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全面发展期(1983-1990)下
第三节春晚的开办和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办1983年春节晚会是“第一届春节晚会”。导演黄一鹤受命组织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商量出“现场直播”、“设立点播电话”、“起用节目主持人”的新套套。1537994“難忘今宵yl1984年晚会时,鉴于中共中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黄一鹤邀请到大陆定居的原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黄益腾(阿原)参加主持春节联欢晚会,还请来了香港影星陈思思、歌星张明敏、奚秀兰到场助兴。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时,1984年以商业方式成功地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奥运会的成功,激发了黄一鹤的想象力。他想要进行新的冒险:抛弃“茶座式”旧模式,要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大场面。所以地点改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半年前就开始发行彩券。1537996“難忘今宵yl1537996“難忘今宵yl1985年春晚,由于节目的水平质量普遍不佳,这一年只红了一首歌,那就是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1986年,黄一鹤回到了演播室中,茶话桌旁。晚会受到好评.《人民日报》登出了新华社通稿,标题是:去年批评信三麻袋,今年表扬信一千封。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节目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羊肉串》。蒋大为的歌声曾经感动了无数人,春晚他演唱了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全国传唱一时。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由邓在军导演的晚会以动情为特色,年年围绕当时的主题掀起观众情感的高潮,如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她作出“相声、小品、歌舞为晚会三大支柱”的总结。1987年春晚最火的当属费翔《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1988年春节晚会反响平平。牛群、李立山在相声《巧立名目》中的一句台词“领导,冒号”在播出后以至于成了领导的代名词。毛阿敏随着《窗外》的乐曲节奏款款向观众走来,深情和甜美的歌声像蝴蝶一样飞舞在观众身边。1989年赵丽蓉、侯耀文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赢得全国观众喝彩。韦唯《爱的奉献》,脍炙人口,至今流传。《雀之灵》白族舞蹈家杨丽萍舞出了灵魂。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特性:(一)鲜明的主题,喜剧的风格历届春节联欢晚会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大都是团结、爱国、欢快、祥和,所有的内容、形式及手段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黄一鹤曾经说过:“春节晚会,应以喜剧风格的基本形态,以小品、相声以及喜庆热烈的高质量的演唱节目为基本元素,再以幽默诙谐的串联方式作为线状结构,用以承前启后,进一步发挥和渲染晚会的哲理性和娱乐性。”喜剧风格还体现在晚会对“情”与”趣”的追求上,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联欢晚会只有能“出情”才符合这时观众的心理状态。结尾曲《难忘今宵》被视为保留节目,在晚会的最后升华观众的情绪。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徐良与王虹的《血染的风采》,韦唯的《爱的奉献》,陈红的《常回家看看》等被广泛流传的歌曲,无不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佳作。“趣”的特色则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奇观”节目总是受人欢迎,“动物表演”、魔术、武功、杂技、多胞胎、特殊才艺,此类节目频频出现。第二,新的节目样式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音乐剧、歌舞组合、多个剧种同唱一出戏、各路明星反串表演等新推出的节目总是特别受人欢迎,别有一番趣味。第三,电视制作手段精益求精创新出奇成为亮点。(二)讲究时效性,重轰动效应春节联欢晚会中对当年国家取得的重要成就都会有所反映。另外,中国人对生肖和本命年的关注,春节联欢晚会也要考虑在内。2001年是中国的大喜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第一次冲出亚洲,这三件大好事为晚会定了“欢乐、振奋、祝福”的基调。同时2002年是马年,在当年晚会中有戏曲清唱《马字令》这样的节目,十分贴切。在节目的选择上,会适当安排当年最流行的歌曲,像影视插曲等,节目还以各种方式抨击时弊,反映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有普遍性的思潮。2002年,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全国各地热播,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2003年的晚会就安排了一个由孙海英、吕丽萍等表演的小品《激情依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演员和主持人的选择上,晚会也力求囊括当年最当红的明星,许多演员就以能否上春节联欢晚会作为评价个人实力的标准。这一点也同时说明了晚会对轰动效应的追求,除了文艺界的明星叁加晚会的表演,当年的劳模,新近涌现的各行各业的精英,比如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等都会被邀请来晚会客串。(三)体现综合性,创品牌效应一般的节目都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而春节联欢晚会所面对的观众是多群体、多层次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欣赏层次以及年龄层次的观众。在节目中注重中西结合、通俗歌曲和现代舞等普遍被当代观众接受的形式,而传统的戏曲戏剧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的同时,中央台的其它频道也在播出歌舞、小品、戏曲晚会,表面看来是对晚会的观众作了进一步的细分,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是更大规模上的综合。历年来的春节晚会都有长时间的准备期,有天文数字般的高资金投入,创作人员和演员的阵容空前强大,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代表了中国当年综艺晚会的最高水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观众看春节晚会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晚会所具有的品牌内涵来看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把春节联欢晚会的名牌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变化,传媒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二、国产电视剧的发展1983年开始,全国优秀电视剧评奖被命名为“飞天奖”。(专家奖)浙江出版的《大众电视》杂志也于1983年设立“大众电视金鹰奖”,(观众奖)以群众投票的方式评选优秀电视剧和优秀演员。《大众电视》还从1982年开始设立“繁荣电视剧奖”,以鼓励制作电视剧数量超群的单位。中国电视剧的质量迅速提高,形式日趋多样,风格各有发展,数量飞速增加,从1983年的428集、1984年的740集,1985年已达1300多集。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或者电视剧部。1982年,《西游记》剧组开始拍摄该电视剧,历经7年之久,于1986年播出。1988年前,前25集才得以完成。1988年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用了六年时间拍摄,至今仍是中国电视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1983年黄日华与翁美玲版的《射雕》,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经典中的经典。