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01.第一章-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
第一章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学习指导一.学习说明本章主要介绍基督教的早期历史、主要经典和教义及相关常识,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基督教,为其后有关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内容与教材第一章内容相对应,各节的名称与教材不尽一致,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网络教程中被分为两部分,即本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以突出重点,请注意。二.重点内容原始基督教的产生背景。原始基督教的初期教义和政治思想。原始基督教演变的原因。原始基督教演变的趋势和表现。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和教义。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制度、宗教礼仪、节日和教派。三.难点问题原始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保罗派与彼得派的斗争及其与原始基督教演变的关系。原始基督教演变的影响。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主要教义。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制度。四.复习题1.为什么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2.分析原始基督教的初期教义,试说明原始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3.试分析原始基督教演变的原因。4.原始基督教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试分析斐洛和塞涅卡在原始基督教演变过程中的作用。6.通过原始基督教政治思想的变化,试剖析原始基督教演变的大趋势。7.试具体说明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政策的改变,并分析其原因。8.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对基督教的发展有什么影响?9.什么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和教义?10.试介绍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制度和主要教派。第一节原始基督教的产生一.什么是基督教基督教名称的来源: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源自古希伯莱文Māshiah(汉语音译弥赛亚,意译受膏者受膏者,按犹太教习俗,古代犹太人封立君主时要举行涂油礼,即当场宰羔羊一只,取其油,由祭司涂于君主的前额、头发和胡子上,以示上帝对君主的承认与派遣,故有受膏者之称。)。Māshiah一词,希腊文为Christós,拉丁文为Christus,后者的汉语音译为基利斯督,简称基督。基督乃耶稣的专称,基督教各派均奉其为救世主。基督教是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稣为核心的各个教派的总称。二.古代犹太人的历史与教派历史上的犹太人(犹太人公元前11世纪立国,称以色列-犹太王国,约前935年分裂;自前722年以降,长期受到异族奴役,前63年被迫接受罗马帝国的统治,民族灾难达到顶点,屡次反抗斗争均遭残酷镇压。)是西亚地区一个灾难深重的弱小民族,历经磨难。在反抗罗马帝国的斗争中,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犹太人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四大派,亦称四大党,即犹太祭司贵族组成的撒都该党,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界知识分子组成的法利赛党,犹太农、牧民组成的艾赛尼派和犹太下层的无产者、游民、乞丐、贫穷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组成的狂热派。),其下又分为若干小派,原始基督教最初就是从下层教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派,称拿撒勒派,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三.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初期教义目前尚未发现能明确说明原始基督教形成过程的具体史料。据《新约全书·福音书》(见本章第三节)记载,耶稣于公元1世纪30年代初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原始基督教,后因所宣传的教义不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历史上是否确有耶稣其人,学术界迄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始基督教初期教义:①一神(一神,奉犹太教的上帝.名耶和华,为宇宙唯一的真神。一神信仰与原始基督教源出于犹太教有直接关系)与选民。(选民,神从万民中所特别“拣选”者。