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联理论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三交际中的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四关联原则与最佳关联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1语码模式与推理模式2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3明示–推理模式1语码模式与推理模式语码模式以符号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是与语码符号有关的信息。语码模式认为,交际活动仅仅是交际主体双方依据所使用语言的句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进行编码与解码,这样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听话人解码的信息与说话人编码的信息是否一致。据此,交际很少涉及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推理模式是以一系列前提(premises)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是一些在逻辑上与前提有关,或至少得到前提保证的结论。现代哲学家提出了推理模式,认为推理是实现交际的基础。交际中说话人不仅只是在明说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明说的话语隐含了言外之意,这类蕴涵信息只有通过语用推理才能够获取。例如:It’slate.当A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厅突然听到陌生人B对一位同伴说“It'slate”时,A知道该话语是什么意思吗?到达的飞机晚点了?还是要乘坐的飞机晚点了?朋友来晚了?还是下午时间不早了?要接人的飞机还没有到,咱们先回家吧?也许A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听到或使用过该话语,但每一次的含意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在不同场合,任何类似的语句都可能传递不同的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将语句意义和说话人意义区分开来,说话人意义是语句意义以外的意义。那么如何获取说话人意义呢?推理是唯一的办法,传统的解码只能获取语句的字面意义。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首先依靠的就是听话人对意义或信息的推理能力,否则不可能实现成功的交际。根据语码模式,交际双方只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编码、接收与解码。推理模式则强调信息接收者对交际意图的推理。许多研究表明,只根据单一的交际模式往往缺乏说服力。在关联理论中,Wilson&Sperber始终坚持,推理过程是基本的,而编码与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该过程。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语码从属于推理。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解码;二是推理。推理阶段的存在也是为了解码的需要。解码就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而推理则是利用百科信息,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一个过程,缺少百科信息,推理是不可能的。百科信息是以块状形式(chunks)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中,而且这些认知环境随着客观环境、认知能力和记忆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例:我们已经开始停课复习了。甲把以上情况告诉乙,目的是让对方知道该信息,这就是甲的信息意图。上例中甲还想让乙明白自己有那个信息意图,从而让乙对甲的信息意图作出一定反映,比如推导出甲现在很忙,没时间玩,或因为已经停课了,所以甲现在不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等,这就是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自然意义,它与话语的明示有关,为听话人的推理提供直接依据;而交际意图是话语的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与听话人话语理解时的推理有关。成功的交际只需要有交际意图就可以了,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听话人是否能知道话语的语言意义,而在于能否根据语言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义或交际意图。也就是说,当且仅当信息意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互明的,或当且仅当实现了交际意图,说话人才能够成功地进行交际。交际与简单的信息传递是不同的:如果交际者仅仅向对方提供有关希望传递的信息的直接依据,那他就不是在进行交际,只是在进行简单的信息传递。如果要实现交际,他就必须向对方提供有关希望传递的信息的间接依据,以及提供希望传递该信息的有关意图的直接依据,以便听话人等接受者能够推导交际者的交际意图。3明示–推理模式Sperber&Wilson把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听话人的推理。甲:去不去广州?乙:听说塞车了。对话中乙明说了“听说塞车了”这一信息,使甲明白该信息,这就是乙的信息意图。这也是一种明示行为。通过这种明示,听话人就会从中推导出该话语的含意,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去广州,因为塞车了。”这就是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的推理过程。如果听话人的推理结果与说话人的意图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说话人通过话语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又根据该话语明白了说话人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互明(mutualmanifestness)。听话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呢?根据关联理论,语境假设是推理的前提。在明示行为中,说话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即一系列对听话人来说能够在大脑中反应的,并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实。如上例中,乙的回答就产生了这样的语境含意:乙不去广州了,或劝说甲不去广州等。产生了语境效果就说明该话语具有关联性。因此,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性,依靠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意图,从而为听话人提供推理的依据;而听话人必须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再结合语境假设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这也说明人类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明示与推理相结合的过程。从以上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两个方面可见,说话人就是信息源,而听话人则是信息目标。关联理论对交际的解释既考虑到了说话人,也顾及了听话人。同时,明示还同语码有关,因此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既没有完全抛弃语码模式,又强调了推理的作用。