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一、果树及果树生产的特点:1、果树:主要指能够生产供人们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砧木)的植物(大多数为木本植物—苹果、葡萄、少数为草本植物—香蕉、菠萝)。2、果树生产:由育种、栽培(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管理、采收)、储藏加工及销售组成特点:1)果树种类多:2792种(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只占5%,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各不相同。2)生产周期长:大多数为多年生,对土壤肥水条件要求较高,3~5年后产果,7~8年进入丰产期;品种更新慢,生产周期长建园时要考虑到品种与市场的关系。3)集约化生产:果树生产是一项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产出(效益大)、要求精耕细作的产业。一亩园十亩田4)产品大多数以鲜食为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低层次的经济结构只能以鲜食为主,经济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加工、微加工(防腐剂、添加剂的应用),为果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因此,果树生产者不但要注重品种选择: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又要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采用适合的品种、适当的栽培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适于人们消费及加工要求的果品。二、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果树生产的历史果树生产是一种植物资源利用、加工的行为,它是伴随着农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农业分支学科。随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不断的将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驯化、改良、种植,并加以利用,这是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果树生产发展的过程。同时植物资源又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果树资源比较丰富。秦汉时期桃、李、杏、梅、枣、柿等的生产就已形成规模,同时又进行了象葡萄、石榴、扁桃的引进工作。唐代就出现了嫁接技术。明清时期的果树育种、苗木繁殖技术就相当发达;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品系,如莱阳梨、肥城桃、上海水蜜桃等。20世纪初一些高校设立的园艺课程都涉及了果树生产。随即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果树研究所,进行果树科研工作。第一阶段:西汉(公元前1世纪)以前为我国原产果树栽培的时代第二阶段:西汉以后至19世纪中叶(1871年)为我国原产果树与引种果树栽培根结合的时代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我国果树小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第四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为我国果树大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二)、中国果树生产现状我国果树生产面积大,单产不高,总产量多(居世界第四位,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均产量不足65.1千克(世界人均产量),出口比例少(占世界1%)。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人文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但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在种质资源保存、组培、生物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果树生理、分类、育种、激素、环保、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1.果品生产总量增长迅速,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1980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只有679万t,排名世界第10位。从1993年开始,我国果树栽培面积和果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并逐年增长。2001年全国果园面积达到920万hm2,水果总产量达到6658万t;2002年全国果品总产量又上升到6809万t,约占2002年世界果品总产量47100万t的14.5%。按农业部规划,2010年为9300万吨。但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我国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年我国水果(不含甜瓜)每hm2面积的平均单产为8279kg,只相当于日本的46%、美国的33%,也低于亚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表0—12000年中国主要果品单产的国际对比(kg/hm2)项目中国世界亚洲日本美国水果(除甜瓜外)柑橘苹果827998099940963217348972192301193410655178981826620882516435966259092.果品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优质果品所占比率较低目前生产的水果基本上是以苹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为主。1999年上述水果的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4,其中,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的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63%,且中熟品种偏多,早、晚熟品种供给不足;一般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按国内标准,目前我国优质果品的比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国际标准衡量只有5%的优质果品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果品质量较差,是制约我国果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主要果品生产成本趋于稳定,价格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从果品生产成本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6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6年至1998年波动较大,1998年以后,基本上处于稳定态势。按全国统一工价计算,苹果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年为481元,1996年上升到1253元,1998年为881元,2001年为844元;柑橘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年为705元,1996年上升到1139元,1998年为1183元,2001年为1140元。从果品价格看,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同种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但就整个果品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来看,由于主要种类的市场趋于饱和,自1996年以来果品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根据价格统计资料,全国干鲜果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1980年为110,1995年为368,1999年降为270。近年继续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监测,2003年第一季度,广柑、蜜橘、甜橙、鸭梨、国光苹果、富士苹果、香蕉、菠萝、龙眼、荔枝等10种水果中,除部分柑橘价格略有上涨外,其它种类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4.果品销售主要立足国内市场,出口所占比重很小1996-1998年我国进口的干鲜果和坚果分别为79万t、84万t和89万t,大于当年的出口量。近年来中国果品进口有所减少,出口增长较快,但总的讲,出口数量有限,占总产量的比重很小。