的不同预警级别的患者数量。超出容纳能力时须及时告知院前急救人员,及早分流至其他创伤中心/救治点。接收信息者须通知创伤中心负责人,启动相应预案,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报告医院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二)接诊严重创伤患者时,通知本医疗机构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尽快到急诊室,并请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检查并确认监护设备、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正常,抢救药品完备;确认各辅助检查设施(检验、放射、B超等)正常;确认手术室等相关部门处于备用工作状态,通知血库做好配血准备,通知有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协调并支持抢救工作。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成员包括: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熟悉专科急救处理,并接受过专业培训。(三)伤员伤情交接。院内急救团队与院前急救人员交接,包括预警级别、评分评估、交接院前伤情评估表、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四)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61.绿色预警:通知相关专科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到达急诊室,确保多种基本检查处于备用状态,准备急诊手术。2.黄色预警:通知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相关医师尽快赶到急诊室,确保监护设备开启、血管活性药品、晶体液、胶体液、各辅助检查设施等处于备用状态,准备实施急诊手术。3.红色预警:通知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医师尽快赶到急诊室,确保监护设备开启、呼吸机开启及连接管路、插管设备到位、除颤仪、血管活性药品、晶体液、各辅助检查设施等处于备用状态,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准备,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实施抢救和手术。(五)初次评估。按照气道及颈椎保护(A)、呼吸及保持通气(B)、循环及控制出血(C)、神经系统检查(D)以及暴露及环境控制(E)的步骤进行初次评估。(六)复苏、损伤控制挽救生命。如发现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立即给予复苏、创伤高级生命支持,做损伤控制性手术挽救生命,之后重症监护室继续复苏直至生命体征稳定。(七)二次评估。生命体征稳定后,按照A、B、C、D、E的顺序二次评估伤情,处理伤口,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做ISS评分以确定伤情的严重程度。(八)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完成所有治疗后康复出院。7附件2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一、基本条件(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AssessmentSonographyinTrauma,FAST)、胸片、骨盆X线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8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二、组织管理(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三)与所在地医联体机构、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创伤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四)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患者信息登记制度、诊疗数据记录、随访、健康宣教制度,并定期对创伤患者诊疗过程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总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患者安全的9措施。三、建设要求(一)建立以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二)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三)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四)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五)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四、服务要求(一)建立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检伤分类和分级诊疗机制,对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二)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创伤规范化诊治能力。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点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提高群发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三)创伤中心能够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院10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四)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五)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六)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11附件3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一、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二、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间。三、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四、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时建立人工气道时间。五、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六、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由长到短排列后取其中位数。七、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八、严重创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九、严重创伤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十、严重创伤患者(ISS≥16者)抢救成功率。十一、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十二、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十三、接受外院转诊患者比例。十四、需要转诊治疗的创伤患者转诊比例。12十五、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十六、创伤患者均次住院费用。
本文标题: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2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