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Krashen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习得—学习假设和输入假设,并总结出语言输入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大量性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莲花指美国南加洲大学语言学系教授Krashen.S.D.于1977-1982年提出“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MonitorModel),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个理论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进程》(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这三本书中拓展成为基础更为广泛的著名的五个假设,用来解释学习第二语言的困难的原因,这五个假设是指: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NaturalHypothesis)、语言监控假设(TheMonitor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输入假设。上面一段是我的一个研究生课程作业中的介绍。同时还说明了Krashen的输入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l)Krashen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2)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获得比现有水平更高一点的语言输入。假设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是i,则下一阶段应该获得的输入应该是i+1。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外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己获得的语言能力)等获得对输入内容的理解。如果输入的内容远远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2,或者是和现有水平一样,即i+0,这两种情况下的习得都不能取得最佳效果。(3)Krashen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口头表达是语言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成因,它是在学习者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提高语言能力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只要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充足,它将自动提供必要的语法。语言教师不必特意按照自然顺序逐阶段讲解语言结构,因为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会自动为学习者提供适量的下阶段语言结构和复习这些结构的机会。刚才我批改到这篇作业,非常有同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今天上午我在课堂上讲季羡林先生的《荷塘清韵》一文时,所采取的方式,是不是正是对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的应用呢?记在这里吧。在对季老作过介绍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荷花对中国人生活与意识的影响,并补充说:(一)中国有句成语叫“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做人就应该具备荷花的品格,出污泥而不染,当今世界浊者众而清者寡,荷花的这种品格就尤其珍贵了;(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影响深远,荷花与佛教颇有关系,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观音菩萨坐在莲台上的塑像,菩萨所坐的莲台就是盛开的一杂荷花;(三)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女演员所持的手势基本上都是莲花指,十分优雅。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听得也很认真。还有学生提问并说土耳其也有荷花但不像在中国那么有名。女同学和男同学都竞相学做莲花指状。这样一阵功夫,他们对荷花的认识以及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在课文内容之外延伸出了“i+1”中的“1”。其实这个“1”是更吸引学生的东西,有了这个“1”,学生对“i”学得更专注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更好了。Krashen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实有所帮助,也许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这种理论呢。实际上,在母语教学中,这个理论同样有效。外语学习关键难在缺少语言对象英语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人人都要学习外语,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对自己增长知识和人际交流尤其是国际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但中国的大多数人学不好外语,大多半途而废。其关键的因素是缺少语言对象,做不到“学以致用”,“黑瞎子劈苞米”边学边丢,最后就“白白”了用“三式思维”的方法分析就是缺少客体。三式思维要求主体客体媒体三者同时具备,一件事物才能发生。这里的“媒体”是广义的概念,泛指中介、手段、桥梁、方式、方法、道路、渠道、途径等,而电视、广播、报纸、记者等媒体是狭义的,叫新闻媒体。语言是主体与客体交流思想的媒体。从信息论角度讲,主体是信息的发出者,是信源;客体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宿;媒体是信息本身,是信道。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主体在脑中产生的思想,通过语言方式(声波、光波等)传达给接收的客体,客体接收者从中受益并做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对主体十分重要,它刺激主体、规范主体、推动主体前进。中国人学习外语只有主体(学习者)和媒体(书、声音),而没有对话的对象,学了没处用。信息没有归宿,一去不复返→,信息的这种单向性决定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时间花费很多,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半半。清华大学邓亚萍的老师在为邓亚萍寻找过“外语关”的出路时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这个环境不行,要过关就必须“把她仍出去”。结果,邓亚萍到了英国,语境解决了,对象解决了,客体具备了,语言就不是什么障碍,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了。客体是主体发展的动力。没有客体的参与,主体寸步难行。如最简单的走路,脚踏地,脚给地一个作用力,地接受脚,给脚一个反作用力,这样脚才向前迈步。如果,脚踏地,地不接受,地是空气、地是棉花、地是水,地是沙子等,那么脚就得不到应有的反作用力,因此无法前进。说白了就是踩空了,结果是人仰马翻。空气、棉花等与脚的关系叫“关系不对等”,不对等关系使主体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环境就是关系不对等,是在没有客体的环境中学习单向的信息。李阳的那句话说得很对:“英语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学习外语必须建立语言环境,必须使主体找到一对一的语言客体,这样语言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媒体”作用。聪明人可以人为地建立外语学习环境: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者,或者同学、或者同事、或者夫妻,或者…,两人或者三人约定,在一起只能讲英语、日语等外语而不许说自己的母语,谁说母语便记载在错误记录上,达到10次做一次惩罚(请对方吃一顿饭)。这样的约束机制会使双方的外语能力迅速提高,双方就会。
本文标题: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