1999年干鲜果品出口量为80.5万t,仅占国内果品生产总量的1.3%,2002年全国干鲜果出口量创历史最高,达到113万t,也只占当年总产量的1.66%。5、发展有盲目性。果品后续处理薄弱一是树种发展不平衡,苹果、柑桔、梨所占比例过大,1997年占总面积58.5%,占总产量的66.3%,而在这些树种中品种也过于集中,如红富士苹果、宽皮桔类、鸭梨等。二是在并非完全适宜区盲目发展果树,如长江中下游和陕西关中地区发展红富士苹果。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预测,如70~80年代出现的山楂热。采后选果、分级、包装落后,目前多数靠人工,缺少现代选果、分级、包装机械,很难保证商品的一致性。贮藏能力不足,目前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5%,导致果品上市过于集中,造成季节性过剩。果品加工能力薄弱,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0%,而在发达国家,就是以销售鲜果为主的苹果,也有50%用于加工,世界果品产量最高的柑桔与葡萄,加工比例更高,葡萄达90%以上。6、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即使某地已形成规模生产,但多数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还是每户果农面对市场,难于获得市场信息和适应大市场的需求,更别说不成规模的分散果农。(三)、中国果业发展前景分析1.国内果品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果品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我国目前人年均果品占有量约为55kg,与健康标准要求(70kg)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发达国家人年均消费水果(80kg)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若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因素,按照健康标准计算,全国果品消费量将达到11550万t,比2002年全国果品生产总量高出70%。2.扩大果品出口前景看好目前我国果品出口值约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7%,预计今后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据国内学者测算,1999年我国水果和蔬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份额的比率,英文缩写RCA)为1.3564,大于美国0.8438和日本的0.0172;净出口竞争力指数为0.5624,也高于美国的—0.1645和日本的—0.9710。而且一部分水果如苹果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果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今年3月28日的监测资料,我国的蜜橘、鸭梨、富士苹果、香蕉等水果的市场批发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279%。今后,只要不断地提高果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果品出口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3.发展果品加工大有可为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果汁消费量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人年均果汁占有量达到40L,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0L左右。而我国目前人年均果汁占有量仅为,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浓缩橙汁数千吨。这既反映了我国果品加工落后,也意味着我国果品加工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已引进浓缩果汁生产线和半成品无菌大包装线各数十条、产品无菌灌装线一百多条,具备年加工十多万吨苹果浓缩汁和近千万吨柑橘浓缩汁的能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专供加工用的果品原料不足,加工成本较高,可用于加工橙汁的橙类水果只有7%,可用于加工葡萄酒的葡萄原料约为10%。如果对这些问题加以高度重视,我国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4.实现果业增产增收的余地很大近些年来果业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实现增产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方面,通过提高单产,不仅可以增加总产,而且可以节约用地,相应地降低间接费用和直接生产费用。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果品生产的物质投入水平差异大。2001年,每50kg柑类产品生产物质费用,全国平均为20.1元,福建高达99.98元,而四川、湖南分别只有3.33元和3.44元;每生产50kg苹果的物质费用,全国平均为15.65元,山东为22.64元,河南只有7,67元。因此降低我国果品生产的物质费用水平的余地很大。(四)、果树生产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果树生产区域化、栽植规模化、栽培集约化。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规模效益更加突出。果树品种多样化、良种化:生产上将更加重视选育和推广应用不同用途、成熟期、色泽及口味的优良新品种,品种效益型生产特点更加明显,越来越重视专用于加工的品种。果实品质标准化:制定果品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将会大大促进地区间及国家间果品贸易量的增加。果品供应周年化:果树半促成、促成或延迟栽培等反季化设施栽培比重会逐渐增加。果树苗木繁育无毒化、制度化、规格化:严格实施苗木繁育“三证”制度。大宗果品高档化,名稀特果品优质化:果品也要有品牌、有名牌。果园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由单一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到多个环节、甚至全园管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果品产业化:果品生产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相结合的新产业体系。果树生产专业化、合作化:果树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可由相应专业公司来承担,不同的果树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单一环节或多个环节的合作或联合经营。(五)、中国果业生产对策建议现在再讲发展果树生产,绝不能走过去果品短缺时代的老路,那时是谁发展果树谁就能致富。现在是国内水果已出现相对过剩,内部市场竞争激烈,又要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和国内市场还将面临国外果品的挑战。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果树生产,是各级领导和果树生产经营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和以市场为导向,不能盲目发展。1、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优质果品生产。果品市场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品质竞争。生产优质果品的基本要素是品种和栽培技术,品种问题,后面再述。有了优良品种还必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先进的栽培技术。例如我国苹果生产的主栽品种红富士,就品种而言并不落后,但在我们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中日富士苹果品质比较”时,发现中国红富士苹果在果形和果个大小整齐度、果面着色和光洁度、以及内在品质优劣的一致性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国内虽然有些地方和果农,也能生产出同日本一样的优质富士苹果,但总体上比例太低,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落后和不配套。首先是土壤改良和施肥,我国普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偏施氮肥,因此必须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通过叶分析和经验进行科学平衡施肥。其次是群体和个体光照差,树体结构不够合理,亩枝量偏大,生产优质果要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内各部分达到全光照的50%以上。第三是科学合理的花果管理,采取授粉、疏
本文标题:果树学资料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7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