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八章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十一章心理差异第一节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学习风格第三节智力差异及其教学实践第四节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与教学策略第一节心理差异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差异一般而言,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心理差异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关于心理差异,现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倾向差异、认知风格差异、学习动机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心理差异,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等方面。二、心理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生心理差异的深入认识和充分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尊重主体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2.发挥主动性,贯彻学生中心原则。3.承认多样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三、心理差异的研究方法(一)测验法1.智力测验2.人格测验人格测验可以分为两大类:(1)人格调查表(2)人格投射测验(二)自然实验法由于心理差异的表现通常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所以心理差异的研究很少用实验室实验法,而较多地采用自然实验法。(三)行为遗传学的方法在心理差异研究中常用的行为遗传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双生子研究。②家谱分析。(四)生理心理学的方法第二节认知差异与教育一、认知发展水平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布鲁纳的认知阶段理论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以运算图式为主要标志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图式(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图式思维的具体特征有:①单维思维②思维的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⑤不合逻辑的推理(3)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①多维思维②思维的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④反映事物的转化⑤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①假设—演绎思维:②抽象逻辑思维:③系统思维:2.布鲁纳的认知阶段理论布鲁纳根据儿童表征世界的方式,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动作式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动作来认识、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他们只能从做中学习,很少有反省认知活动;映象式阶段,儿童将来自环境的经验组织成内在表象,主要借助于视觉或其他感觉表象对外部世界进行表征;符号式阶段,儿童开始能够借助符号系统来贮存或提取大量信息,运用语言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二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基于上述基本观点,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教育与认知发展的一般关系1.适应儿童认知的年龄特点。2.严格遵循准备性原则。学习的准备性(readiness)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3.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二、智力差异与教育(一)智力理论概述(二)智力的可塑性(三)智力的差异1.智力的水平差异2.智力的类型差异3.智力的年龄差异(四)面向智力差异的教学一种是同质分组;另一种是留级和跳级。除了一般的教学组织之外,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应面向学生的智力差异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有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模式。1.掌握学习2.个别化诊断教学3.个人化教学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三、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一)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方式,它体现着个人内部认知活动的特色。学习风格(learningstyle),又称学习方式,是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所偏爱的方式,它体现着学习者在从事学习任务时的个人特色。1、场独立与场依存(1)概念:场独立性是指在认知时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性是指在认知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2)与学习的关系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2.深思型与冲动型深思型的人: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冲动型的人: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考虑。3.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型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传统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的人:很善于解决需要多个同等可接受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强调多样性和创造性。4.整体型与分析型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对情境能够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重视情境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或者不区分部分。分析型的人:把情境看作是部分的集合,常常集中注意于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他方面,可能曲解或夸张部分,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5.言语型与形象型(二)面向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学习风格的差异可以作为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教学要适应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爱,尽量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风格中的长处。这是一种匹配策略。另一方面,教学要针对学生学习风格中的短处,采取虽然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但对其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方式。第三节人格差异与教育一、人格概述下面所介绍的几种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有影响。(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凯利的认知人格理论二、人格差异的内涵(一)人格类型差异1.荣格的向性说2.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论3.贝茵等人的心理机能论(二)人格特质差异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特质论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大类。分析出人格的16种根源特质。制定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三、面向人格差异的教育1.教育要全面适应学生的人格差异2.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3.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第四节性别心理差异与教育一、性别差异与性别心理差异(一)生物学差异(二)社会行为及成就差异(三)心理差异二、性别心理差异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个体人格因素三、性别心理差异的教育含义(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二)适应性别心理差异(三)引导积极的性别取向第五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什么是特殊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特殊儿童是指那些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其中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等类型的特殊儿童居多。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和心理特点(一)资质优异儿童资质优异儿童概念包含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儿童的一般能力,二是儿童的特殊能力,三是超过一般儿童或常态儿童的发展水平。根据资质优异儿童的潜能、成就与行为特征可以将他们分为六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学术型。③创造型。④领导型。⑤艺术型。⑥运动型。(二)智力落后儿童根据智商高低可以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四类:①轻度弱智,也称为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中度弱智,也叫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重度弱智。④极重度弱智。(三)盲、聋、哑儿童这些儿童包括盲童和弱视儿童、聋童和重听儿童、哑童。其中还有一部分儿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功能缺陷。由于感知功能或言语功能障碍,他们在语言学习、思维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难以或无法适应正常学校教育,需要通过特殊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四)情绪困扰儿童情绪困扰儿童(emotionallydisturbedpupils)是一类有情绪障碍的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为过分焦虑、紧张、敏感,但在智力上是正常的。由于情绪不稳定或性格孤僻,行为难以自我控制,所以常常表现出不良行为。这类儿童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容易发生心理冲突,自我意识发展滞后等不成熟的特征。(五)学习困难儿童人们普遍把学习困难儿童理解为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缺乏一般的胜任能力,学习效果低下,成绩明显落后的儿童。这些儿童也可能存在轻度的生理或心理障碍,但不至于对学生能力造成影响,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效率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水平低、焦虑水平高,常常表现出好动、注意分散、记忆与思维纹乱、行动不协调、情绪不稳定等特征,在听、说、读、写及运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三、特殊儿童的教育(一)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个别化原则3.系统性原则(二)特殊儿童教育的模式特殊学校(简称“特校”)资源教室模式特殊班模式
本文标题:第八章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