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讲人:赵泉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8年7月2一、“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包括:(一)历史地位(二)思想来源(三)基本思想(四)发展道路(五)发展方针4(一)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要务是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然包括关于如何推动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发展,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中国的最新成果5(一)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二)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泉: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五个统筹”,就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概括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二是马列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精髓,如以人为本与“三个代表”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一脉相承三是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如可持续发展就是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7(二)思想来源国际社会关于发展观演进的四个阶段: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强调结构转换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强调社会进步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8(三)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9以人为本是关于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关于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和发展成果分配的高度概括1.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目的(forpeople)2.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主体(bypeople)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分配(througlepeople)•发展由人民作主?(三)基本思想10(三)基本思想全面发展是关于发展内容的思想,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内容,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11(三)基本思想协调发展是关于发展内容之间策略的思想。1.第一个层面是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发展,包括“五个统筹”中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第二个层面是协调城乡、区域、不同群体或阶层、国内国外等,实质是共建共享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12(三)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关于发展中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的思想,实质是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概括,就是在当代的发展中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3(三)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拓宽了关于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要完善原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丰富社会建设的目标、战略、体制和政策,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和总体布局14(四)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是一种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不完全相同15(四)发展道路科学发展从科学本身的含义概括,就是走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从实现工业化角度概括,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转变增长方式来概括,就是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方式16(四)发展道路和谐发展,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矛盾,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和平发展,就是妥善处理内外利益关系,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要走的道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要走这一道路17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六个立足”的方针: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五)发展方针18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及其发展道路所决定的发展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远景的总体目标。可以表述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发展目标基本特征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对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成和谐社会目标的时点应该定位于本世纪中叶。这样,才能起到鼓舞人心、为之努力奋斗的作用19(一)总体目标二是远景的补充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远景目标之下,针对全球资源特别是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应该特别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即,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从人与自然关系上看,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针对我国人力资源充裕而人力资本短缺的情况,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补充性目标20(一)总体目标三是阶段性的总体目标,根据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远景目标,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应该是“四位一体”的,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应该是全民共建共享的,即全体人民共同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21三个重要指标:•GDP年均增长7.5%(产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投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环境约束)既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指标,也从投入方面提出了约束性强的能耗指标,还从产出的环境约束方面提出指标,表明我国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更加成熟和理性(二)“十一五”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22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或战略性举措新农村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城镇化两型社会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所决定的发展战略或战略性举措包括: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任务艰巨(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4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1)(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5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2627•二是农村面貌落后。农村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不足,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小13年7年02468101214城镇农村(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均受教育年限28•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蕴含着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9第一,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就是坚持“两手抓”,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又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不是惟一途径(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0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趋向•总体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初始阶段。从“十一五”开始,要逐步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1第三,通过改善农村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完善村镇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农村水、路、气(沼气)、电等的建设,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民,但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的主题是政府(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第四,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范围破解“三农”问题•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国已有25个地区建立,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加大扶贫减贫力度(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3工业的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企业不强:我国制造业总规模虽居世界第三,但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业企业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宝钢和一汽等四家•技术不强:彩电、手机、PC机、DVD播放机等产品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产品不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是靠低附加值产品规模扩张和贴牌生产实现的,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4•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必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转变•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找准比较优势,准确定位。•要按照适度偏紧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部分产业必须坚持内需主导,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结构升级,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有限、适度的引导,避免政府主导、过度干预和干预方式不当(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5•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解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的问题•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既要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适度发展重化工业,也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要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主要使用海路进口资源的产业在沿海布局,主要使用国内资源和陆路进口资源的产业在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布局(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6服务业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滞后•服务业总量不足,2005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0.3%,2006年再降到39.5%,比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基本相当的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生产性服务不发达,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程度低•新兴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服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持续出现逆差(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7第一,要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服务业也是生产部门,同样创造价值,增加就业,不是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必须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不是所有地区都要有了发达的工业体系后才能发展服务业(印度与中国)(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8第三,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国民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生产制造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交易成本•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9第四,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市场化,就是要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产业化,就是要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由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社会化,就是要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40关于教育、医疗问题•第一,教育、医疗的各类服务是不是都要由政府“包办”?政府应该主要负责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和医疗(国外80%的高校是民办,我国80%的是公办)•第二,政府的投入是用在办学校、办医院,还是用于建立贫困学生的助学金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