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5章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
第5章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刘易斯模型第二节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第三节托达罗模型第一节、刘易斯:“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结构转变模型”相关概念:“一元论”(Monism)关于世界本源认识的两种哲学学说“二元论”(Dualism)唯心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二元论”:世界的本源由组成共同物质“二元经济”——在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单元这种经济的二元性具有:“互不联系”;“互无影响”;“两极分化”;“各自内部自我循环”等特征J.H.波克(荷):《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1953)殖民地“飞地”经济“东印度”经济的二元结构(enclave);本土传统经济W.A.刘易斯———不仅分析了LDCs“二元经济”各自的特质,———还提出“二元结构”的经济转变为现代化意愿经济的条件/契机/路径(——参见:W.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一、模型内容刘易斯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推进工业化的LDCs,普遍存在着一种”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即在一国经济中同时存在“资本主义部门”(——即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也包括现代化的大农场等现代部门)和“生存部门”(——即以传统农业为代表,也包括传统手工制造业等传统部门)subsistentsector(生存部门:传统农业和手工业)capitalistsector(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场)即“传统农业部门”(traditionalagriculturesector);“现代工业部门”(modernmanufacturesector)“传统农业部门”:——使用土地(Ld)、劳动(Lr)等传统要素进行生产其中,劳动力(Lr)相对于土地(Ld)大量过剩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仅够糊口和维持生存“现代工业部门”:——除了使用Ld和Lr,还使用资本(K)由于资本具有可再生产性或自我积累性质,工业部门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以及较高收入水平由于该部们能不断获得新资本,因而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吸收劳动就业由于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不断获得新资本,不断扩大生产,形成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工业部门能以较低工资水平雇佣劳动力,从而使其得以在低工资/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条件下实现规模扩张图4.1(刘易斯模型)X轴——劳动力数量Y轴——劳动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曲线os——农业部门平均收入水平ow——工业部门工资水平N1R1,…NxRx,——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图解)假定工业部门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Lr)进行生产。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资本投入量,都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的大小由“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决定。即MPLr=W;或SLr=DLr该图表明,当资本投入为K1时,劳动的投入由曲线N1R1与W相交的点Q1决定。(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工资相等或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相等的点Q1决定。)此时,利润达到最大。其中:ON1Q1L1——总产出;OWQL1——总成本;WN1Q1——利润(续)如果将利润全部用于积累和再投资,资本存量将由K1K2,劳动就业人数也由L1L2,由此,利润、K积累和再投资将进一步增加,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续)————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消失,劳动力对农业部门而言,也由“过剩”变为“稀缺”,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与制造业一致而此时,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得以满足届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由水平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思考题: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何在?二、模型相关说明第一,关于“劳动无限供给”的假设刘易斯说,该假设并非适用于所有LDCs,但却适合于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的人口相当稠密。第二,关于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决定刘易斯指出,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是由本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决定,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并且,前者往往高于后者30%左右)这是因为:1)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2)心理补偿费用第三,关于K积累的作用/方式/手段(1)K积累:作用/意义刘易斯说,“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解释一个社会怎样由原来S和I不到国民收入的4%或5%,转变为自愿S和I增加到12%或15%的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就是迅速的资本积累(2)K积累:途径/方式1)收入分配刘易斯认为,社会S多少与人均收入水平高低无关,而与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相关在他看来,战后LDCs存在四种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基本无S;中产阶级——S多半为“延期消费”;地主阶级——S往往用于奢侈性消费;资本家阶级——既有能力进行S,又愿意将S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刘氏认为,LDCs储蓄(S)少,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资本主义部门”(即工业部门)太小、以及企业家阶级人数太少即——如果资本主义部门较大,企业家人数较多,国民收入中利润所占份额较大,社会的S和I就会较高因此,收入分配向企业家阶级倾斜,有利于提高社会S和I水平2)通货膨胀刘易斯认为,银行信贷(即纯货币供给量)增加是促使资本(K)形成的方式和来源之一即制造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K形因为,——通胀具有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具有提高企业家阶级利润,社会储蓄和投资的效应刘易斯试图区分两种通胀的效应:1)战时:——恶性通胀由于货币供给和资源大量从消费品部门抽走,消费品生产物价2)和平时期:——温和通胀将形成一种“资本积累消费品生产物价通胀消失”的机制[data:]——据说,我国民国时期发行的货币(俗称大洋或“袁大头”)一个大洋能买4~5斤猪肉;16斤大米。