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卡卡··马克思马克思《《资本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第一卷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讲授邱海平讲授导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一、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一卷研究这个生产过程,不是研究它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即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不仅揭示这个关系的实质,而且考察它的运动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具体来说,第一卷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历史变化、这个过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二、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围绕研究对象和主题,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第一卷共有七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主要理论内容可以概括为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基石,是其他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六篇,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和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变化。其中,第二篇研究货币向资本的转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为进一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四、五篇,分别研究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这三篇的内容,可概括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六篇研究工资,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工资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研究资本积累过程,这是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资本积累理论。因此,第一卷共有七篇,包括三个部分,由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等五大理论所构成。三、第一卷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卷是《资本论》全书的精华,是马克思生前亲自出版的惟一一卷,在各个方面都最能代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高度。第一卷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演化规律。第一卷充分回答和证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是最合乎所谓人类本性的一种生产方式,因而也是一种最合理的生产方式?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要向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演化的生产方式?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充分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是对的,历史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的理论。第一篇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导论1.为什么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入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方法的同时,将逻辑与历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全书开篇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指出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商品生产,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即从一般上升到特殊的方法,先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其他生产方式相同的那一面,即作为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的那一面,然后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那一面,即雇佣劳动制度的那一面。而从历史的联系来说,商品生产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前提。因此,首先考察商品和货币,不仅是由逻辑方法决定的,而且也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史,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2.第一篇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篇的标题表明,马克思要分别考察商品和货币,而在结构上,马克思将第一篇分为三章,即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这个三章的结构,反映了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必须从商品出发,才能进一步理解货币,而货币,正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货币的产生,源于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事实上,马克思在第一章的第三节关于交换价值的理论分析中已经得出了货币,第二章则是进一步从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而第三章则更是直接考察货币本身了。由此可见,货币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有人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马克思实际考察的是物物交换,并从中得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当我们面对市场经济的时候,马克思基于物物交换而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不好用,也不能用了,因此过时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源于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方法,也没有真正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完整内容和结构。因此是不能成立的。3.第一篇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第一篇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劳动价值理论。那么,劳动价值理论所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劳动价值理论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为工人阶级说话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完全是由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不是真正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完全是一种政治理论。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即使从维护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伦理化是不可取的。有三点事实:第一,劳动价值理论并非马克思的首创,而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因此,立场决定说不能成立。第二,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理论过程中,当他已经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时候(1844年),他是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并且受恩格斯的影响不赞成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第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从古典经济学那里继承下来的,但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等同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把马克思当成古典经济学家而予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理论,这个方面,是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商品价格运动规律的问题,特别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一种关于商品生产关系的理论,而不仅仅是关于价值与价格的技术关系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中的更重要的功能或作用是后一个方面,而且被历史证明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进来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在前一个方面来说,即就解释商品价格的现实运动来说,劳动价值理论确实面临着发展的任务,或许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这方面是可以予以承认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参考文章: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二重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一章商品包括四节,第一节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二重特征,第二节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对商品二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一的解释,第三节是对交换价值的逻辑分析,主要是说明货币是如何产生的,第四节是商品拜物教理论,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揭示商品生产的一般矛盾。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本节需要掌握的理论重点:1.必须正确理解开篇的那个“商品”是什么商品《资本论》是一个由范畴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而所有的范畴,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有学科中的范畴莫不如此),换句话说,范畴不是日常用语。不仅如此,《资本论》中的范畴还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运动的,表现为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推演和转化。(《资本论》中经常运用“转化”一词)正是通过这种理论范畴的转化,借以揭示实际的经济历史的变迁和变化。《资本论》开篇的“商品”是一个范畴,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范畴。关于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在第一段就做了明确的说明。懂得开篇的“商品”是一个范畴,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最开始分析的这个商品,指的就是纷纭复杂的商品现象中占主体地位的那个商品,即劳动产品。我们知道,很多非劳动产品也是商品,例如未经开垦的土地,如果存在土地所有权,就可以用来交易成为商品。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金刚石),一旦被人占有,也可以成为商品。可见,如果将马克思范畴意义上的商品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共同属性的时候,把这种共同的属性归结为“劳动产品”,并进而得出了价值就是商品中存在的抽象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结论。显然,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说,马克思的商品范畴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马克思的抽象又是极为合理的,因为劳动产品是所有商品中的主体,而且,为了分析商品生产中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价值理解为其中包含的人类劳动,而排除了任何物质的“原子”。2.使用价值的二重含义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论述到使用价值具有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指物的有用性,反映了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指的是“社会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必须以其自然的使用价值为前提,例如只有可以食用的农产品才可以作为商品出卖,但是,具有了自然的使用价值,但是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它就不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从而不能成为现实的商品,例如,当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时候,即使这些农产品都是可以食用的合格产品,也有可能烂在仓库里。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正确理解“使用价值”这个范畴中在《资本论》中的地位了。毫无疑问,商品的自然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问题却是经济学必须研究的。产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商品,在什么情况不能成为商品,这正是马克思在第二卷着力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政治经济学研究或不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问题。3.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问题第一节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为前提的,也就是假定了商品都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在这个前提下,单纯从生产的角度,也就是从各个企业的生产率的相对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部门或行业里所有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要注意的是,不能理解为简单的算术平圴。各企业的产量不同,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进一步讨论和了解。如果考虑到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的情况,那么,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就要复杂得多。这一点,马克思在第三卷的第十章有详细的讨论。学术界将这个问题概括为“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关于如何理解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请参考:马克思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理论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比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4.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问题第一节明确指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于这一规律存在两个方面的学术讨论,一是单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二是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否被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关于第一个方面: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否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产量在产品中的权重。如果其产量足够大,比如一些垄断企业,那么,它的劳动生产率会影响到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否则,如果其产量在市场的份额中占的比重很小,那么,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会影响到它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而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本身。关于第二个方面:有的学者对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提出了置疑,认为现代发达国家国家商品市场上的价格都比历史上的价格高,如果说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价格不是下降而是上涨了,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成反比,而是成正比的。显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谁也无法统计出可比商品的全部价格,事实上怀疑马克思这个理论的人只是举出了一些例子,而不是拿出了全面的统计资料;二是必须考虑现代货币制度与马克思那么时代的区别,在流行纸币制度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如果我们观察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现象,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并由此决定了其价格在可比的范围内确实是下降的,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家电产品的价格。第二节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劳动二重性理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自己明确地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全部政治
本文标题: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3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