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六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六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线: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4.社会发展的动力着重把握七个基本观点1.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4.人类历史中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6.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7.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中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和看法。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不同层次。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一般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决定决定(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考察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列宁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3、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使之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为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把它转化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①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称,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脉、动植物、矿藏等各种自然条件。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1)地理环境是人类得以产生的自然前提;(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3)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生产发展的方向;(4)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加速或延缓)。3、地理环境决定论:一种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地理环境首先影响社会心理,并通过社会心理决定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斯大林地理环境决定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会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而环境大致相同的地区却有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意大利的气候从格拉古兄弟、布鲁斯特、恺撒到今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古罗马和意大利经历了多么复杂的经济和政治演变!——伏尔泰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1)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3)地理环境往往要通过生产实践能才对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影响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2005年发布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7%,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80%,2亿多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1%,土地沙化、酸化、盐渍化问题严重,耕地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湿地大面积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太湖污染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会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人口的质量和分布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3、人口决定论《论人口律和人口对未来社会改良的影响》——马尔萨斯1798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是社会的“铁律”,这注定人类的大多数要生活在贫困和半饥馑状态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4、人口因素决定论的错误马克思的批判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思想实践的批判——计划生育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形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议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大国崛起——工业先声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是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种类:①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②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人的情感、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社会意识形态:指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例: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族群公有观念阶级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私有观念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新变化:从追求单一的“铁饭碗”转变为选择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毕业”当成新的起点,“终身学习”。—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人才招聘会思考:歌中讴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水平:德国法国英国哲学水平:低于低于德国法国英国高于高于第一,社
本文标题:第六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