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早期话剧的前奏第一节中国话剧起源前的社会背景一、实用文学观的流行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于两个世纪交替之际,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抗与交融之中。迫于局势,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西学,研究洋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通俗文化艺术唤起民众成了救亡图存振兴祖国的基本路线。二、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表现:1、翻译西方作品:严复→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流畅)雅(有文采)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与魏易(懂外语)合作2、引进西方的“奇淫技巧”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电影诞生(米埃尔兄弟)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3、出国留学热潮:容闳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被称为留学之父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学位第二节中国话剧的前奏——戏剧改良一、传统戏剧的状况以歌舞来表演故事为基本手段特点:以表演为中心,淡化文学性,注重观赏性和消遣性,远离社会现实。西方戏剧也曾有过诗乐舞一体的湿气诗→话剧(drama)歌→歌剧(opear)舞→舞剧(danceopear)二、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最早的话剧演出应该是教堂的圣剧表演和西方侨民的业余演出。1866年浪子、好汉两个剧社合并为A.D.C剧团,修建了正规剧场——兰心大剧院教会学校的演剧是西方戏剧影响中国人民的有一个比较有利因素最早教会学校演剧:1899年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第二章早期话剧的兴衰第一节中国话剧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春柳社是综合性文艺社团,包括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选择《茶花女》的原因:小仲马的艺术宗旨和春柳社的艺术宗旨是一致的:戏剧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到得、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1907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第一个创作剧本。政府禁令后,日本时期的春柳演剧活动告一段落,这一时期的春柳社被称为“前期春柳”。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被称为“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演出了多个剧本,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幕表剧。幕表剧: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则附上重要对话,而其他部分靠演员的临场发挥。第二节进化团河天知派新剧一、进化团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天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王钟声:我过最早创导话剧活动的戏剧家之一,主持春阳社。二、天知派——任天知的新剧演出活动任天知和王钟声一起排演了《迦茵小传》,根据英国小说改编。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1908年春阳社解散1910年任天知与汪优游、陈大志等人组建了进化团,出演了《血蓑衣》等剧。天知派新剧的特点:1、在戏剧审美观赏,进化团的演剧不以制造舞台上逼真的生活幻想取胜;2、在编剧方法上,剧情的编排十分注意连贯性和完整性;3、在表达形式上,采取幕表制,即兴表演;第三节南开新剧社南开新剧社,正式建立于1914年11月17日,创始人是两兄弟,哥哥张寿春(字伯苓),弟弟张彭春(字仲述),该剧社友学术色彩。比较:后期春柳上海日本戏剧体系南开新剧社天津欧美戏剧体系南开新剧团的贡献:1、对戏剧功用的认识:认为戏剧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2、创作原则:遵循写实主义原则南开新剧社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1915年10月校庆日《一念差》:1916年校庆:反映封建官僚腐朽,官场腐败《新村正》(纯粹新剧):1918年10月校庆日是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创作剧本这部剧本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级帝国主义深入中国弄崔,与封建阶级相互勾结,并认为这是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宋春舫:“把吾国数干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两句迷信话打破。第四节文明戏的商业化的繁荣与衰落一、郑正秋“新民社”郑正秋1888—1935广东潮州人原名郑芳泽新剧家中国电影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组织成立新民社,多以通俗的家庭故事为素材,如《恶家庭》。1916年,郑正秋与舞台诀别,宣告文明戏时代结束。二、经营三的民鸣社民鸣社出版了中国早期话剧第一种专业刊物《新剧杂文》。民鸣社成为了文明戏靠演出赚钱的第一个社团。贴近普通人,取悦观众,走市场路线,成为新剧家门的共识,所有的剧团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商业化的演出。第五节早期话剧的成败得失早期话剧在民国前后被称为新剧,也成为文明戏。文明戏发展可分为三阶段:1907-1910年创始期1911-1917年兴盛期1918-1924年衰败期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文明戏的缺点:1、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创造;2、没有剧本,只凭演员现场发挥,如果演员素质跟不上,就很难保证质量;3、基本不排练,演员不熟悉剧情,表演过分夸张;4、社会对演员的道德期望与演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5、商业性的侵害;第三章戏剧思想和观念的觉醒第一节悲剧观念的萌动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说:“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王国维(1877-1927)的戏剧思想,清末民初文史学家。推崇悲剧精神,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悲剧”概念的人。第二节现实主义思潮中国戏剧大特点—写意作为对传统戏剧的写意特张的反驳,戏剧推崇写实求真。第四章现代戏剧的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比辛亥革命规模更大、波及更广、更为彻底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传播手段的依赖也更为迫切。在当时的社会,戏剧仍然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戏剧是改革社会的不二法门.