犹太教的选民仅限于犹太人,基督教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民族)②基督救赎和因信得救。(信徒不分民族,只要信仰基督救赎,必将得到拯救和上帝的赐福)③改革礼仪。(主要提倡精神崇拜,废除犹太教的各种献祭和烦琐仪式)四.初期的政治思想①号召人民起来报仇伸冤,推翻罗马和犹太上层的黑暗统治。②建立现实、平等、公共消费、劳动民众掌权的新国家和新社会。③推翻罗马帝国统治和建立理想社会主要要依靠救世主,但也不排除暴力手段。第二节原始基督教的演变一.社会基础的变化及保罗派与彼得派的斗争原始基督教信徒和阶级结构的变化:1世纪中叶信徒以犹太下层劳动群众为主,在其后的一百年间,一批有产者和奴隶主陆续加入基督教,并逐渐成为教会内部的主导力量。变化原因:①罗马帝国内部信仰危机。(罗马帝国的建立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许多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信仰危机日趋严重。不少人遂加入基督教,致使基督教的非犹太人信徒明显增加。)②保罗派在与彼得派的斗争中占据上风。(保罗派是原始基督教内部以非犹太人信徒为主的派别,非犹太人的中产阶级乃其骨干;彼得派则以犹太信徒为主。利益分歧导致双方冲突不断,最终保罗派取得了基本胜利,并控制了各地教会,广泛吸收城市中非犹太人的中、上层人士参加教会。)二.礼仪与组织的演变原始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后,礼仪十分简单,主要有两项,即洗礼和感谢祭。组织管理方面,随着保罗派的兴起和流传,教会逐渐产生了召集人(称长老或执事)和经费管理人(称财务官或监督),后又出现了集神权、财权和管理权于一身的主教。三.斐洛与塞涅卡保罗派在教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后,原始基督教大量吸收以斐洛和塞涅卡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由此不仅教义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政治思想也多有改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从反抗罗马的统治演变为主张服从罗马皇帝的统治,甘当顺民,神化皇权。②从否定奴隶制度转化为承认奴隶制度的合理性,宣扬服从听命。③否认地上的千年王国,把理想社会演化为虚幻的天国。④将斗争哲学改变为宣扬无原则的忍耐和超阶级的爱。这种变化为原始基督教进一步向罗马奴隶主政权靠拢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教父向罗马政权靠拢从2世纪中叶开始,教父(基督教会对2-11世纪期间,在制定或解释教义、巩固教会组织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为后世基督教奠定理论基础的神学家的尊称。)逐渐控制了教会组织,并掌握了教义的解释权。在政治上,教父鼓吹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给罗马奴隶制政权套上神圣的光环。在行动上,教父一再向帝国效忠投靠,谋求罗马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随着罗马帝国内部危机的加剧,一部分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新兴的基督教力量将有助于克服帝国的思想危机,一些人甚至加入了基督徒的行列,这也推动了罗马帝国逐渐改变对基督教的态度。在此基础上,2世纪以后基督教一度取得了半合法地位。五.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在教父向罗马政权靠拢的同时,帝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化,即由最初的镇压改变为基本上的宽容政策,间或实行的镇压政策只是为了一时的政治需要。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迫害活动发生在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但收效甚微。六.《米兰敕令》和尼西亚会议313年,罗马帝国统治者发布《米兰敕令》,主要内容有二:①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与其他宗教享有同样的自由;②全部发还基督教堂和教会财产。在基督教历史上,《米兰敕令》意义重大。《米兰敕令》的颁布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从宽容与镇压相结合转变为依靠、扶植和利用。从此基督教开始与奴隶主政权合流,成为御用的思想统治工具。《米兰敕令》的颁布是历史的必然。为了统一教义,停止教会内部纷争,健全教会组织和领导体制,325年君士坦丁召集尼西亚会议,会议决议主要强调三点:①支持三位一体(见本章第三节)派,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②制定并通过《尼西亚信经》,主要内容有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三位一体、基督救赎、耶稣复活升天和末日审判等。基督教权威性的基本信仰纲要,信徒受洗入教时的必读经文。初无固定格式,有多种式样。尼西亚会议对各种文句不尽相同的信经(草案)进行审议,最后规定《尼西亚信经》为正统信仰的准则。③制定教会法规二十条,中心内容为:确立皇帝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按行省划分教区,主教为教区领导人,加强主教制,禁止教士放债取息等。尼西亚会议标志着原始基督教的质变。