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上海财经大学欢迎您!
第七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一节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动力第二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第五节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根据(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根据: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整个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P256)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P257)(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这种辩证矛盾运动,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3)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根据。(P25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于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3、上层建筑的构成及相互关系(P259)(1)上层建筑定义(2)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两部分构成(3)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P260—26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P260)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服务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服务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同上)(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这种辩证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3)意义: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总体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的最终发动力。(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人类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类的生产力及其发展。(2)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总体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发动力。(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个阶段(P262)(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P261)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方法论(P263)(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及其表现和根源(P264—265)(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66)2、我国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现状(P266)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1、社会革命及其根源和根本问题(1)社会革命定义(P266)(2)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3)根本问题:国家政权(P267)2、社会革命的类型和社会作用(1)三种主要类型(P268)(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P268—269)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别(P269—270)(1)社会改革定义(P269)(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力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P270)2、社会改革的社会发展的作用(1)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量变过程,使社会变化平稳过渡,有利于人民生活(2)可以巩固现有社会制度(3)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4)有利于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习惯,促进社会文明3、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P272)(1)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优越性的发挥(4)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条件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共产党领导、安定团结政治环境、深厚群众基础。第三节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1)科学既指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指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2)技术是指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包括制作的工艺、流程、材料,能源和物化的设备等。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表明,自然条件、手工工具、单纯劳动力和机器体系都相继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充当过第一生产力,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科学渗透于生产力其他要素使它们发生深刻变化,从而提高生产力劳动者的智力、技能和经验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造;劳动对象的扩大;生产管理的科学化(3)科学在现代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科学对生产的作用从“生产—技术—科学”发展为“科学—技术—生产”,体现科学的主导和朝前作用。(4)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新产品试制成功周期缩短;生产力发展呈现加速度的趋势。3、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1)科学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如: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的民主和专制、军事和战争、哲学指导、社会整体科研能力、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2)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1、什么是新科技革命(P280)(1)新科技革命是指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2)新科学革命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和重大科学发现。(3)新技术革命表现为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材料、工艺、能源、控制手段和方法的突破。2、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P281—283)(1)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2)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3)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4)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5)促进人们更新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第四节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还是有“英雄”创造的,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的焦点。(2)唯物史观即群众史观,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真正体现者出发,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肯定“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发展,从而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其中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P284—285)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2)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到社会既定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含义(1)个人是指历史主体的个体存在形式,是一个具有社会的、精神的、肉体的特征的单个的人。(2)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上曾经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也叫杰出人物,反面人物也叫反动人物。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P287—288)(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2)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3)是重大事件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给事件打下明显的个人印记。(4)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促进作用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作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P288—289)(1)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方法(3)对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作用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概括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理论根据。第五节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交往的规定(1)交往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2)交往具有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性质(3)交往是变化发展的(4)交往具有构成社会基础的性质(5)交往具有层次性(6)交往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2、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P295)交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个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也是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交往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3)交往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交往推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5)交往促进个人走向全面发展2、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P297)(1)交往理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2)交往理论是我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根据(3)交往理论也是我们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指导思想。
本文标题: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上海财经大学欢迎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