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先导: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柱:新能源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二、新的社会思潮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转变成信息社会。5、评述:ⅰ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作用,得到了“趋同论”的观点。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ⅲ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三、走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ⅰ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新型关系是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ⅱ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知识领域的进步。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这个社会是知识社会,它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验研究,例如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距。有关学者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知识差距与经济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例证知识与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48-1981年)要素对实际GNP增长的贡献作出贡献的要素百分点(每年)占总体的百分比实际GNP投入的贡献资本劳动土地总要素生产率教育知识和其他要素的进步3.21.10.50.60.02.10.61.51003415190661947来源:F﹒F﹒丹尼森﹒美国生产增长的中断﹒见:经济学杂志﹒1983,(3)新疆(65.85)重庆(63.71)甘肃(58.32)宁夏(58.32)四川(51.49)云南(48.75)青海(44.18)贵州(38.32)西藏(31.99)湖南(69.72)山西(64.27)河南(63.74)江西(61.04)安徽(56.59)内蒙古(56.59)广西(50.88)低水平(I75)陕西(88.05)吉林(99.53)湖北(92.18)黑龙江(84.63)山东(82.05)河北(75.69)中下水平(75≤I100)海南(127.64)辽宁(126.69)浙江(122.71)中上水平(100≤I150)北京(606.05)上海(529.03)天津(283.70)广东(212.74)福建(156.48)江苏(154.55)高水平(I≥150)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图1.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北京(高)天津(高)广东(高)江苏(高)福建(高)上海(极高)海南(中下)浙江(高)湖北(中下)广西(低)匮乏河北(中上)山东(中上)吉林(中下)安徽(低)河南(低)湖南(中下)江西(低)西藏(低)不足陕西(低)甘肃(低)一般辽宁(中上)黑龙江(中上)山西(中下)内蒙古(中下)宁夏(低)青海(低)四川(低)云南(低)新疆(中上)贵州(极低)丰富矿产资源丰裕程度高水平中上水平中下水平低水平知识资源丰裕程度图2.中国各地区资源与知识资源状况图3.中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分布ABCDEEDCBA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浙江辽宁福建、天津、河北湖北,四川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安徽、广西、山西、江西、云南、新疆重庆、内蒙古、甘肃陕西海南、贵州、宁夏、青海、西藏科技经济强强知识与创新: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1知识流的传统观点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之间的线性模式,即知识从研究流向应用、再流向开发(三阶段):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此间最主要的是R&D。从设想变成产品。其间仍有大量研发、发明创造活动,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是科技与经济结合得以最大实现的过程.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技术对经济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市场实现的。涉及到市场的调研,销售活动。2.知识流的现代认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知识的生产与知识产品化、市场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343434D121212I潜在潜在11F研究RRR知识KKK潜在C发明和(或)C详细设计C再设计C销售市场生产分析和试验和生产与市场f设计fff3知识与知识经济(1)知识分类与知识网络KNOW-WHAT,关于事实KNOW-WHY,关于原理、规律KNOW-HOW,技艺、能力(诀窍)KNOW-WHO,谁,谁能做什么可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隐会知识(Tacitknowledge)2、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信息通信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服务业是经济重心,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资本:其核心是人才和技术组合之后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①知识的类型: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②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的特性:ⅰ不可替代性ⅱ不可相加性ⅲ不可逆性ⅳ非磨损性ⅴ不可分性ⅵ可共享性ⅶ无限增殖性③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对经济的影响:ⅰ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知识作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ⅱ体现了智力劳动的资产(专利、商标和版权等)ⅲ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贯彻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方法、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知识信息系统之中。ⅳ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不仅是个人素质,而且整个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能、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对企业都非常重要知识网络网络组织,在研究→开发→市场各个环节上都有反馈,都可能导致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不仅在研究→开发→市场的各个环节都有反馈,而且更一般地,还包括更广泛的相互作用。从国家层面的宏观上讲,就是“产业—学术—政府”之间以及种种互相作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网络。(2)知识经济认识过程:1990‘s,国家创新系统与知识经济同时成为关注的焦点。知识与发展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OECD,1994,国家创新系统项目(NISProject),对多国创新体系开展研究,一系列报告,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可把它们分别看作是国家创新系统及知识经济概念得到公认的基本标志。江泽民: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OECD的观点:它表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更充分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化。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例如计算机、电子和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产业和就业增长最快。……主要成员国的GDP的50%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3)知识经济及其特征知识经济的概念: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知识经济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上。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工业经济以物质、资本为基础;知识经济的支撑技术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技术;工业经济的支撑技术是利用物质和资本的技术;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工人阶层;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知识阶层;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和职工培训;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新的国际分工:“头脑国家”与“肢体国家”)知识经济是学习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生产同样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是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构成。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增长方式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1、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的要素①亚当•斯密:影响财富的因素:土地、劳动、社会经济制度和技术进步(劳动分工)②大卫•李嘉图:经济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技术进步更强调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变革③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指出技术进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第一重要的要素。20世纪初:10~15%;中叶:40%以上;70年代:60%以上80年代:60~80%④新经济增长模型(保罗•罗默):四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四要素为: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时间的长短度量)和新思想(按专利数量度量)2、理论分析: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根据(1)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观念的生产力→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生产过程的整合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与生产要素内部的组合(3)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2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第一”的涵义:主导的、决定性的。条件:1)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科学的明显超前性,由被动地为生产服务,转变到主动为生产开辟新的发展道路。2)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潜在的生产力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3)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者的广泛知识化知识社会,智力资源的突出重要性.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①农业经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②工业经济: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依靠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来积累财富③知识经济:知识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它的资源形式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2、产业结构的变化①农业经济: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②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为制造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③知识经济:主导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一体化,服务业的知识化)3、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的
本文标题: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