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1918年10月再出“戏剧专号”,宋春舫在“戏剧专号”中推荐了13个国家的58位作家的戏剧作品.第一节剧社的建立和翻译的热潮一、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1、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宣言》:“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2、戏剧协社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成绩最大,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3、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2年11月成立于北京,由陈大悲和蒲伯英主持。我国第一所以西方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人才的专门学校。4、南国社1924年田汉和他的妻子易潄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7年秋天成立南国社,并开办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演出的戏基本上都是田汉自己创作的。5、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25年5月成立,其中设有戏剧系。主要成员有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和熊佛西。推行“国剧运动”。二、戏剧翻译的热潮纵观当时外国戏剧的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得最多,易卜生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最大。俄国的剧本也是重点介绍的对象。主要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契诃夫《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果戈理的《巡按》(现译《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高尔斯华绥的《银盒》。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梅特林克的《青鸟》、《马莱娜公主》。第二节胡适与社会问题剧一、胡适的《终身大事》胡适(1891-1962),字适之,早年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经任北大校长、民国政府驻美大使等职。他推崇西洋文学,提倡白话文。《终身大事》发表在1919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剧情:田亚梅陈先生剧本触及到了觉醒的年轻一代普遍关心的婚姻恋爱自由、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问题。胡适的社会问题剧《终生大事》明显受到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影响。《终身大事》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在此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二、社会问题剧的流行叶绍钧的《恳亲会》侯曜的《复活的玫瑰》余上沅的《兵变》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第三节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夏衍曾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1907年初加入春柳社,后参与创办新剧同志会、民众戏剧社等。1926年进入电影界。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主要有《回家以后》、《泼妇》、《屏风后》等。《回家以后》:写有关家庭婚姻的伦理道德问题:陆治平——留学生刘玛丽——美国女人吴自芳——陆治平的妻子剧本中的新青年陆治平与中国妻子和西洋老婆之间的关系,既是现实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的象征,陆治平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尴尬处境,实际上透露出了当时人在西洋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游移与彷徨。《泼妇》陈慎之于素心作者通过于素心这个被传统社会指责为泼妇的新女性,来揭露和抨击旧道德。剧本所批判的,不是千夫所指的旧家庭、封建家长,而是时代的骄子——新青年。《屏风后》康无垢——道德维持会职员忆青——风尘女子明玉——忆青的女儿康扶持——道德维持会的会长,康无垢的父亲剧本特色:使用了人物塑造的侧面烘托法。道具屏风的运用。全部的喜剧性效果全从这个屏风出来。第四节社会问题剧的得失大量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是20年代重要的戏剧现象。余上沅对社会问题剧有一个著名的评判:问题不存在了,剧也就不存在了。第五章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第一节三种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一、西洋派西洋派以胡适为首的《新青年》为代表。西洋派对西洋戏剧的推崇建立在对传统戏剧的全盘否定上。陈独秀认为:“演剧与歌唱,本是二事”。周作人认为,中国戏剧在形式上尚处于野蛮阶段,内容中的陈旧、腐败成分是一种“妨碍人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傅斯年说:“就技术而论,中国戏剧实在是毫无美学价值”。欧阳予倩甚至说:“中国无戏剧”。西洋派不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戏曲,而是以革命家的、思想家的眼光来看。二、本土派本土派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从艺术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现代戏剧。张厚载认为,中国戏剧的根本好处是,它是“假象的”,“它把一切事情和物件都用抽象的方法表现出来”三、国剧派国剧派是伴随着国剧运动出现的,代表人物是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熊佛西等。他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民族性、个性与世界性、通性;2、传统的继承性与变异性;国剧派的理想是要建立基于民族根基之上的现代中国戏剧。第二节现代戏剧走进剧场一、《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作品;剧情:华伦夫人薇薇——华伦夫人的女儿乔治·克罗夫爵士弗兰克萧伯纳曾明确地表示,他写这个剧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卖淫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女人的堕落和男人的放荡,而只是由于给妇女的工作报酬太低,轻视妇女和虐待妇女到了无耻的程度,使比较贫苦的妇女不得不为活命而卖淫。……首恶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汪优游将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搬上了中国舞台,1920年10月,该剧在上海新
本文标题:中国戏剧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5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