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育与班级管理方明军2015年5月问题解决•1、试分析这些男生“屡教不改”的原因?•2、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采取什么态度和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班上有几名男生总爱在教室乱扔垃圾,为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王老师在对他们晓之以理后,和他们约法三章:以后再发现乱扔垃圾就罚做一周教室卫生。这办法开始似乎有效,但没过几天教室里垃圾又泛滥,这次王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教室又干净了两周。这天早上王老师去检查早自习,刚进教室就看到莫小华将一揉皱的草稿纸随手扔到了地上,她顿时火起……第三章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主要目标:1、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2、理解德育原则。•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进他们建构和提升思想品德的过程。•指学校德育过程。侠义•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广义德育过程界定概念辨析:区别德育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范畴不同教育活动范畴人的素质发展范畴影响因素不同学生受到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结果不同与社会要求一致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偏离或背离联系:教育与促发展的关系1、德育过程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2、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品德形成与发展。德育过程结构静态:指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媒介。动态:德育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格的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反馈•德育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德育规律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两层含义:-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过程;-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持之以恒,或导之以行;品德结构的“四因素”知(基础)道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情(中间环节)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意(精神力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包括毅力和自控力行(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1、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2、道德情感和意志也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行为;3、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获得与巩固、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很大作用。对规律一的遵循•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发挥整体功能•德育要有针对性与多端性规律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两层含义:-活动与交往是德育的载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者组织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规律二的遵循•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活动与交往的多样性•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规律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育者代表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规律三的遵循•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合理德育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节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案例研究•如何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规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原因分析:-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周期长,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良品德矫正的艰巨性对规律四的遵循•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有耐心、恒心和信心;•要求教育者掌握德育的方法和艺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尽早在孩子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思考与练习』•1、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2、选择:•-“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原则是以德育规律为依据、以德育实践为基础、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总结概括出来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俗语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2、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以及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问题:1、以上两段材料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吗?•2、教师应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德育原则(表一)原则含义依据导向性原则强调德育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目标疏导性原则(正面教育或正面引导原则)指德育时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以说理疏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规律品德形成规律德育实践知行统一原则德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将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统一起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表二)原则含义依据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德育中既要教育集体,同时又要依靠并通过集体,针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加强个别教育集体和个人的辩证关系;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德育中既要尊重、信任学,又要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德育目的品德形成规律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缺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德育规律德育原则(表三)原则含义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时要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品德形成规律德育实践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时要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系统连贯地发挥作业,以保障学生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品德形成规律德育原则(表一)原则贯彻要求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性原则(正面教育)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知行统一原则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德育原则(表二)原则贯彻要求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4、爱之有度,言而不苛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1、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学生2、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德育原则(表三)原则贯彻要求因材施教原则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2、针对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统一校内的教育力量2、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加强学校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思考与练习』•1、选择:•“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B.理论联系实际•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思考与练习』•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到后来,他发展到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在每天的收发、检查作业、劳动值El的协调合作中,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得到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问题:试以德育原则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参考文献•1.洛克《教育漫话》•2.马卡连柯《教育诗》•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是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典型化范式。1•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极其配套的实施策略。2德育模式界定三种主要德育模式:德育模式侧重的目的代表人物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道德认知皮亚杰、柯尔伯格体谅模式道德情感麦克菲尔价值澄清模式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拉思斯、西蒙、哈明《价值与教学》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5岁前)•他律阶段(5-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道德发展阶段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2、个体认知能力与社会关系对品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4、要注重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5、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与服从主要理论观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阶段顺序命名基本特征第一级水平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第二级水平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遵从成规,避免他人不赞成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第三级水平第五阶段第六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价值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理论基础(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道德判断的形式和结构反映道德判断的水平;•2、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3、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整体性、顺序性、整合性•4、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普适应的道德原则:公正原则;•5、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主要理论观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实践策略•课堂讨论法-旨在通过各种道德两难问题的呈现,刺激和引起学生的思维失调,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感到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也被认为更合理的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实践操练•“课堂讨论法”的教案设计“韵律操比赛资格取消之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之实践策略•公正团体法-是一种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通过改善学校育人环境而达到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统一发展的教育策略。通过在学校建立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合作性团体),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氛围中,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本文标题:德育与班级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