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4章 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1第4章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相关规划与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摆脱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增长方式,着眼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自觉体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根本性标志。一、工业化与环境代价新中国成立伊始,辽宁即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全国的大力支持下,最早建成了国家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但以资源采掘和资源依赖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方式,给辽宁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相当破坏。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相当长时间里,辽宁的环境保护成本始终不低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一方面着力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增加投入防止污染。其中“4321”工程的实施,使辽河流域水质达标率比199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近五年从城市中心区搬迁污染企业400余家,拆除城市中心区燃煤设施5682台,砍掉烟囱2730根,建成烟尘控制区45个;600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取得经济效益5亿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8个百分点,矿山生态恢复重建率达到11.2%。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短期的环境治理,尚不足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是人口问题。目前全省从国有企业失业的职工达到91.9万人,从集体企业失业的职工达到7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89万人,其中有就业愿望的1602万人;农村也有近百万人需要安置到种植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全省城乡社保对象达到525万人,每年支付的养老金、失业保险费需要财政负担115亿元。全省现有280万退休人员,165万低于城镇最低收入线的贫困人口,农村147万人尚未脱贫。二是资源短缺问题。辽宁曾经是资源富有省份,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有的资源已经枯竭,有的严重不足,经济建设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次能源(煤炭)储量不足,保有储量只有71亿多吨,仅占全国储量的1.06%,而全省每年能耗总量却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目前,全省由外地调进煤炭,约占总消费量的6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严重不足,与冶炼能力矛盾突出,全省十座有色金属矿山有8座已经关闭,有色冶金企业三分之一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水资源十分匮乏,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86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辽西地区仅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工业与农业用水缺口加大,日缺水达到100万立方米左右;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衡,全省森林面积人均不足0.09公顷,丹东、本溪、抚顺的森林资源占到全省的65.5%,辽西地区森林覆盖率则仅为18%左右;耕地面积递减,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大体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人均占有耕地1.47亩,低于全国1.59亩的水平,高产耕地面积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结构性污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工业废弃物累计堆放15.5亿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列全国第一位;农村污染有加重的趋势,污染农田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3%;水污染严重,辽河流域污染仍居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全省62条主要河道有43条河水达不到起码的五类水质标准,渤海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仅为54%;土地荒漠化严重,其中草地沙化面积26.7余万公顷,耕地沙化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8.3%,形成横贯辽北、辽西,东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余公里的狭长沙化地带。四是城乡发展差距问题。2001年,我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557元,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97元,农村居民收入为城镇居民收入的44%;农民消费水平只有2540元,而城镇居民为7366元,前者只及后者的34.5%;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农村为75.9台,城市为117.3台,农村仅及城市的64.7%;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农村为15.87台,城市为83.37台,农村仅及城市的19%;农村电话为252.8万部,城市为669.2万部,农村仅及城市的37.8%。从用电量看,农村用电105.4亿度,城市为658.39亿度,农村仅及城市的16%。传统的城乡两元结构,阻碍了生产3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线。它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为限度,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1.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辽宁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就业、老龄化等问题将长期存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差、发生问题面积大和程度广的现象,不可能短期得到解决;生态系统全面改善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至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利用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难度和压力,也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呈加大趋势。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诸多严峻问题,不可能采取速战速决的办法解决,需要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不能见物不见人,既要考虑经济指标,又要兼顾社会指标,既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着眼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3.追求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将提高全省整体发展实力和科技竞争能力,与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将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有机结合起来;将鼓励一部分地区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与受益地区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有机结合起来。4.坚持依法推进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涉及不同地区、部门、群体或个人的利益调整,也涉及不同发展时期工作的相互衔接,需要通过法律保障而不是行政干预,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而把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任务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研究社会发展、人口工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社会保障等立法工作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上述指导思想,客观上要求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济、4社会的互动效应,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规范经济增长,判断和检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得失成败。2.统筹经济与人口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既要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又要确保代际公平,为后代人留下充裕的发展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3.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立足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再造新的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同时又要着眼当前,善于解决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4.坚持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结合。在继续提高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强化大中城市的集聚、辐射与服务功能的同时,通过实行农村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5.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同时,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6.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要注重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发展清洁生产。同时,立足本地科技、教育优势,突破关键技术,解决技术瓶颈制约,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目标与前景第一阶段:到2005年基本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经济超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财力增强。GDP年均增长率为13%,从2002年的5458.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876亿元、2007年的10057亿元;GDP存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6.2%和2007年的6.9%;人均GDP,从2001年12041元上升到2005年的16553元;地区财政预算内收入,由2001年的757.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189.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4.6%上升到5.1%。(注:上述指标均比省里的规划指标略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超万亿,比省里规划提前3年。)5——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1年的2.66吨标煤下降到2005年的1.86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要由324立方米下降到20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9%提高到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34%提高到50%。——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17%上升到2005年的1.5%;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量由148吨减少到3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33%提高到60%;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1%提高到60%。——社会教育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受教育程度2005年比现在提高1年,达到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寿命2005年达到74岁,步入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失业率由现在的16.6%降到2005年的5%以内;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0.92提高到2005年2%;恩格尔系数2005年比现在降低5个百分点,为40%。第二阶段: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0亿元,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沈阳、大连等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与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相适应的人口环境体系。到2010年,国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完善。建立比较完善的省、市、县(区)、乡(社区)的四级卫生保障体系。——农村经济全面振兴。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户。建立沈大、沈山和黄海大道3个绿色产业带。形成一批科技先导型、特色产业型、生态农业型和都市农业型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基本扼制沙化扩大趋势,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湿地基本恢复功能;主要行业能耗、水耗、资源消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条主要河流干流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全省60%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于Ⅱ类;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70%城市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公众普遍采用绿色消费模式,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活体系。6——全省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行业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万元GDP能耗低于1.7吨标准煤(1990年不变价);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17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省城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0亿元。这一阶段的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9%左右,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更加提高;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优于Ⅱ类;6条主要河流水生生态得到恢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所有城市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80%城市建成生态型城市,环境质量达到中
本文标题:第4章 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