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2011年2月制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朝(618—907)是我国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关于唐诗的繁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显现:唐代文学总的特点:•其一、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其二、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王维、三李、二杜、韩、刘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其三、诗歌与其它文体并存,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唐代文学的主体是唐诗•一、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等,共收录诗作近五万二千首,远远超过了自《诗经》至唐以前诗歌数量的总和;有姓名的作家达二千三百多人,数量之大,作者面之广,堪称空前,并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一批众星拱月的名家。•二、题材内容上•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争胜负、宫廷歌舞、民间渔樵耕织、山河景物、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诗歌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三、从风格(流派)看•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第二节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1、政治上•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2、经济上•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1)文人心态•唐代文人普遍对所处的时代充满一种自豪感、自信心,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和从政热情。•(2)经济的繁荣又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3)读书山林的风气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唐人恢弘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绘画(题材、诗画技艺的互渗)、雕塑、音乐(与词的产生)、书法、舞蹈(对诗歌题材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发展,并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发展空间。•2、南北文风的合流•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南北文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3、唐代文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此外,君主统治者的喜爱、提倡,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等因素,也为唐代诗歌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节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一、唐代诗歌•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但关于这几个阶段的断限则历来不尽相同,所谓断限只能是相对的、大致的。•1、初唐•前期: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代表诗人: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后期:“初唐四杰”、陈子昂先后登上文坛,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以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出了贡献。•2、盛唐•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志有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3)李、杜•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3、中唐(中兴期)•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元白诗派:诗风平易浅近,•韩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独具个性的诗人: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刘柳”)•4、晚唐•诗歌发展总体趋于衰落,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小李杜”:杜牧、李商隐•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二、唐代散文•初盛唐:骈文仍居统治地位,但已开始出现变化。•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有力打击了骈文,出现了韩、柳两位散文大家,创作了大批优秀之作。•晚唐:散文发展趋于衰落,骈文有复燃之势。•三、唐代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相对魏晋六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是文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小说发展的一大变迁”(鲁迅),对后世影响极大。•初盛唐:初始期,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中唐:繁荣期,佳作竟出。(量多质高)•晚唐:衰落期,数量虽不少,但质量不高。四、唐五代词•初盛唐:处于民间词阶段•中唐:文人词出现,词开始自民间步入文坛。•晚唐:依声填词已形成风气,并出现了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温庭筠•五代时期:词体呈现片面的繁荣。出现了两大词坛:•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主,代表词人:韦庄•南唐词坛:代表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第二节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1、宫廷诗人与宫体诗•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2、王绩•王绩在初唐诗人中是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诗歌,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二、“初唐四杰”•1、“四杰”简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生活在高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2、“四杰”的创作情况•“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3、“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四杰”作品讲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一反传统赠别之作的低沉情调,表现出一种爽朗的气概和豪迈的情怀。•艺术特色:•(1)意境开阔,音调爽朗•(2)章法结构上,形成了律诗起承转合的格局,显得层次波澜起伏,与文情顿挫跌宕相应。•(3)格律上的合律与创新。•卢照邻《从军行》•这首诗借乐府旧题描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慷慨从军、安定边防、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艺术特色:•1、高度的概括力•2、跳跃性的结构这种跳跃式的结构,有力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风貌。•3、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笔法精炼,平仄合律,音韵铿锵,节奏感强,是初唐诗坛较为成熟的五律之作。•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以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心情。•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杜审言与“沈宋”•1、杜审言•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2、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一、陈子昂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第三节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陈子昂的一生经历曲折多变,思想也是错综复杂的,按照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立志磨炼时期(684年进士及第以前)。(2)尽心从政时期(684—691)。(3)归蜀守丧时期(691—693)。(4)孤愤退隐时期(694—700)。2、思想: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释等多种成分。但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精神,始终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这是他从事文学革新的动力和思想基础。二、陈子昂的文学(诗歌)革新及贡献:陈子昂是一位有着强烈革新意识的诗人。当时风行文坛的,有“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沈宋体,仍是六朝文风的余波。对此,陈子昂在他的诗文革新理论的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予以批评。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有文献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本文标题:隋唐文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