1984年4月,广播电视部委托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了第四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奖活动。评选结果,获连续剧一等奖的是:山东电视台录制的《高山下的花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生命的故事》和浙江电视台的《华罗庚》分获二、三等奖。获单本剧一等奖的是:浙江电视台的《女记者的画外音》和广东电视台的《燃烧的心》;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河北电视台的《道是无情却有情》,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走进暴风雨》。1984年底,全国最长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13集)制作完成。《夜》剧总结过四个第一:第一个超过十集的、当时最长的电视连续剧;第一个正面反映东北地下党和抗联斗争的电视连续剧;第一个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又有娱乐性的雅俗共赏的电视剧;第一个采用民族化说书人的表现形式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视剧。1985年,一部雅俗共赏的《四世同堂》鹤立鸡群,使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名声大振。此后,实力雄厚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不断推出振聋发聩的新作造成轰动效应的电视剧作品来看,《四世同堂》(1985)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把老舍的代表作搬上荧屏,显示了民族化、本土化电视剧在中国观众中获得的普遍认同。《新星》(1986)成功地塑造了李向南这个改革者的形象,反映了正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快步迈向现代化的人们企盼出现真正改革家的集体意识。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共三十六集。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结构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1983年12月完成剧本初稿。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1984年2月9日试拍,9月10日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末代皇帝》28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1988年播出。《末代皇帝》拍摄于1984年,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经典之作,获得过1988年第九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的连续剧特别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男主角奖、优秀男配角奖和优秀美术奖。陈道明在东北饶河拍《今夜有暴风雪》1989年热播电视剧《上海的早晨》,1989年9月,《上海的早晨》在上海电视台首先播出后,各界观众反响十分强烈,收视率达50%,是当年国内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几部之一。十年电视剧的创作分析(81-90年)在这长达十余年的时期中,全国共生产了大约5000部左右的电视剧。这其中既有单本剧,又有连续剧;既有反映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又有改编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既有纪实风格,又有意识流风格;既有生活故事.又有戏曲舞台台本;既有成人的故事,又有儿童的世界……面对着精彩纷呈的荧屏画廊,我们试图对这十多年庞大浩瀚的电视剧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抽象出其中带有共性的特点。从1981年的《新岸》开始,到1990年的《渴望》之前,我们眼前闪过的是《新岸》、《蹉跎岁月》、《寻找回来的世界》、《走向远方》,《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努尔哈赤》、《四世同堂》、《新星》,《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等。一、这一时期电视剧的创作上的特点首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在这些剧作当中,有不少是对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历史给予了严峻的审视,既揭示了它们对人性无情摧残的社会现实,又形象地展示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深埋在人们心灵深处美好的东西。例如《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等。到了后期,当人们带着创伤开始了新的生活时,一些题材充分地反映了突破阻挡改革坚冰的勇气和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如《高山下的花环》、《走向远方》等等。即使在《红楼梦》、《西游记》这样古典名著的改编中,也处处闪烁着被一段历史层层重压的人性的光辉。那个时代是一个“解放思想”向前看的年代,在客观现实的巨变当中,电视剧编创人员的审美意识和广大电视观众要求变革的信念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其次,风格、题材多种多样。这个时期,电视剧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尤其是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异军突起,以时间、空间上的纵深来突破表现力上的约束和限制,形成了具备鲜明独特艺术风格的生机和活力。其中,既有喜剧又有悲剧,既有生活流又有意识流,既有现代戏又有历史剧,让观众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段里,沉浸在剧情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中,让他们在探索生活的底蕴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中,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和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等,在画面、造型、音乐、服饰等方面让人回味无穷,甘香持久。而像《新星》这类改革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则把笔触锋利地直插“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几可呼吸到改革开放时代的火热的气息。这种风格、题材的多样性,更加吸引电视观众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荧屏,也为电视艺术的繁荣着力地添上了一笔。再次,相当一大批电视剧努力贴近生活,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在长达十年的浩劫中,人们已经厌烦了“造神运动”和“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观众们渴求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自己,描述生活的艰辛、挣扎和奋斗,从而揭示那种永恒的心灵深处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因此,不少电视剧取材于生活现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仅表现和反映了观众们身边的人和事,而且提出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和人生的课题,使人感到亲切、真实,从而深受观众的喜爱。除了上述的《新星》以外,还有《寻找回来的世界》、《走向远方》、《渴望》等,都是从平凡的人物去展开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说
本文标题:第四章全面发展期(1983-1990)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