当时,一个大学教授每月的薪水约为400~600个大洋;一个中学老师的每月薪水为200多个大洋【习题:】——假定食品及其支出由大米和猪肉支出构成,试计算和比较中国当今和那时的“恩格尔系数”刘易斯指出:通胀的“K积累效应”能否实现,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企业家阶级大小;多少利益归属于该阶级第四,关于制造业部门扩张停止的原因刘易斯认为,如果工业部门能在一个较低且不变的工资水平不断获得劳动力供给,其利润和投资将不断增加,本部门的扩张就可持续进行,直至资本积累赶上甚至超过人口增长,进而劳动力由“丰富”变得“稀缺”,扩张才会停止但刘易斯指出,任何因素只要导致工业部门实际工资水平提升/利润和资本积累下降,均有可能阻断工业部门的扩张例如:第一,如果K积累快于人口增长农业人口绝对农业人均产量或收入工业部门的工资【——注:这里农业人均产量提高,不是因为生产技术进步,而是分享总产出的人数减少】第二,制造业扩张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工业部门【可能的解释:】1)制造业扩张工业品价格下降,从而使贸易条件(PI/PA)变得不利于工业部门2)制造业规模扩张粮食需求和粮价贸易条件(PI/PA)不利于工业部门第三,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出(收入)工业部门工资(W)第四,工人模仿资本家生活方式、工会要求提高W工业利润和积累制造业扩张停止(续)——以上四种情形中,第二种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即——“制造业扩张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工业部门”刘易斯说,农业相对于工业,进步或停滞均对制造业的扩张不利(——这在后来的“费——拉模型”中被进一步阐释)鉴于此,刘易斯指出,工业发展需要农业也相应发展——这是工业化取决于农业进步的含义之一,——也是工业革命总是与农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原因。——除非农业生产同时增加,否则,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将对本部门不利第五,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工业部门扩张(如前所述,)刘易斯指出:一国工业化将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从而引起工资上升,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不利但开放经济条件下,有两种方式可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即一是经由向国内移民,以增加本国劳动力供给;二是通过资本输出,减缓制造业对劳动力的过大需求三、评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看来,刘易斯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理论/模型,是战后发展中国家“劳动剩余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主要贡献:】(1)理论:将现代制造业部门的扩张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结合起来,在理论上阐明了二元结构的转变契机(2)方法:较早采用模型方法分析和研究战后LDCs工业化/现代化或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问题【缺陷:】(1)在有关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强调工业部门的作用,对传统落后农业如何进步或现代化问题少有研究和分析在刘易斯看来,农业似乎只具有“工具价值”(instrumentvalue),——即为工业部门提供廉价粮食和劳动力,从而使工业部门在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条件下实现快速扩张,而LDCs二元结构的消除只能仰工业部门的扩张(2)模型暗含的三个假设与现实不符:(第一),模型假定LDCs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事实上,LDCs城市失业相当严重,因此,模型降低了LDCs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二元结构”转变的难度(第二),模型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创造是同步的事实上,LDCs偏向资本密集产业和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因此,尽管工业部门投资不断增加,但就业机会并未没有同步增长(第三),模型假定,LDCs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当劳动力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工业部门工资可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可实现快速扩张然而,由于政府部门和MNCs高薪示范效应,以及工会的作用,工业部门的工资往往高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水平,由此,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将减缓(3)强调物质资本,轻视人力资本刘易斯认为,任何国家在任何时侯都可能缺少任何等级的熟练工人(——包括:瓦匠、电工、或焊接师、生物学家和管理人员等)与资本和土地一样,人力资本可能是经济扩张时的一个难题,但它只是一个“准难题”……真正的难题是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短缺,…,…只要得到资本和自然资源,也就可以得到熟练工人(参见: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84。)(4)模型认为,实施向资本家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可加快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和发展显然,如果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公平负效应的增加,也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的第五,——模型假定,只有保持低工资水平长期不变,利润增长和工业部门的扩张才有保证,一旦工资水平上升/利润将减少/工业部门扩张可能停止事实上,即使工资水平提高,利润也会增长,工业部门的扩张仍可继续进行第二节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GustavRanis(拉尼斯)和美国华裔人经济学家费景汉(JohnH.Fei)分别于1961、1964年合作发表“一个经济发展理论”一文(载《美国经济评论》1961(9:533~565)和《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故在学界称之为有关战后LDCs二元结构转变的“刘-费-拉模型”费-拉二人对刘易斯模型的丰富和发展可归纳如下:第一、提出若干重要概念1.“多余劳动”(RedundantLaborForce)——从生产中减少一部分劳动力,总产出不减少,这部分劳动力称为“多余劳动力”(其MPLr=0)2.“伪装失业”(DisguisedUnderemployment)——伪装失业者包括两部分,即“多余劳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零但小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MPLr=0;伪装失业者0MPLr“制度工资”3.“不变制度工资”(ConstantInstitutionalWage)——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或收入水平,它不是由市场力量而是由习惯、道德等制度因素决定4.“总农业剩余”(TotalAgriculturalSurplus)TAS=农业总产出-农民总消费5.“平均农业剩余”(AverageAgriculturalSurplus)——总农业剩余(TAS)AAS=——————————撤出的农业劳动力人数6.
本文标题:第5章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