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第一节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01第二节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02第三节夜间行车与交通安全03第四节道路作业区与交通安全04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一、交通流状态与交通安全1.交通流状态与交通安全§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非自由流交通安全水平和道路服务水平均较高。自由流非自由流超车危险性越来越大,行车安全性较差,事故率迅速增长,在接近饱和状态交通流的状态以前达到最高峰。阻塞流车辆的轨迹、行驶自由度完全被限制,没有任何超车机会,车速缓慢,事故率迅速降低。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2.交通量交通量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交通量与交通流饱和度直接相关,而交通流饱和度影响交通事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交通量对事故率的影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a点表示交通量很小时,车辆间间距较大,驾驶人基本上不受同向行驶车辆的干扰,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行车速度。只有当个别驾驶人忽视行驶安全而冒险高速行车,遇到视距不足、车道狭窄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来不及采取措施才会发生交通事故;2)a至b段表示当道路上的交通量逐渐增加时,驾驶人不再单凭个人习惯驾车,必须同时考虑与其他车辆的关系,由于对向来车增多,使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更加谨慎,因而交通事故相对数量有所下降;§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3)b至c段表示当道路上的交通量继续增大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大部分尾随前车行驶,形成稳定流。在这种情况下,超车变得比较困难,因而与超车有关的事故也有所增加;4)c至d段表示当交通量进一步增大,形成不稳定流。此时,超车的危险越来越大,交通事故相对数量也随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大;5)d至e段表示当交通量增加到使车辆间距已大大减小,不能够超车时,交通流密度增大,形成饱和交通流。由于饱和交通流的平均车速低,因此事故相对数量也降低;6)e至f段表示如果交通量进一步增加;则产生交通阻塞。这时,车辆只能尾随前车缓慢行驶,在道路的服务水平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交通事故也大为减少。§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二、交通组成与交通安全1.混合交通的现状混合交通是指车辆与行人或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在同一道路上混合通行的交通状态。性能悬殊较大的机动车在同一道路上混合通行也属于混合交通。§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型车辆、载货车、摩托车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在道路交通流中随着大型车辆、载货车、摩托车比例增加,事故率也随之增加。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性,必须加强对大型车、载货车、摩托车的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城市过境车辆进行有效分离,使过境车辆尽可能走城市外环线;2)对载货汽车实施限时、限地禁行措施,即对部分交通繁忙主干道路白天禁止载货货车通行,对城市中心区域或其他重要区域禁行载货车;3)合理地对城市部分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4)减少摩托车许可牌照的发放。摩托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显著,应适当降低其数量。§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2.混合式交通的特点机动车交通特点机动车的行驶特点是速度快、速度差大,但是起动与制动需要时间,车辆沿道路线形行驶。非机动车交通特点非机动车交通在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非机动车较远的出行距离在6~l0km之间,其优点和用途在3km范围内是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优点:节能环保;灵活方便;停放和运行时占空间较小;经济耐用;健身和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氛围。缺点:稳定性不高;安全保障低;舒适性和适应性差。§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混合式交通特点混合交通流由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行人流三部分构成。交叉口处的混合交通更为复杂,机非冲突越来越严重,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机非混行使道路通行效率下降。在交叉口,机动车和自行车争先抢行、相互干扰,造成交叉口交通秩序混乱,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2)安全性差,交通安全隐患严重。由于自行车交通方式随意性强,而自行车骑行者的交通遵守意识不强,机动车与自行车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自行车停车设施严重短缺。目前普遍存在自行车停车场不足,停车难,自行车占路停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致使交通拥挤阻塞现象频繁发生。§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步行交通特点(1)一般只能适于近距离和低速的出行;(2)行人没有任何保护装置,是交通弱者,容易受到伤害;(3)步行所占空间很小,通达性很高,几乎任何处所均可达到;(4)步行仅受个人意志支配,可自由选择步行路线和步行位置;(5)步行速差小。在完全自由无障碍条件下行走时,行人的步幅在0.75m左右,行人速度为0.8~1.8m/s之间。(6)行人违规穿行与延误有关,当行人在信号交叉口等待时间超过30s后,会以较大的概率选择强行穿越;在无信号灯的路口等待时间超过20s后,也会以较大的概率选择强行穿越。§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3.混合式交通对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概述混合交通对出行效率和安全带来极大影响。相关资料表明,在混合交通环境下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为事故总数的55%左右。混合交通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冲突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频繁的冲突不仅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造成频繁减速和停车,同时还加剧驾驶人的神经紧张和疲劳程度,严重的冲突和事故更是直接威胁到出行者的人身安全。混合交通的存在导致交通冲突大量增加,由于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行速度差大,行人非机动车路径的不规则性等直接增大了冲突机率。§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4.