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区营造发展模式之探讨
社區營造發展模式之探討-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林皆興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蕭智遠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生摘要社區營造是透過各種方法及手段將居住在同一地方之社區居民結合在一起,透過大家的互動參與,進行社區規劃、實踐共同目標以發展社區。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居民價值觀念與態度的改變尤其重要,需要社區意識的建構。其實社區營造是一種動態且複雜之過程,其發展過程牽涉相關因素角色如政府、居民、組織單位、社區意識等因素,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因果。本研究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利用整體系統觀點的角度來探討社區發展之特性與結構,試圖建立一個社區營造發展的系統建模。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發展、社區意識、系統思考Abstract:Communitybuildingusesvariousmethodstounitepeoplewhoinhabitthesamedistrict.Byengagingpeopleintheplanninganddevelopmentoftheircommunity,commongoalscanbeachieved.Itisimportanttochangeorshapethevaluesandattitudesoftheresidentsintheprocessofcommunitybuildingsothatasenseofcommunitycanbecultivated.Communitybuildingisadynamicandcomplexprocessthatengagesanumberofinfluencessuchasthegovernment,residents,interestgroupsandorganizations;andtheseinfluencestogetherhopefullyengenderasenseofcommunity.Thesefactorsdonotfunctioninisolationbutratherareinterwovenandaffecteachother.ThisstudyusestheRiversidecommunityinKaohsiungasanexampletoexplorethe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communitydevelopment.and,fromaholisticperspective,attemptstoconstructastructuralmodelofcommunitydevelopment.Keyword:CommunityBuilding、CommunityDevelopment、社區意識、SystemThinking壹、前言現今社區由於社會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呈現了不同以往的新都會型社區。隨著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改變,導致都市化快速發展的現象,傳統以家族為主的社1會結構與倫理秩序瓦解;而農村居民因就業與就學人口大量外移,造成人口大量減少與老化,傳統產業與地方活力逐漸衰退,地方的文化特質與歷史遺產正逐漸消失。另一方面,都市地區則因人口大量集中,人際關係疏離,缺乏對社區的認同與對公共事務的消極,造成投機、自私自利、冷漠等氣氛。當高度的經濟成長改變了整體台灣的社會發展生態,對社區發展而言亦是產生不同的改變與傷害。因此如何找回傳統民間維繫社會倫常禮教秩序、凝聚社會共同意識的社會認同力量與平衡城鄉發展、發揮各地方的特色,成為社區發展相當重要的課題(黃煌雄、林時機,2008,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社區營造之推動,以「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等原則,提出許多的社區營造政策與計劃來改善台灣許多社區資源配置與當地居民之文化精神,如鼓勵社區發現社區的資源、文化產業的復甦、解決社區當地公共空間等。從最初的政府規劃社區資源到近期社區居民意識的覺醒與自主管理社區,可以發現社區居民之自我社區管理也逐漸興盛,其中出現許多模範社區。而所謂的模範社區一詞包含了許多面向如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各種面向之模範社區各有差異(行政院文建會,2004)。例如台中縣大肚鄉立全社區,成功地與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發展出具有「風車故鄉」的美名。高雄市所進行的社區營造,積極的與當地社區居民與團體等互動,並配合了相關的工程建設,讓政策成功實施,塑造了許多模範社區,其中河堤社區為以產業發展與人文教育面向發展之模範社區。其實社區營造是一種動態且複雜之過程,牽涉到了相關因素角色如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社區意識與政府等因素,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因果。本研究以河堤社區為例,利用整體系統觀點的角度來探討社區發展之特性與結構,了解要素之間如何建構互動及模式,試圖建立一個社區發展的系統建模,以為社區營造之參考。貳、社區與社區發展一、社區社區(Community)是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而「社區」一詞各學者所持觀點不同。根據社會工作辭典(2000)所定義的「社區」應包括下列幾個要素:(1)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2)是一群人共同生活最小單位的地域;(3)是一群居住於特定地區內的居民所從事共同互賴的生活;(4)居民具有地緣的感覺或某些集體意識和行為,社區與其他社區,能清楚看出有所不同於該社區的風俗、生活方式、或「我群」意識或共同的記號象徵;(5)具有從屬、隸屬及依賴感,以期建立共同目標、集體行動以實踐之。社區是一個社會單元,在地理上的意義是一群人、一個工作組織、一個有特定目標團體結合而成,並在成員互動中逐漸建立的文化與塑造適當的環境空間(林暉月,2000)。社區亦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共同2體(徐震,1997)。易言之,居住在相鄰地區的人群具有若干共同利益或服務,或面臨若干共同問題及需要,因而產生共同目標而組織起來互助合作,共同發展。因此社區既非單純的空間地域單位,也非行政體系的一環,它應該是指一群具有共識的社會單位,其有共識的程度,也就是「社區意識」(陳其南,1996)。