尼西亚会议决议内容表明,基督教已经具备统一的教义和组织,并演变为奴隶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从此教会与帝国政权结为一体,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官方机构。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第三节基督教主要经典和教义一.基督教主要经典《圣经》是基督教绝大多数派别共同承认的经典,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旧约全书》是基督教对犹太教经典《圣经》的称呼,在作了某些新的解释后,基督教将其作为自身经典的一部分。《旧约全书》编订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共39卷,分为经书、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四大部分。经书又称摩西五经,或五经,或立法书,共5卷,是犹太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之一。史书共10卷,以宗教的观点和文学的笔触记述了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兴亡的历史。先知书共15卷,以色列和犹太王国行将灭亡前出现的一批先知的言论。诗文集共9卷,包括诗歌、祷词和格言等各类体裁的作品。《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编订于公元1-2世纪,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书信、《使徒行传》和《启示录》四大部分。福音书共4卷,主要讲述耶稣的生平事迹。使徒书信共21卷,反映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原始基督教教义、神学理论、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及保罗派和彼得派的分歧和斗争。《使徒行传》1卷,记录了早期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启示录》1卷,以预言的形式阐述了原始基督教初期的政治思想和教派斗争。二.主要教义基督教绝大多数教派共同承认的主要教义共有四条:①三位一体的上帝。②原祖原罪。③基督救赎。④灵魂不灭和世界末日。三.主要教规基督教各派制定的教规不一,但基本上都奉行十诫(十诫又称摩西十诫,出自《旧约全书·出埃及记》),只是在条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区别。十诫是基督教的道德原则。十诫:1.禁止信仰耶和华以外的其他神;2.禁止雕刻和崇拜埃及人所膜拜的那种偶像;3.禁止妄称耶和华的名;4.必一周工作六日,第七日休息,以表示对耶和华的崇拜;5.必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男子不可与有夫之妇通奸,女子不可与有妇之夫通奸;8.不可偷盗;9.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10.不可贪婪,不可图谋邻人的房舍、仆佣、牛和其他属于邻人的一切财物。第四节基督教会的组织及其他一.教会与组织制度教会负有制定和解释教义、执行教规、管理信徒、传教的职责,多数教派都认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徒则为肢体和细胞,教徒只有在教会中才能与基督合而为一。教会组织制度大体上分为四类,即教皇制、主教制、长老制。教皇制天主教的教会制度,特点为集权制、教阶制和任命制。在教会内部担任职务者统称神职人员,分为教皇、主教和神父三个级别。天主教一切神职人员和修士、修女均需独身。除无教皇和枢机主教外,东正教的教会制度基本上与天主教相似。东正教唯要求主教独身,神父听其自便。有关东正教见第三章。主教制新教圣公宗(安立甘宗)和卫斯理宗(循道宗)的教会制度,与天主教有相似之处。有关新教见本章本节最后一部分内容。长老制新教加尔文宗的教会制度。和公理制公理制,新教公理宗和浸礼宗等的教会制度。二.礼仪与节日天主教和东正教将宗教礼仪称为圣事,新教称为圣礼。圣事形式豪华,内容烦琐,共有七项,新教主张节俭,因此宗教礼仪的项目、内容和时间皆从简,目前大多数新教派别的宗教礼仪都只有两项,即圣洗和圣餐(天主教称圣体)。七项圣事:①圣洗,即洗礼,入教仪式,标志着原罪、本罪的赦免和灵魂获得新生。②坚振,标志圣灵降临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人心。③告解,标志耶稣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上帝所犯的诸罪,使其重新获得上帝的恩宠。④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源出耶稣被捕前与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故事。⑤终傅,临终仪式。⑥神品,授神职仪式。⑦婚配,结婚仪式。其中坚振和神品两项圣事必须由主教主持,其他可由神父主持。基督教各派的节日不尽一致,天主教最多,个别新教派别则无任何节日。圣诞节和复活节是基督教绝大多数派别的最主要节日。三.基督教的教派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东方正教、罗马公教和新教,是基督教历史上两次大分裂的产物。第一次发生于1054年,结果形成了东方正教(东方正教,简称东正教,意为正统的教会。因以希腊语为主要宗教用语,故又称希腊正教。欧洲希腊语地区是其主要势力范围。)和罗马公教(罗马公教,简称公教,意为全世界的教会。汉译天主
本文标题:01.第一章-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5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