改善混合式交通环境的交通安全对策减少机非冲突的防范措施(1)物理隔离设施实施机非分流在路段,可以采用机非分隔带(绿化带)、分隔栏杆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分离。§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2)通过信号设计实施机非分流在典型交叉口信号控制中,非机动车一般与机动车共用机动车绿灯,无论是4相位还是2相位,都会出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流冲突。为减少冲突,可以采用的非机动车信号处理方式:①设置左转自行车相位。设置一个单独的左转自行车相位,可以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分离,减少交叉口通行的混乱程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②自行车绿灯早断。考虑非机动车较机动车速度慢,在绿灯尾驶出的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产生冲突,可以采用自行车绿灯提前截止,截止时间取决于机动车和自行车到达冲突区的时间差。§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减少人—机冲突的防范措施(1)路段行人过街的处理为确保行人过街安全,本着节约投资的理念,可以采用行人两次过街模式,结合路段行人信号控制,以满足行人过街安全。(2)交叉口行人过街的处理针对行人过街特性,采用行人横道、渠化岛等为行人提供路径或驻足空间,基本的处理模式包括两类:渠化岛、无渠化岛。§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三、车流速度与交通安全1.车流速度控制与事故关系英国车速从104km/h限制至80.47km/h时,交通受伤事故减少了10%;车速限制从80km/h提高到104km/h时,死亡和重伤事故增加了7%。芬兰、瑞典等国也有类似统计。目前国内外交通研究者对事故与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广泛的分析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共识。车辆在公路上的运行车速特别是不同路段的速度差与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息息相关。§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2.车速差与事故关系随着车速的提高,事故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一般都会提高。双车道公路的平均速度、速度差与伤亡事故率的关系式如下:在对大量的事故多发点(不包括道路交叉口)进行速度调查后发现速度、速度标准差与事故率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其回归公式为:当加入速度单位变化率后,回归关系就比较密切,公式为:§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SectionⅡ3.车流速度离散性与事故关系车速的离散性即个体行驶速度与平均车速的差值分布情况。若个别车辆与车流的平均车速相差越大,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越大。§5-1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一、不良天气与交通安全1.雨天行车的交通安全雨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1)概述•§5-2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雨天的事故类型有:①撞击路侧安全设施或行人;②追尾事故;③正面碰撞;上海地区2004年各级日雨量与相应的日均交通事故指数关系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2)雨天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原理雨水作用导致路面摩擦系数降低是雨天道路交通安全性较低的关键,路面潮湿或积水都会影响路面摩擦系数。路面潮湿时,表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水膜,使车轮与路面和路面材料之间隔着一道“润滑剂”,水膜将路面上的微小坑洼填平,使轮胎与地面的紧密接触受到严重影响。•§5-2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不同车速在雨天条件下的制动距离(m)车速(km/h)路面条件5060708090100110干燥沥青路面12.317.824.031.539.949.259.5湿润沥青路面24.635.548.263.079.798.4119.1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雨天交通安全防治措施(1)适当增大道路坡度以利于排水。纵断面线形设计应保证最小纵坡不小于0.3%,一般高等级公路的纵坡要大于0.3%,大于或等于0.5%。(2)改良路面排水设计。尽量减少雨水下渗入路面结构层以及路基内;尽快排除渗入路面结构层的自由水,避免路面结构层长期处于潮湿的水饱和状态等。(3)限制车速,在雨水、大风多发路段设置提示性语言标志或警示标志,适当限制车速。•§5-2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2.雾天行车的交通安全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1)概述在雾天条件下,能见度降低,视野变窄,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追尾,酿成重大交通事故。大雾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特点:①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驾驶人很难确切感知大雾的严重程度;②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路段大雾的能见度不同,驾驶人很难根据各路段不同的能见距离及时调整车速和车间距;③在大雾情况下,可视距离会远远小于绝对安全间距,一旦发生追尾相撞,容易引发多车追尾事故和二次事故。•§5-2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雾天发生事故年度汇总年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200361611318200451801497200533811167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2)雾天对交通安全影响原理雾天环境下,能见度降低,视线障碍大,驾驶人可视距离大大缩短,容易判断失误,导致前后车辆追尾碰撞事故。①能见度降低。对交通标志、路面设施的识别困难,容易引发追尾事故。②减小车辆与路面的摩擦系数。雾水与积灰、尘土混合,导致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减小,容易导致制动距离延长、行驶打滑、制动跑偏等现象发生。③造成驾驶人心理紧张。心理压力增大,一旦发生意外,采取措施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5-2天气及景观条件与交通安全SectionⅠ1SectionⅢ3SectionⅡ2SectionⅤSectionⅣ雾天交通安全防治措施(1)主线交通诱导控制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控制主线交通流时,通过可变情报板(CMS)、可变限速标志(C
本文标题:中职教育-《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第5章--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张卫华--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p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7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