簡言之,地理區域或結構空間的地緣關係是社區的充分條件,然而相互歸屬之情感共識、共同事務之參與或行動、共同目標或「社區意識」則為其必要條件。而這些必須仰賴社區居民的組織行動,一個能普遍獲得大多數居民認同支持的「社區組織」以作為統籌規劃共同行動、訊息交流、連結社會關係及資源網絡之領導核心(詹秀員,2001)。因此社區的實質內涵著重於社區意識、社區結構與社區網絡的發展。社區意識是組織中成員間的歸屬情誼,也是存在於個人與個人或團體間互動存在之情感象徵,彼此享有共同信念,進而達成義務與責任,包括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與行動層面(林瑞欽,1994;宋念謙,1997)。因此社區意識的形成是社區居民先對社區產生情感及歸屬感,進而需透過社區參與、鄰里頻繁互動或加入組織等方式,以形成對社區關懷、社區認同感以及社區凝聚力量。在此過程中,居民會達成相同的共識,並創造社區美好的環境(陳怡如,2000)。在社區發展中必須同時考量社區整體環境的建設與更新,以及社區居民價值觀念與態度的改變。而後者則需要社區意識的建構,以增進社區居民對社區積極的認知與認同感。而社區認同感一旦建立,將可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之動機與意願,以發揮社區發展之效果(蔡祈賢,1996)。社會結構是社會組織的聯繫關係,是由社會地位與其人員角色配置所組成,是由組織內成員互動的連結所累積而成的一種社區網絡(DonaldandSuzanne,1995)。而社區居民由社區環境認知、社區活動參與及情感連結而產生之社區情感維繫著整個社區,無形中會自成一種社區的網絡關係,使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社會人際關係緊緊相扣。而網絡中規範力的大小,取決於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群組織之間信任程度而定的。社區網絡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經由社會化過程、居住區域、工作需要、宗教信仰等因素而逐漸向外擴展社會人際關係,發展出一種綿密的網絡(石珮琪,2005)。社區不單是一種傳統社會的地方意識,亦非僅指有限的地理空間,更不是形勢化的行政組織。社區在現代城鄉發展中是一種追求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具有情感、發自內心的心理認同、有著強烈的生命共同體之意識所組成的群體。二、社區發展「發展」一詞意指成長(growth)、進步(improvement)、變遷(change),因此,社區發展(communitydevelopment)即是社區或生活環境改善的概念。具體的說,經濟生活改善、農業現代化、交通進步、衛生改良、教育進步、社會福利成長,以及人的改變等都是社區發展的內涵。台灣經驗是國家的強力介入與協助,從公共利益的思維出發,以公共工程、生產福利和精神倫理等三大環境來改善社區環境,提升人民生計能力,以增進精神生活層次。因此,「社區發展」是3由社會行政部門主導其政策內容有著多元生活風貌,以重視實質環境改善和立見成果的科層引導,如路燈、公園與馬路等的鄰里改善工程,以及如媽媽教室、長青俱樂部等之社區福利服務內涵。學者羅秀華(2004)指出,社區發展有其四種特性:1.社政系統主導。早期將社區發展業務納入社會行政,因此公共工程、生產福利與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主要是由社會行政相關部門進行規劃。2.落後地區生活發展的重視。社區發展主要理念在於復甦落後社區之經濟發展等,因此對於推動社區生活品質與意識效果有限。3.由上而下的領導模式。由於著重落後地區的生活振興,因此國家與社區的兩造合作中,國家擁有較豐富之資源力,因此主導社區如何發展,「由上而下」乃是社區發展之表徵。4.工作團隊體質偏差。社區發展團體多半由地方指令下達組成,但是其成員組成仍然多數與選舉相關。因此地方負責成員通常藉由「依法行事」接受國家之導引。當政府力量直接介入社區生活時,社區自主力將因此上喪失」。早期的社區發展中,常感受無法「插一腳」之軌跡,多半顯現出其宗旨屬民主,執行則是官僚,在此時期,社區意識之精神並不明顯。其實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工作過程,其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協調社區各界的關係,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用自助的行動,以引導社區變遷而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質。因此社區發展是一種多元目標、長期性、綜合性的社會福利事業,其目的在透過社區居民的互動及教育來培養社區意識,啟發社區居民自動自發、自助人助的精神,貢獻人力、物力、財力,配合相關組織單位或政府部門之行政支援、技術指導等,以改善社區居民生活環境及品質(徐震,2001)。社區發展強調人力資源,包括社區居民、社區組織行政部門人員、學者專家及民間產業等,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功能。發展的初期多由地方產業或學術專業工作者(催生者)的介入,以及政府部門的行政協助等。而社區居民的參與為社區發展成功的首要關鍵因素。社區參與乃將行動主體放在社區居民,強調社會意識的形成,為社區居民共同參加,以一種有組織、有目標與行動導向的過程與投入,達成共同利益的實現(施教裕,1996)。而社區參與的核心要素為社區居民的認同感,一種社區居民內心的集體意識。因此,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互為因果,為社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丘昌泰,2001)。然而社區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正式的社區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以負責協調或連絡社區內各種組織或機構、增加社區居民間與社區各組織間的互動、整合社區的各種資源,以發揮整體力量並實現共同利益,進而強化社區意識。社區組織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有集眾人之力、匯眾人之智的成效,因而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對於都市中的社區而言,缺乏對土地的既有認同,也有沒既存的人際網絡維繫情感,大多數的居民初遷入時所關注的只是鐵門內的生活,鐵門外的生活並不在他們的思考範圍中。因此社區中正式的組織或團體則成為社區發展中非4常重要的角色。參、個案介紹一、河堤社區的歷史「河堤社區最早是沒有居民的,在社區現址內僅有孫靖元先生創設的國豐木業,是專門做三合板的」(童燕珍,2007)。桃仔園就是左營南門一帶,新庄仔社區的居民最早就是從那裡慢慢遷過來的,國豐木業就在河堤社區的北端,約在遊民收容所的後面。當時的河流也沒有現在這麼漂亮,就只是一條臭水溝,
本文标题:社区营造发展模式之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