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民营报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私营报业总述第二节新记《大公报》第三节《良友》及二、三十年代的画报与影刊第四节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邹韬奋第五节史量才与《申报》第六节成舍我与戈公振第十章私营报业的艰难发展共产党领的革命报业民间报业:人文报刊商业报刊国民党的所谓“党国”报业三分天下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1)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2)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3)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民间报业的社会背景民间报业的基本情况•私营报业,相对于国营报业、政党报刊、公众团体办的报刊而言,是指产权归私人所有的那一类报业。从形式上看,有私人独资所办,也有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合办。实际上,在旧中国,私营报业的产权背景极为复杂(不少政党团体和军阀势力向民营报纸投资,给予津贴,或挂着私营的名义出资独办)。(《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民间报业的发展0500100015002000民间报业1921年1937年1946年文人报刊商人报刊民间报业民间报业思考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之下,及其对新闻报业的严密控制之中,为什么当时的新闻出版仍颇有生气且有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为私营新闻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1927年国民党新政权建立以后,不少地区结束了旧军阀割据的局面,暂时取得了没有战争侵扰的相对稳定的条件,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以民族资本产业最集中、力量最雄厚的上海为例,这个时期各种产业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1927至1931年,年产棉纱、棉布分别增长35%和77%,新办橡胶工厂增加5倍。新开的银行达23家,信托公司10家。市场十分活跃。(上海史)上海的这种情况在天津、青岛以及江浙沿海地区也有明显的表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私营新闻事业在资金调度、广告收入、设备更新以及物质添置储备等方面,得到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国民党执政的最初几年,内部极不统一,没能在全国各地很快地建立自己的新闻宣传网络和新闻检查机构,颁布的新闻法规也不严密,对全国的新闻统制不可能一下子很有效。旧军阀的控制刚刚失去,国民党的统制又未有效,这对私营新闻事业的自由发展也提供了有利时机。•国民党政府建立后,于l929年制定了《出版条例原则》和《宣传品审查条例》,允许私人办报,政府不干预民营报馆的事务和营业。•1930年正式颁行《出版法》,拼命维护一党专政,规定一切文章“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及三民主义者”、“意图破坏公共秩序者”和“妨碍善良风俗者”,均不得登载,违反者“处发行人、编辑人、著作人及印刷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鲁迅说:“文禁如毛,缇骑遍地”。•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抗日救亡的形势推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一些民营报刊实行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时人,特别是知识青年办报热情很高。•民间报业商人报业文人报业大报:《申报》小报:《立报》《晶报》画报:《良友》成舍我国闻通讯社左倾:《文汇报》中立:《新民报》右倾:《大公报》《观察》周刊与中间路线民间报业《新民报》的创办人是一对报人夫妇陈铭德和邓季惺,于1929年创刊,张友鸾任总编辑《新民报》鼎盛时期,有所谓“三张一赵”。“三张”是张慧剑、张恨水和张友鸾,“一赵”是赵超构。《新民报》历史基调陈铭德、邓季惺的办报方针颇能体现文人报刊的特点,即所谓“中间偏左,遇礁即避”、“不左倾、不右袒”。换言之,就是想走一条“中间路线”,同时又多少带些“左倾”。因此,1948年,《新民报》与《文汇报》一起被封,这对夫妇也被诬为匪谍,不得不潜往解放区。1953年,《新民报》与上海版的《新民报》、《亦报》合并,组成现在的《新民晚报》,陈铭德任社长,《新民报》的老人赵超构任总编辑。民间报业徐铸成与《文汇报》1926年,徐铸成借一张他人的文凭考入清华,但不久被清华除名。后转到河北大学,又转到北师大,并开始半工半读。徐铸成(1907—1991)民间报业1927年,还是大学生的徐铸成,经人介绍进入国闻通讯社。因为国闻通讯社隶属于《大公报》,他也由此进入《大公报》,并成为一大骨干。不料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和萧乾竟被胡政之解雇。“我骤尝失业之苦,一家六口素无积蓄,赖三个月遣散费艰难度日”(《徐铸成回忆录》)与《大公报》的瓜葛民间报业被解雇后,他参与创办《文汇报》,但因敌伪的压力而停刊。不过这令胡政之重新认识到了他的才能,于是他被请到香港主持港版《大公报》,还恰好赶上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1942年,香港沦陷,徐铸成又转任《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而王芸生时任重庆版总编辑。想来一山难容二虎,所以抗战胜利后,徐铸成终别《大公报》,重办《文汇报》晚年徐铸成民间报业•陈布雷先生,他也是我国新闻界的前辈,又是张季鸾先生多年的至交。在20年代初,他以“畏垒”的笔名,为上海《商报》写社论;季鸾先生则在《中华新报》主笔政,署名“一苇”,都风靡中外,有“一时瑜亮”之称。布雷先生一再谬奖,谓故友季鸾曾郑重谈及,我与芸生为其得意之传人。布雷先生并力劝我加入国民党,他自己愿破例当介绍人。我婉谢其意,并说参加一政治组织,等于女人决定选择对象,此为终身大事。我对政治素不感兴趣,愿抱独身主义:布雷先生莞尔一笑,不以为忤。文汇报——抗战时期1938年,《文汇报》创刊于孤岛上海,由爱国人士严宝礼主事。因该报宣传抗日,总编辑徐铸成曾两次收到敌伪“礼物”:血手、毒平果特色:上海唯一每天发表社论的报纸,“使广大读者有空谷足音之感”(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创办约一年半后,迫于压力停刊。民间报业文汇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风起云涌,《文汇报》站在人民一边,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进行揭露和批判。总定性——《文汇报》是一张是中间偏左的民间报民间报业储安平,江苏宜兴人,生于1909年。他是一位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后来赴英国留学,师从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回国后,他力倡英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并于1946年创办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观察》周刊。