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文学王玉超明代文学概述…………第一章《三国演义》……第二章《水浒传》……第三章明前期诗文……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第八讲汤显祖……第九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十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发展……第十一章“三言”、“二拍”与话本小说……第十二章晚明诗文……清代文学……概述……第一章清代诗、词、散文……第二章《长生殿》与《桃花扇》……第三章传奇志怪小说与《聊斋志异》……第四章《儒林外史》与讽刺小说……第五章公案侠义小说的发展演变……近代文学……概述……第一章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第二章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的诗文词……概述社会状况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明前期:加强专制主义,设立锦衣卫,屡兴文字狱,并重用宦官。重视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频繁。明后期:赋税徭役加重。严嵩、魏忠贤等先后乱政,遭到东林党人抨击。商品流通活跃。完备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弘治、正德间: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反对程朱理学。明代文学前期:明初到成化末年衰微冷落戏曲、小说成就较高。明初政治手段残酷。继承程朱理学的“文道合一”说,代表官方态度的道统文学观。中期:弘治到隆庆(1488—1572)恢复生机文网松弛社会经济形态变化,思想意识形态变化。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为首,政治地位不高,地域性文学集团。“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多科第得志,政治地位较高,活动中心在京师,影响遍布全国。提出“复古”,恢复到宋以前“儒”道。嘉靖、隆庆时期: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的“唐宋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俗文学兴盛和雅、俗传统混融。小说在嘉靖时期开始广泛刊刻流传,戏曲作家也陆续增多。唐寅在科举失败以后的诗歌创作,力求“俗趣”。《西游记》也是完成于明代中期。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严重挫折。明代后期文学特点,理论上的自觉性。李贽的“童心说”具有先导意义。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继承徐渭的方向,强调性情之真。继公安派而起的“竟陵派”:幽僻孤峭;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缺乏生气。晚明散文——“小品”通常篇幅不长;结构松散随意;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通俗文学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第一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开创之功讲史的渊源与兴起:讲经,后流行于市井。《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韩擒虎变文》、《张义潮变文》等。科举考试1、概要《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依史:陈寿《三国志》;民间三国故事;宋元舞台表演;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出现《全相三国志平话》;说书人长期取材,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版本: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120回本。《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刻画人物形象近200个。诸葛亮:“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先河。2、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府祁县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小秦王词话》《十七史演义》。《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看到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写道:“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3、《三国演义》梗概东汉灵帝,十常侍专权;刘、关、张结义,镇压黄巾军;灵帝死,何进立少帝。宦官杀何进,袁绍灭宦官。董卓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曹操谋刺董卓,矫诏讨董卓。关、张入联军,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曹操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分散,彼此攻伐。董卓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曹操击破黄巾军,占兖州。曹操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嵩)。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死,刘备领徐州牧。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投奔刘备,屯驻小沛。李傕、郭汜自相残杀,长安大乱。曹操迎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曹操命刘备讨袁术,吕布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请刘备还屯小沛。孙坚得传国玉玺;孙策以之为质,向袁术借兵,称霸江东。袁术攻刘备,辕门射戟。张飞抢吕布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曹操,举豫州牧。袁术淮南称帝,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曹操约刘备攻吕布,吕布被杀。曹操带刘备见献帝。献帝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玉带诏)煮酒论英雄,刘备重占徐州。家奴告密,董承被抄斩。曹操征徐州,刘备败投袁绍。关羽被困暂归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重聚。孙权继位,张昭、周瑜辅佐。周瑜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袁绍攻曹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许攸之谋,夜袭乌巢。刘备荆州依刘表,屯驻新野。徐庶军师,败曹仁,夺樊城。荐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南征,刘表病死,次子嗣位降曹。刘备携民出走江陵。赵云单骑救阿斗,张飞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退至江夏。鲁肃探虚实,诸葛亮往江东,共拒曹操。赤壁之战:孙权接檄文;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庞统连环计;黄盖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孙、刘争荆州,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曹操疑马腾,召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受曹操侮慢。转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刘璋请刘备相助。刘备、庞统入川,刘璋亲迎。刘备屯驻葭萌关。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敷衍。刘备怒,夺涪城,进兵稚城。庞统落凤坡中箭,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入蜀增援。刘璋向张鲁借兵,张鲁遣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马超归顺,进逼成都,刘璋降,刘备领益州牧。孙权遣诸葛瑾索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安全返回。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刘备恐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孙权求和,曹操班师,不久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郃守东川,张郃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刘备乘势夺汉中。曹操闻报亲征,屯兵南郑,黄忠用法正之谋,斩夏侯渊。曹操报仇,战败受伤,放弃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关羽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于禁、庞德救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华佗刮骨疗毒)。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曹操欲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麻痹关羽,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曹操病死。曹丕继位,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自称帝。刘备为报仇伐吴。张飞鞭挞部下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蜀军兵疲,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临终托孤。曹丕闻刘备亡,攻蜀;诸葛亮阻其兵马,遣邓芝使东吴,与吴联盟。蛮王孟获犯境。七擒孟获。蜀汉后方安定。曹丕死,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败魏驸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司马懿领兵拒蜀,消灭孟达,直取街亭。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丢失街亭。诸葛亮撤兵,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到城下。空城计吓退魏兵,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等。吴将陆逊大破魏军,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张飞之子张苞死,诸葛亮悲痛成疾退兵。诸葛亮数次北伐,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病死五丈原。临终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大权归司马氏。姜维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避祸,蜀汉衰微。司马昭命钟会、邓艾攻蜀,邓艾偷度阴平,刘禅降。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晋武帝司马炎伐吴,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4、艺术成就:浅近文言,雅俗共赏;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结构宏伟,百年事件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1)人物形象:四百多人,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典型;共性;个性。描写人物,善于抓基本特征,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曹操奸诈;张飞心直口快,天真、莽撞;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赵云”单骑救幼主。)刻画人物方法:把人物放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性格。(诸葛亮:居清幽;童古淡;友高超;弟旷逸;题咏俊妙。(2)描写战争:大小战争四十多次。以人物为中心,写战争的各个方面,如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3)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各回独立,全书完整。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5)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人物性格与《三国志》的差距:诸葛亮:《三国演义》夸大,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半人半神形象。刘备:陈寿的评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三国演义》“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关羽:历史上“万人之敌”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诸葛亮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三国演义》“义”的化身。跟随刘备,不避艰险。投降曹操,心系刘备。曹操:陈寿评:“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三国演义》夸大残忍、奸诈一面。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三国演义》借其抬高诸葛亮。鲁肃:历史上,“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初见孙权
本文标题:明清文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