所以,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比格赖斯等学者的观点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说话人与听话人、交际的时间、地点等情景因素;而且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也即语境是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然而,这样的语境观不能完全说明语用推理的实际过程,不能反映交际时说话人、听话人的认知心理状态。Sperber&Wilson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语言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语境具有动态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不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之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话语理解涉及听话人对语境假设的不断选择、调整与顺应。A:小朋友,这么早就放学了?B:今天没上学。A:为啥不去呢?……此例中说话人A是根据自己对B的认知语境假设来生成话语的,然而他原来所选择的语境假设(即“B今天应该上学”)是错误的。A的第一句询问应该是不关联的,他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回答,即证实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但这并没有影响交际的继续进行,因为B的回答使A获取了新信息:B今天没去上学。于是这一新信息与A原来的认知语境假设相互矛盾。这就是一种语境效果,所以A的询问也具有关联性。根据话语B所传递的新信息,A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进行调整和选择,于是才出现了第二次询问,交际就这样进行下去了。成功的交际过程其实就是说话人、听话人不断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境效果去改变、调整以及选择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人类交际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对方的认知,为此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应该是新的,更重要的是要能改变听话人的语境假设,即产生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就具有关联性。语境效果是新信息与旧信息、新假设与原有假设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是形成一种新的语境。这一过程被称为“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通过该过程,旧的语境假设或旧信息不断得到修正、补充与优化。1交际中的关联性A:Smittydoesn’tseemtohaveagirlfriendthesedays.B:He’sbeendrivingtoNewYorkeveryweekend.B的回答可能产生如下理解:a.SmittyhasagirlfriendinNewYork.b.SmittyhastoomanybusinessobligationsinNewYorktohavetimeforagirlfriend.c.SmittyhassomuchtodoinNewYorkhefindsnoneedforagirlfriend.究竟哪一个是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就需要听话人根据所形成的各种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确定说话人所期待的理解与语境效果。这一标准就是关联性。在交际中,通过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说话人实际上暗示他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对方加以注意。三交际中的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反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如何衡量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或认知努力?Sperber&Wilson只是谈论了它与关联性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努力的程度进行严格的定义。语言的复杂性、语境的大小以及语境的可及性等可以确定听话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但都必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不能抽象地谈论听话人的认知努力。关联理论既不以规则为基础(ruled-based),也不以准则为标准(maxim-based),而是基于下面四个简单假设:(a)每一个话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且与语言编码所包含的信息一致;(b)听话人不可能同时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有的意义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c)听话人会用一种简单的、普通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理解;(d)这一标准足以帮助听话人确定对该话语的唯一理解,排除其他解释。2交际中的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在信息处理时,人们会尽量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也即人类认知以关联以及最大程度的关联为取向。关联程度的大小可以根据认知效果(cognitiveeffect)或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和推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或认知努力进行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少,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语境效果并不是随意就获取的,人们要在推理思考方面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能获得语境效果。在付出努力之后,话语是否就获得语境效果则取决于以下三种因素:(a)要看话语是否复杂;(b)要看语境是否明确;(c)要看在这个语境下为求得话语的语境效果而进行推理时付出了多少努力。a.Ihavenobrothersorsisters.b.Ihavenosiblings.a在结构上比b要复杂,但前者却比后者更容易理解,因为b中有一个低频词sibling,在话语处理时人们往往要比brothersorsisters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话语的复杂性实际上指话语理解的心理复杂性。当然,话语理解时人们付出的努力也有程度问题,且因人而异。因此,同关联性一样,斯珀伯和威尔逊也没有对此进行量化。四关联原则与最佳关联第一原则——认知原则(cognitiveprincipleofrelevance):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第二原则——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principleofrelevance):每一个话语或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交际原则以认知原则
本文标题:关联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