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韩永燊学号:0703060220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702班指导教师:张勇完成日期:2010年10月10日目录一、论文摘要………………………………………………………………1二、关键字…………………………………………………………………1三、正文……………………………………………………………………2(一)变化之美…………………………………………………………2(二)天人合一…………………………………………………………3(三)阳刚之美…………………………………………………………4(四)阴柔之美…………………………………………………………5(五)阴阳和谐…………………………………………………………6参考文献……………………………………………………………………81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易》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中和等的美学概念,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源头,本文对《周易》中的变化之美、天人合一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阴阳和谐之美做了一定的阐述,并试图对《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做更深的挖掘。关键词: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阴阳刚柔2序言《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文学、建筑、绘画、武术无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渊源。同时,《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周易》几千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学价值。《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我国先民的早期审美活动的同时,并奠定了后来华夏传统美学的基石。《周易》中直接阐述美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辞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一、变化之美《周易》中蕴含的变化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具体内容里,还体现在其书名上。“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应为“蜥易”。《说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宫也。象形。”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2在其他不同说法里,《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易”含有“简易”、“变易”、“不变”三层意义。《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考虞翻《易注》引《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取日月更迭、交相变易为说。意义与《说文》引正相同。清初毛奇龄撰《仲氏易》,略总前人之说,谓“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3。而其他关于“易”字之解释,众说纷纭。据《系辞上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化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以此可见,书名之“易”,其要义大略为“变易”。古代典籍多简称其为《易》,即强调其书所言之“变化”大旨。《系辞·上》云:“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以乾象征天,以坤效法地,用蓍草数目占问未来之事,以通事物的变化。而数的奇偶和爻象的变化,难以推测,《易传》把事物变化莫测的这种性质称做“神”,即神妙不测。《系辞》又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其认为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第318页2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5页3毛奇龄.仲氏易.皇清经解卷九十,第1页3《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之法则涵盖了天地万物,包含了一切昼夜幽明的道理,可以预知一切事物的吉凶,事物的变化不泥于一方,《周易》的变化不固定于一定的体制,其变化神妙,不拘一格。这就是说,阴阳、天地的变化是普及万事万物的,而依据天道创作的《易》概括了天地之化,并贯穿昼夜之道而运用于万事万物,判断吉凶、休咎,所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强调《周易》变化莫测的性质。《周易》的核心是变易,“生生之谓易”即是由变易而生,生命在变化中诞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1“设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天地、上下、刚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遍及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刚柔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此“象”,既是物象,又是卦象,始终贯穿着阴阳、刚柔、天地的消长变化。表现在自然现象上,“动而明、合而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由此产生风、雨、雷、电,日、月、寒、暑。而天时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社会,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吉凶、悔吝等人事社会现象。天地万物由于变化不辍,才能通达恒久。无论从客观事物,还是易象来说,都是这样,即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从自然万物来说,阴阳、刚柔的分合变化,才能有事物的形象,即是“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而易象乃通自然之变。所以说:“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现为人文色彩,是人们对变化中的自然现象认识的映相。所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变通者,趣时者也。”从而“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是说根据自然万物的四时变化、阴阳交替、寒暑更迭,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概括地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由此察其变易,观其会通,行其典礼,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才是恒久之道。所以说变乃易之体,通乃易之用。总而言之,“变”是阴阳、刚柔、天地、牝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变化更迭的认识,并抽象概括出六十四卦易象、易数、卦爻辞,又施之于社会人事,所以《周易》非常强调“观其会通”,由此而产生人类文化和审美意识,上文所引的章、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都是审美意识的反映,包含着美的观念。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周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但其思想却贯穿于整个易学体系之中。《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周易》的全部做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1《系辞·上》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383页2《系辞·下》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402页4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规律。《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说明“广大悉备”之《周易》的全部内容,不过是天、地、人三才的统一与和谐而已。就卦位而言,每一卦都有六爻,上两爻象征天,下两爻象征地,中间两爻象征人,构成天、地、人三才的天人合一之象。就卦义而言,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六十四卦,还是作为子系统的个体卦,都是从不同方面说明天人合一之道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异乎寻常的强调,不过是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一根本目标罢了。《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正是通过这种符号系统,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全部纳入到由阴阳爻所构成的六十四卦卦象系统,卦爻分别代表各种不同的物象及其变化,从而贯穿天人之道在里边。在《周易》那里,自然与社会、天与人,有一种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以类相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1正如《序卦传》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把天地看作生命的来源,认为万物产生于天地,人类则产生于万物,因此,人和天地万物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六十四卦作为象征性符号,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这种生命意义,并且构成一个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有机整体。而每一卦不过是有机整体中的一个要素,却同时包含着人和自然这两个方面,二者不仅是对应的,而且是统一的。如《乾》卦,从初爻到六爻,自下而上是讲“龙”由“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的整个过程,同时都一一对应地包含着人的生命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及意义。客观上是讲“龙”的活动状态,表现自然界的生命运动;主观上则指“君子”所应遵循的生命原则,二者表现了同一个生命过程。所以作者自觉地从天地乾坤开始,按照万物生成交替的规律,从天道到人道,将全部六十四卦有机地排列成一个天人和合的整体。故《乾·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先民们看来,因果、主客、天人都是同一的,万事万物都遵循“互渗律”,一方面是主体与客体互相占有对方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主体之心智与想象向客体的投射。《周易》注重天人统一、和合的思想,不仅渗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无不追求意与象的沟通、情与景的融汇、人与天的冥合,乃至成为两千余年来艺术领域带有普遍性的审美趣味。三、阳刚之美《周易·说卦传》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即指天地万物有阴有阳,因而创立阴阳两类卦象以象征之。阳为刚,阴为柔,万物有刚有柔,作者将物之刚柔两性加以发挥,并创作刚、柔两类爻象以象征之。因此在《周易》中,不但首先提出了阴阳刚柔之说,而且对阳刚1《乾·文言》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0页。5之美和阳刚之象进一步阐发为“乾为天,为阳,为刚”。“乾”所具有的阳刚的特征是与美相关的。《周易》所说的阳刚之美或刚健之美,是生命坚强有力的表现。从《周易》的整个思想来看,它对阳刚之美是十分重视的。尽管它并未明确提出“阳刚之美”这样的概念,但却对阳刚之美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描绘,并为“阳刚之美”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如《豫》卦中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种“雷出地奋”的乐,即是充满阳刚之美的乐。又《大壮》卦中说:“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并说“雷在天上,大壮。”也是壮美或阳刚之美。而“雷在天上”这样的景象,也是颇能给人以壮美或阳刚之美的感受的。《系辞传下》中把“大壮”同宫室联系起来,并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里的“大壮”,也是具有壮美的意思,同宫室的高大、雄伟、壮丽相联系。《周易》对阳刚之美论述最详的表现在对乾卦的解释中。因为乾代表天,且具有纯阳至刚的特点,因此乾的美,实际是阳刚之美最集中的表现。“乾:元,亨,利,贞”,《周易》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感的观察,认为“天”体现着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这四种德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天”的本质元素是沛然刚健的阳气,这种阳气“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沿春夏秋冬四季而循环往复,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因此,《周易》赞美“天”实际上就是赞美阳刚之德。《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文言》又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从这两句来看,阳刚之美乃是一种“大
本文标题: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