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Trichinellaspiralis旋毛形线虫旋毛虫分为8个种,我国只有旋毛虫和乡土旋毛虫,旋毛虫是引起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成虫:乳白色,线形,体小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虫体前端咽管约占虫体的1/3-1/2一.形态幼虫囊包:在宿主肌肉组织内形成幼虫囊包囊包长梭形,长轴与肌肉纤维相平行大小约0.4x0.3mm囊内卷曲有1-2条幼虫一.形态成虫:猪、鼠等小肠幼虫囊包:二.生活史幼虫:随血液循环到骨骼肌细胞。感染期,被另一宿主食入,在胃内幼虫逸出,钻入肠粘膜短期发育,再返回肠腔,经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幼虫和成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是一种生物源性线虫,卵胎生。①寄生部位:成虫—小肠,幼虫—骨骼肌细胞②感染期及感染途径:经口误食含幼虫囊包的生的或未煮熟的动物肉类而感染③整个生活史都过寄生生活④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多种哺乳动物作为保虫宿主(猪、犬、狼等)生活史要点三.致病1、侵入期(肠型期)约感染后1周,消化道症状2、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约感染后2-4周,全身性症状明显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约感染后4-16周,病情好转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致病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病因:脱囊幼虫、成虫寄生钻入肠壁成虫可以肠绒毛为营养排泄物、分泌物等刺激肠粘膜炎症1.侵入期(第1周,病程约一周)消化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发热。三.致病2.幼虫移行期(肌肉期)病程二周至两个月以上指新生蚴移行、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虫体附近的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呈现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三.致病病因:临床表现:变态反应:高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炎:病人可出现浮肿或水肿、发热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肌炎:患者突出而多发的症状为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明显,有的还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毒血症、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病因:幼虫刺激肌细胞膨大,形成梭形肌腔,包围虫体临床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减轻/消失,肌痛持续数月。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三.致病急性期旋毛虫病的临床特征发热(38-40℃)颜面部水肿全身肌痛心肌炎、脑炎等多脏器损害症状过敏性皮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病原学诊断:肌肉活检3.免疫诊断:轻度感染及作早期诊断查见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轻度感染或病程早期,不易查获虫体;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和间质水肿等病变有助于诊断;检查患者吃剩的肉类可佐证。四.实验诊断1.询问病史:早期诊断标准发病前1周有食动物肉的历史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颜面水肿为主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肌肉活检查出幼虫或ELISA/IFA抗体阳性流行概况-全球分布-我国:3个区域,其中西藏、云南为高发区流行因素-动物肉(猪)是人的传染源-感染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发病以节假日多见流行特点-具有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特点。五.流行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是目前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预防的关键措施:不吃生的或半生熟的肉类。六.防治防治原则科学养猪、加强肉检、卫生宣教、治疗病人成虫产出的为幼虫(卵胎生)单管型生殖器官,子宫长肌肉压片图(幼虫囊包)旋毛虫脱囊期幼虫钻入肠粘膜旋毛虫钻入肠粘膜组织(组织切片)旋毛虫幼虫在肌肉内形成囊包的过程我国旋毛虫病的地理分布检查头数
本文标题:旋毛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8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