储安平民间报业《储安平与〈观察〉》谢泳著,中国社会出版社——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书分五章。第一章简要叙述储安平的生平。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叙述《观察》的主要活动,新中国前的两次论争,其自由主义的传承和其撰稿人的命运。作者的立场无疑是自由主义的。与别的一些议论不同,本书作者深切地同情于自由主义在当时中国的悲剧,指出这是时代的悲剧。可参考戴晴著《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拓展阅读•一句话,就是书生论政。他很向往于伦敦的《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言论能影响政府的决策,但他毕竟是个书生,没有看到中国的现实,怎么会允许有一家《泰晤士报》呢?•——冯英子先生·《追寻储安平》•内战决不会永久打下去,现状迟早要改变。比破坏更重要更艰苦的事业还在后面,以周先生这种作风对付未来的局面,中国是付不起代价的。左派也罢,右派也罢,死抱住正统也罢,死抱住主义与教条也罢,不容忍决不会带来和平,天下苍生也不见得会沾光。一个民族到了思想统一,异端邪说诛尽灭绝的时候,即是它的文化枯萎以死的时候。•——傅雷《所谓反美亲苏》(《观察》)•“储安平的希望在半个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他过分早熟的自由与民主的观念,给他带来了终身的不幸。储安平早年由文学而报界,又由报界成为独立报人,终身的理想是想通过言论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受英国人思想影响过深,甚至忘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在知识分子中,储安平的言论行为获得极大成功,但当他试图以此种思想影响政界及更多的人时,便显得一筹莫展了。”•“在中国现代史上,《观察》差不多可以说是最后的同人刊物,在《观察》之后,似乎再没有这样允许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创办刊物、自由议论国家生活的事了。同人刊物在中国的消失是一件至今还牵动知识分子的大事。”•——谢泳·《储安平与(观察)》•七十天的梦是过去了,在这七十天中,卖大饼的因为买不到面粉而自杀了,小公务员因为买不到米而自尽了,一个主妇因为米油俱绝而投河自尽了,一个女儿的母亲因为购肉而被枪杀了,还有不知多少悲惨的故事报纸上没有传出来。我相信这些人都是死难瞑目,阴魂不散的……惨啊,惨啊!冤啊,冤啊!一个只要稍微有点良心的政治家,对此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吗?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折足!烂污!•——储安平·《一场烂污》(《观察》)•党领导国家并不等於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忘了自己也还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政党取得政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它的理想,推行它的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巩固已得的地位,党需要使自己经常保持强大,需要掌握国家机关中的某些枢纽,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储安平·《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上图依次为重庆大公报馆、大公报创刊号及香港回归专版。《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王芝琛、刘自立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书生琴剑怅飘零本书最大的特点,乃在于选登了大量在大公报上发表的社评。英敛之的《大公报序》,张季鸾的《蒋介石之人生观》,王芸生的《看重庆,念中原》等等名文,皆有收录。斯报既殁,诸贤已逝,做此集乃出于追寻思想,保存史料之目的。至于其评论本身的可商榷处,自当见仁见智。拓展阅读《大公报》的发展脉络•1、英敛之主持时期(1902~1916)•2、王郅隆及其遗族主持时期(1916~1925)•3、新记公司主持时期(1926~1949)•4、l966年9月10日在大陆出版的《大公报》停刊。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英敛之《大公报》天津报馆《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大公报》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第一不党。“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第二不卖。“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做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第四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祥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子事实,是谓盲争。张季鸾•陕西榆林人,曾担任《民立报》编辑,做过孙中山秘书,后来为《中华新报》总编辑,最后任《大公报》主编。•与黄远生、刘少少被誉为新闻界的“民初三杰”。•以新闻评论著称,是评论方面的高手;尤其让人称赞的是:“三骂”,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张季鸾民间报业•他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派懒散的“名士”气,而浑厚、自然,没有一点做作。他对人和蔼、淳厚,谈吐很有风趣,仿佛有一股吸引力,使我感到他是循循善诱的前辈。是年年底,我调津工作,直接受他的指导。他对工作的要求很严,但对同事,从无疾言厉色。也不像胡政之那样终日一脸秋霜。•在性格上,他有两个不小的弱点,我认为,第一是喜欢恭维,主要是听恭维他文章写得好的话。……其次,是重感情。•——徐铸成·《报海旧闻》•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彼奔走国事以来,常于积极中忽萌退志,前辈常询何日始可安心工作,当时未答,今可圆满答复,即确信自今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即从此始可安心尽革命责任。彼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末归结于今日结婚实为建筑彼二人革命事业基础。•——蒋介石·《我们的今日》•然吾人所万不能缄默者,则蒋谓有美满姻缘始能为革命工作。夫何谓革命?牺牲一己以救社会之谓也。命且不惜,何论妇人?……呜呼,常忆蒋氏演说有云:“出兵以来,死伤者不下五万人。”为问蒋氏,此辈所谓武装同志,皆有美满姻缘乎?抑无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缘?其无之耶,岂不虚生了一世?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张季鸾·《蒋介石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民营报业的艰难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