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生息资本和信用理论(第五篇的内容)第一节第五篇的对象和结构一、研究对象及其所包含的矛盾1、生息资本是能带来利息的资本。它包括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利贷资本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后者是本篇考察的对象。其中心是揭示借贷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2、生息资本是非职能资本,是资本的派生形式。产业资本是资本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是资本的“次要形式”,而生息资本则是资本的“派生形式”。3、本篇分析了一系列矛盾:1).货币资本与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的矛盾:利润分解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2).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矛盾;3).利息与平均利润;4).利息率与利息量;5).银行资本、股份资本和虚拟资本;6).货币资本所有者与职能资本家;7).资本商品的二重性:它的使用价值与价值;8).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9).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10).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11).资本的借入与贷出。上述矛盾的运动和关系可以图示如下:(1)生息资本→货币资本与借贷资本的统一→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货币资本所有者与职能资本家的对立→食利阶层与资本家代理人。(2)利润分解为→利息与企业利润、量的分割与质的分割→利息与平均利润→利息率与利润率→利息率与利息量。(3)生息资本运动产生信用制度→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资本商品,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资本的借入与贷出→债务与债权→信用下的资本形式:银行资本与股份资本、虚拟资本→市场分成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股票交易所。二、第五篇的结构资本论第3卷第五篇考察生息资本。全篇共计十六章,是全书中最庞大,也最复杂的一篇。正篇八章,中心内容是从同产业资本的联系上,确定信用制度的发展及其二重性的作用。续篇八章,中心内容是,在同生息资本的联系上确定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对生息资本的影响。本篇的逻辑考察进程,体现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全篇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二十一一二十四章,先撇开信用的具体形式,抽象考察生息资本的“独立形态”,阐明什么是生息资本,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第二部分,从第二十五一二十八章,讨论资本主义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以及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九一三十二章,分析近代银行信用对生息资本的影响和虚拟资本的产生。说明虚拟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部分,第三十三一三十五章,研究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问题:国内货币流通和国际货币流通。第五部分,第三十六章,考察生息资本的历史发展,怎样从古代高利贷资本过渡到近代信用制度。三、生息资本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界限。由于信用的形成,一方面把个别资本从本身的自有资本数量的限制下解放出来,使再生产规模不再受自有资本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把流通货币虚拟化,变成信用货币,没有价值的货币。生息资本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信用的形成,使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有价证券、各种票据及结算制度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金融运行机制也随之形成了。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打破自身的限制,但最后又只能在这种限制内运动。这就是它的矛盾发展的辩证法。第二节借贷资本和利息(原著21、22章)一、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性质和特点1、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一般形式。2、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的形成,根源于资本的本性。一旦货币作为生息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这时的货币资本就变成了商品,一种特殊商品,即资本商品。借贷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资本商品。3、借贷资本流通的特点。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W—G’一G’,或G—G—W…P…W’一G’一G’,即一定货币额,转让到别人手里,在后者手中实现现实的循环,然后带着一定的增殖额,流回到出发点。借贷资本的这一流通公式表明,它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即G---G和G---W;双重回流,即W—G’和G’一G’。4、借贷资本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的贷出和回流,不同于商品和货币的买卖。借贷资本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让渡的。第二,资本的贷出和流回,是由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双方意志决定的。第三,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最终要依存于现实的再生产过程。第四,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二、利息的性质和特点1、利息是职能资本家由于取得贷款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2、借贷关系的真实性质:⑴贷出的是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⑵支付的是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⑶利息是价格的不合理形式;三、利息的界限和利息率的调节方式(一)利息率的界限及调节方式1、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ⅹ100%2、决定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首先,利息率受平均利润率的调节和制约。利息率最高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最低不能等于零。其次,利息率的高低受供求竞争的影响。最后,利息率的高低还由社会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二)利息率的特点从一般利息率来说,它总是由一般利润率来规定其界限的;从市场利息率来说,虽然它每日每刻都在变动,但在每个具体场合,它又是固定不变的,对所有资本家都是一致的。第三节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原著23章)一、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人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家的货币资本,是产生利息的基本条件。只有资本家分为职能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才可能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才会创造出利息这个范畴;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这个范畴。二、从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区别1.从使用借入资本的情况看量到质的分割。对借入资本经营的资本家来说,总利润会分成两部分:利息和利息以上的余额。余额采取产业利润或商业利润的形式,或用一个统一的名词来概括:企业主收入。所谓量的分割,是指平均利润必然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利息,一部分是企业主收入。所谓质的区别,是指由于量的分割产生一种假象,似乎利息不是来源于再生产过程,而是由货币资本本身产生的,“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企业主收入好像也不是来源于再生产过程,而是职能资本家进行经营活动带来的,“表现为他用资本执行的职能的果实”。