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
第1页共4页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新中国进行了哪些重要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人民政府又精心领导了经济战线上的斗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概念:从1953年起,到1957年底止.1953年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宣告了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党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后,根据总路线的精神,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工业产品钢和发电量产量的人均占有量来比较:1952年我国钢的产量与美国1950年的产量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千分之四.而发电量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甚至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第三,从产品的品种看:我国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所以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改变这一落后局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工业建设中去,他们的劳动成绩受到社会的赞第2页共4页扬.著名的有鞍山钢铁公司革新能手王崇伦;提倡困难留己,方便让人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赵梦桃;及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李顺达等.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向前发展.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都大力支援工业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下,工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是搞简单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然后发展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集体农民公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方法是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随着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工业生产合作化也逐渐形成高潮.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已达到90%以上.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发展以企业公私合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随着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公有制的确立,就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所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你认为三大改造正确吗?存在哪些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使他们形成感知和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大改造后期,因为要求过急,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管理上过于单一,分配上有平均主义:对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的个体经济进行了公私合营,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对一些商业网点撤并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等.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所通过的重要决议有哪些呢?第一、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这一矛盾也得到基本解决.八大根据我国国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提出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并进一步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它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第二、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它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于是,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会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使他们形成感知和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问题一: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并鼓励学生第3页共4页相互讨论解答问题,进行评价。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适时补充资料.(如今养了一头猪,肥头大耳壮如牛;我和妹妹骑上它,赶上田间去放牛;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稻粒赶黄豆,黄豆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象山芋,山芋超冬瓜.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青年干部赛赵云,壮年力气赛武松;少年儿童赛罗成,老年干活似黄忠;干部策划胜诸葛,妇女赛过穆桂英;到处都是新李杜,到处都是新屈原;荷马但丁不稀罕,莎士比亚几千万.)归纳:大跃进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建国初期,中国缺少建设经验,在建设中急于求成,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等等。探究问题二:大跃进运动为什么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真正跃进?大跃进运动是以片面追求说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提出以粮为纲,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纲,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浮夸风日益严重.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兴起一阵虚报高产,竞放高产卫星的浪潮.报刊舆论大加鼓吹,甚至用大字标题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在小社并大社过程中,毛泽东又提出应该逐步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7月,河南、山东一些地方办起了人民公社.8月,毛泽东在山东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此后人民公社迅速在各地兴起.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探究问题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的结果如何?加强学生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的认识。归纳: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1959年——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探究问题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留下那些历史教训?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激发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明: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全党逐步清醒过来,开始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采取措施调整国民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束。通过使学生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3.国民经济的调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指定和实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执行,是在1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当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更大成绩时,一场政治劫难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这场政治劫难指什么?(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陷入瘫痪。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总的情况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损失有5000亿元之巨.但也有好转和回升,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经济的复苏与回升好转出现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他主张批判极左思潮,恢复整顿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经济形势出现了文革中最好的局面.但因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使转机之势中断,政治空气又重新紧张起来.回升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进行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错误的结果.对此,四人帮猖狂反对,毛泽东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刚刚稳定的局势又陷入混乱.本课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第4页共4页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
本文标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