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管理理论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第五节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教学目标理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各主要管理理论的大体内容;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霍桑试验的结论;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案例导引】OEC“海尔管理之剑”管理有模式,无定式,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海尔在管理模式上,没有盲目照搬模仿其它的企业而是结合自身的情况,总结了一套符合海尔的管理模式即OEC管理法,它对海尔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案例来了解OEC管理法。在海尔与日本某家电企业的一个合作项目中,日方带来一整套的日式管理。张瑞敏告诉日本人,他们的办法不行,日本人坚定地摇头。张瑞敏说:“你现在就到十字路口看看,红灯亮了,人们照样往前闯,熟视无睹,视死如归,你这几条规定算什么?”日本人还是摇头。三个月之后,日本人来找张瑞敏,说他们的办法的确不行,张瑞敏的观察一针见血,他熟悉中国人的秉性,知道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他想,需要一个管理机制专攻这一毛病,这一机制同时还承担下述功能:领导在与不在,企业照样良性运转。因此,他发明一套管理方法叫做“OEC”其中O—Overall全方面,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OEC”管理法的实质是借鉴泰勒制,对任务的量化下达指标,考核其工作质量并实地奖惩。“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即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具体地说,OEC管理模式意味着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日日控制与事事控制的目的,确保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这一管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五句话: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理凭考核。这样,从车间工人到集团总部的每一位干部都知道自己每天应干些什么,甚至可能自己考核自己的工作,领取自己该得到的那份报酬。OEC管理法被誉为“海尔的管理之剑”,它是海尔人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案例改编自党书国的海尔管理模式全集)【问题导引】1海尔的OEC管理法体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哪些方面?2这个案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管理理论的发展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行政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一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古埃及人的管理思想古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二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实践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包尔顿是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在组织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管理技术,如: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编制生产计划;建立详尽的统计记录和控制系统,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试图改善职工的福利,建立互助保险制度等。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并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实践:停止使用童工,禁止体罚工人,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等。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国富论》不仅是经济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也是管理学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该书中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他针对制针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第二,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查里·巴贝奇计算机之父。认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主张实行分红制度。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二、一般管理理论三、行政组织理论四、古典理论的系统化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1856-1915)美国人,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搬运生铁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泰罗的主要实验搬运生铁实验实验背景原来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12T实验后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47.5T原来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15实验后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85铁锹实验实验前:干不同的活拿同样的锹铲不同的东西每锹重量不一样应当有一个效率最高的重量实验发现22磅时效率最高铲不同的东西拿不同的锹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金属切削实验•定了人动时间,也应该定机动时间•进行了26年•切削了80万磅钢铁•进行了三万次实验•发明了高速钢,获得了专利•用专利的收入宣传科学管理泰罗的主要思想劳动方法的标准化工时研究与工作定额科学挑选与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实行“例外原则”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3、简评•泰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性管理理论的人•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工资制度、管理职能的分离、例外管理原则等主张一直沿用到今日•倡导的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长期担任一家大型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他重点研究整个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企业经营活动有六项不同活动,称为六大经营职能。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最早提出管理的五要素即五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系统地总结了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重视对组织理论的研究重视管理者的素质与训练•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一般管理理论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法约尔为推广管理学教育奠定了理论依据和条件;•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总的来说至今仍然被证明是正确的;•主要不足之处没有考察组织与外在环境的关系简评三、行政组织理论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有广泛的兴趣,并发表过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1)权力论传统权力神授权力(超凡权力)合理合法权力(组织的基础)(2)理想的行政体系特征•固定和正式的职责•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成员的选用与保障•实行任命制•公职人员固定的工资•行政管理人员不是所有者•公职人员严格遵守纪律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分工职业生涯导向权威等级非个人的正式的甄选正式的规则和法规官僚行政组织应该具有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征简评他所描述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效率最高便于管理人员指挥,同时上下级关系明确提供了一种效率高、理性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是对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效的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它组织。四、古典理论的系统化1、关于管理原则的系统化英国管理学者厄威克曾提出过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管理原则:(1)目标原则。所有的组织都应有一个目标。(2)相符原则。权力与责任必须相符。(3)职责原则。上级对直属下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时绝对的。(4)组织阶层原则。(5)控制幅度原则。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人或6人。(6)专业化原则。每个人的工作应该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7)协调原则。(8)明确性原则。对每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2、管理职能的系统化美国管理学者古利克将管理职能系统化为七大管理职能:(1)计划(Planning)(2)组织(Organizing)(3)人事(Staffing)(4)指挥(Directing)(5)协调(Coordinating)(6)报告(Reporting)(7)预算(Budgeting).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学说)二、行为科学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学说)1、梅奥与霍桑实验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霍桑实验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霍桑实验的背景与内容实验背景霍桑: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下属的位于芝加哥附近的工厂名.实验时间:1924-1932年实验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内容照明实验、继电器实验、访谈计划、非正式组织发现照明实验(1924—1927年)实验假定:随着照明强度增加,产量应增加.实验设计:实验组VS对照组实验结果实验组:照明增加,产量增加,照明下降,产量也增加对照组:照明不变,产量也在增加照明度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继电器实验(1927—1928年)实验设计:改变工作条件实验结果:小组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实验分析:组成小团体监工类型收入增加对实验的新奇感及得到更多的关注访谈计划(1928—1931年)实验目的:了解如何获取职工内心真正感受,帮助解决问题,生产率进而提高访谈方法:谈话式或非指导性的方式,事先不规定内容对象:两万多个西方电器公司的工人结论:解决职工的不满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确立新型的监工方式。团体行为与非正式组织(1931—1932年)实验设计:对绕线室的14名男工进行观察团体行为的产量限制产量限制是有意的并为团体所确定;工人使产量报告平均化;团体有一套办法使脱轨的成员回到轨道上来。2、霍桑实验的结论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是社会人-提高工人士气-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取新型领导方式二、行为科学理论1、个体行为理论(1)激励理论(2)人性假说理论2、团体行为理论(1)团体动力理论(2)信息交流理论(3)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理论3、组织行为理论(1)领导理论(2)经理角色理论(3)权变理论(4)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一、管理过程学派二、社会系统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五、经验主义学派六、管理科学学派七、权变理论学派一、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1、代表人物创始人:法约尔战后代表人物:孔茨《管理学》2、理论要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过程由五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管理过程学派主张按照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二、社会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巴纳德(美)代表作:《经理的职能》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2、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该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3、巴纳德的主要贡献(1)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2)分析了正式组织存在的三种要素。成员协作的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组织内的信息交流(3)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4)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获得必要的个人努力;制定和规定目的三、决策理论学派1、代表人物西蒙(美)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2、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由于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1)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2)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3)提出了决策应遵循的准则
本文标题:第三章管理理论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