这样,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就变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范畴,由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区别了。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本来是一个来源,现在表现为两个来源;本来是同一性质,现在表现为两种性质了。2.从使用自有资本的情况看量到质的分割。利润由纯粹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区别的情况,一旦固定化以后,便使人们对所有的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在内,都持有这种看法:把一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并把它们看成是来自两个本质上不同来源的东西。3.利润从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区别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第一,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职能资本家都按不同的比例兼用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因此,它们的经济果实也是截然分开的。第二,利息一旦作为独立的范畴存在,企业主的收入在事实上只能是利润减去利息的余额。第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家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形态的资本与资本家,而同职能资本和职能资本家相对立。这样,利息就成了独立的范畴。三、利息与企业主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与企业主收入形成后,就会互相对立,而与其共同源泉剩余价值失去联系。1、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互相对立。2、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互相对立,掩盖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和存在的条件。第四节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资本(原著25章)一、资本主义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商业信用和商业货币——票据1、信用制度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2、商业信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职能资本家之间提供的信用,没有脱离社会再生产过程;第二,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待实现的商品,即处在产业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三,职能资本家提供商业信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第四,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发展的程度。3、代表商业信用关系的凭证是商业货币——票据。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或凭证,它有多种形式。但为简单起见,可以把它概括为汇票这个总的范畴。汇票是定期支付的凭证。汇票持有人在汇票背面作了转移债权的签字(背书)后,该汇票就可当作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来流通。贴现:商业票据到期之前,如持票人急需现款,可持票到银行去贴现。由银行扣除到期之前的利息(贴水),把余额付给持票人。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的好处是,可以使彼此之间的交易不用现金或少用现金,从而加速商品流转、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正是由于商业票据能当作支付手段进入流通,因此,它们形成真正的商业货币。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一是它的信誉低,因为它是私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如果债务人破产还债发生困难,债权人就要受到损失。二是它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只能依商品流转方向提供信用,而不能相反。三是,它受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限制。四是,流通范围狭窄,只限于职能资本家之间。由于商业信用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需要,银行信用应运而生。(二)银行信用和银行资本1.银行信用及其特点。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银行而发生的借贷关系。它与商业信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⑴活动范围广。银行信用不受商品赊购赊销的局限,可以广泛地提供信用。⑵经营规模较大。银行可以聚集大量货币从事借贷。⑶借贷期限较长,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2.银行资本的来源。银行资本分自有资本和存款两部分。银行拥有的存款包括:第一,职能资本家存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第二,货币资本家的存款。第三,一切阶级的货币积蓄和暂时不用的货币。这种收集小金额的活动是银行制度的“特殊作用”。第四,各种逐渐花费的收入的存款。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所有的货币资本和货币收入都集中到银行里,变为借贷资本了。3.银行业务、银行券和银行利润。⑴银行吸收了大量存款以后,通过各种形式将它们贷放出去,银行贷放业务的基本方式是办理票据贴现、抵押贷款、直接贷款等等。⑵银行提供信用,不仅限于采取货币形式,还可以发行银行券。它是资本主义银行发行的一种真正的信用货币。⑶银行经营上述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资本家经营银行业务而获得的利润。,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减去纯粹流通费用后的部分构成。第五节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7章的内容)(一)信用促进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信用对利润率的平均化起着中介作用。由于信用为资本自由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发挥了生产价格对社会再生产的调节作用,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二)信用使流通费用得到节约1、信用节约了流通货币量。由于信用的出现,流通货币量会从三个方面得到节约:第一,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宗贸易),可以完全不需要货币,通过票据和转账结算就可以进行。第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引起的技术操作的集中而更加专门化了,因此极少的货币,即可完成同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信用又加快了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从而也加快了货币的流通。第三,金属货币的节约还是因为它被纸币所代替。2、信用还使资本的货币准备金减少。一方面减少了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不断处在货币形态上的资本。3、信用还节约了其他形式的流通费用,如公共簿记费用由于社会集中而得到节约。(三)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信用则是股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因为股票就是一种长期信用凭证,购买股票就是对公司进行长期信用投资。所以,离开银行和信用,股份公司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股份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以下的结果:1.股份公司打破了私人资本家自有资本数量的限制,扩大了生产的规模,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股份企业作为社会形式的资本扬弃了私人形式的资本。3.股份公司实现了两权彻底分离,是实现私人财产和私人经营转化为社会财产和社会经营的过渡点。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以私人企业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它必将否定自己,扬弃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信用对资本主义经
本文标题:资本论第三卷第四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3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