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EB病毒感染Epstein-Barrvirus,EBV1958年Burkitt根据乌干达儿童淋巴瘤流行特点,提出Burkitt淋巴瘤的病毒病因假说。1964年Epstein、Barr和Achong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观察到病毒颗粒,称为Epstein-Barr病毒(EBV),又名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EBV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淋巴浅隐病毒属,是双连DNA病毒。宿主:人类一、病毒结构一种常见的疱疹病毒潜伏感染普遍存在我国约90%的个体为病毒携带者,多为婴儿时期感染。(婴儿期感染EB病毒,不产生症状,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表现为潜伏感染)二、传播途径1、经口密切传播2、飞沫传播3、输血传播三、感染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主要感染B细胞一般认为EBV通过相关病毒蛋白吸附于B细胞表面,从而感染并转化B细胞。转化后的B细胞引起CTL的免疫应答。CTL的免疫应答EB病毒感染后,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三、免疫性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四、致病性(一)非肿瘤性疾病(二)肿瘤性疾病(三)其它疾病一、非肿瘤性疾病(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典型症状: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中多为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致死性IM,75%的患儿在出生后数周死于IM,幸存者易患者恶性淋巴瘤和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传单的发病•在婴儿时期未感染EBV的个体,在少儿或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即有约50%的个体会出现“传单”病症。发病人群•发达国家:15-25岁高发•我国:多为学龄或学龄前少儿发病发病人群检测方法—嗜异性抗体•由多克隆B细胞产生,多为IgM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阳性率为80%左右,但在儿童患者中经常出现假阴性结果(四岁以下儿童不能产生此抗体)。•在其他感染,如HIV、风疹、细小病毒等。甚至在SLE、淋巴瘤等患者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检测方法—病毒载量检测在原发感染两周内,DNA水平达到峰值,然后回落到低点(甚至检测不到)•变化曲线会有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会在曲线下落后出现反弹。•DNA检测对于免疫抑制的非常态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壳抗原CA-IgM壳抗原CA-IgG早期抗原EA-IgG核抗原NA-IgG血清学检测——传统策略CA-IgM单项检测——有一定诊断意义。——信息量少,结果不可靠。传统检测策略的问题传统检测策略的问题其他:•在个别情况下,CA-IgM会在复发或持续感染过程中产生可测出的应答•CMV感染可能造成CA-IgM假阳性推荐检测策略实验证据诊断标准传单检测——总结传单是EBV原发感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患者多数为儿童或少年。•EBV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传单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传单的检出率和可靠性。(二)、X性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XLP)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为一种T、B细胞均发生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加重该病的病程。遗传学基础:突变基因XLP(LYP)定位于Xq25,包括4个外显子。其功能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一激活分子(signalinglymphocyte-activationmolecule,SLAM)有关,XLP(LY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称为SLAM相关蛋白。发病机制EBV感染可能仅为XLP(LYP)基因缺失者发生XLP的诱因,在EBV感染前就有免疫缺陷。XLP合并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IM)的发病机制是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各种器官,最终导致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5种类型:1.爆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病毒相关的噬血综合征(virusassociatedhematophagocyticsyndrome,VAHS)占58%,最为常见。发生于5~17岁。表现为CD8T细胞、EBV感染B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并在全身各脏器浸润,造成爆发性肝炎和骨髓增生不良。大多数在EBV感染后1个月内死亡。2.丙种球蛋白异常占31%。此型较为常见,于EBV感染后,常有不同程度的低IgG血症,也可有IgM增高。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白质、胸腺、骨髓)可发生坏死、钙化和缺失。3.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占30%。淋巴瘤总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部位,最常侵犯肠道回盲区,较少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病理学通常是Burkitt型,少数为霍奇金淋巴瘤;大多数为B细胞性,少数为T细胞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占3%。少部分患儿在EBV感染后发展为单纯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性贫血或纯红细胞再障),其发病机制知道很少。5.血管和肺部淋巴瘤样肉芽肿占3%。发展为淋巴样脉管炎而致动脉瘤或动脉壁扩张性损坏。可表现为肺部T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样肉芽肿。淋巴细胞增殖主要为CD4T细胞活化的结果,与EBV感染可能无关。1.确诊标准同一母亲所生的2个或2个以上男孩于EBV感染后表现为XLP症状。2.疑诊标准主要指标:男性患儿的基因分析证实存在XLP位点突变相关标记;或男性患儿于EBV感染后出现XLP临床症状;次要指标:EBV感染前高IgA或IgM血症;低IgG1或IgG3,EBV感染后抗EBNA抗体产生不当;噬菌体φX174刺激后不能发生lgM-IgG转换。符合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和2项次要指标者,可确诊为XLP。3.可疑人群母系一方有确诊的XLP患者,任何与该母系有血缘关系的男性均为可疑人群。(三).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四).口腔白癍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二、肿瘤性疾病EBV致瘤谱大,可引起多种淋巴瘤淋巴瘤类: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上皮性肿瘤类:鼻咽癌,胃腺癌,肺癌,乳癌,大肠癌等;新近研究发现在胸腺瘤、胆管癌、平滑肌瘤、肝肉瘤中也可以检测出EBV。1.Burkitt's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地方性:好发于颌骨,也侵犯腹膜后与内脏,尤其是肾、女性卵巢散发性:以腹部表现为主,而颌骨受损较少。区别:EB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地方型者阳性率为90%,而非地方型者仅10%2.霍奇金病(HD)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临床表现:早期-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3.鼻咽癌(NPC)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为侧壁和咽隐窝,有时可多发临床表现:回吸性涕血,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头痛,复视,鼻塞等三、其它疾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阴滋病钟南山公布阴滋病调查结果,多为EB病毒感染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五、检测方法1.嗜异性凝集试验用于IM的辅助诊断。若抗体滴度超过1:80则有辅助诊断意义2.特异性抗体检测这是临床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检测EBV的VCA-IgG和EA-IgA抗体,抗体滴度≥1:5~1:10或持续升高,对鼻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3、特异性蛋白及EBV核酸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病毒核抗原EBNA。若采用单克隆抗体替代多价血清,敏感度会更高。4、应用核酸杂交和PCR检测病变组织中EBVD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但目前临床实验室尚未普遍使用。六、治疗及预后本病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本文标题:36EB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