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史上的发展概况及成就[1]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史上的发展概况及成就15世纪16世纪是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一场资产及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人文注意思想光辉猛烈冲击了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禁锢。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力量能战胜一切。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1430年前后到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世俗音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作曲家的创作充满着新音乐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是全面发展的,当时的复调音音乐在16世纪已发展到黄金时代。音乐理论在这时期也趋于成熟: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已基本确立,和声的功能体系也正在萌芽和发展中,记谱法已经由的字母法和符号法转为二线谱、四线谱直到五线谱,对位法的应用也已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器乐的独立性愈来愈强,乐曲的发展也逐步加快。新艺术。14世纪初,发过音乐在理论上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新的现象,这标志着被称为“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借用音乐理论家维特利的著作书名,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旋律音调大多是自由创作而较少使用固定调,把以前常常使用的三拍子改用二拍子,并采用段时值的节奏和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时值关系,力求节奏的简明和匀称,提倡禁用连续五度、八度以及一些有关新的对位法理论等。“新艺术”是与中世纪教会音乐相对立的发过和意大利的音乐艺术。代表人物是诗人兼音乐家马受和兰迪尼。他们主张音乐应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在他们的创作中,既运用宗教音乐的复调技巧,把单音的游吟歌调改造成为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又把世俗音乐的活力带入到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去。马受做创作的“经文歌”,用法国歌谣、骑士歌曲的曲调来代替圣咏,调式运用升高七级的导音,以导音来进一步加强主音的倾向,从而增添了旋律的表现力。兰地尼的作品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使用的7-6-1终止式,在音乐史上称为“兰地尼终止式”。新流派—尼德兰乐派。尼德兰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以几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兰乐派”著称。代表人物有杜费,沃克亥姆,约斯堪,他们使复调技巧得到了高度发展。杜费,15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创立了发过的复调世俗歌曲-尚松。杜费的经文歌是上两声部统一的拉丁语词,下声部为乐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的等节奏经文歌,完善了二声部、三声部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弥撒曲,代表作有《玫瑰在近日开放》等。沃克亥姆,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和音乐教师。他把卡农作为自己的实验手段,比较深入的研究卡农的发展规律,完善了卡农的形式。他的弥撒曲和经文歌重视低音声部,音响丰满而各声部连绵不断,使音乐气质越来越富于人的情感,同时又不失圣咏的庄严性。约斯堪,他的音乐明显的表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他能自如的运用音符,解决对位法的技巧问题,在歌词内容方面的更高层次上运用技巧,以一种自由的连续不断地主题模仿的手法,使乐思的到富于想象力的发展。他被认为是个性完善的作曲家,在文艺复兴的思潮影响下,吧尼德兰复调技巧和意大利音乐的生动旋律熔于一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新人物:拉索,16世纪法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乐派最后的杰出代表,标志着尼德兰乐派的高峰。作有2000多首作品,经文歌内容丰富,如《忏悔诗篇》等;世俗作品中,有法国歌谣、德国歌谣和意大利歌曲。他的音乐生动富于情感,带有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特点。他继承以往的成就,广泛吸收法国、德国的“歌谣”,意大利的“牧歌”在“经文歌”里也写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大胆的运用变化音、半音,把笑声、鸟声引人宗教作品之中,通过音乐描绘人世间的生活和人的情感。他著名的合唱曲《回声》就是主调和声与复调手法、自然界回声与人的生命力焕发的完美结合。帕勒斯特里那,意大利16世纪的复调音乐大师,被称为“音乐的拯救者”,他的音乐平静、和谐、庄重,即强调虔诚、超脱的宗教气氛,运用无伴奏纯人声合唱和教会调式自然音体系,又吸收了新的主调和声风格的手法,清新的和弦连接与终止式,结构段落分明,具有高超的对位法技术。主旋律突出,各声部流畅自然,音乐风格庄重,气势宏大,对位技术精湛,是宗教复调音乐的纯正代表,以他为首的的作曲家被称为“罗马乐派”。新教圣咏—马丁路德,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音乐家。他深信音乐教育和道德功能,一生对德国宗教音乐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不仅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也促成了基督教音乐的改革。并创制了全体会众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取代了旧教格里戈利素歌的地位,并成为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等戏剧性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从僵化的拉丁歌词过度到民族语言的歌词;从清一色的无伴奏合唱过度到独唱、合唱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从单声部的齐唱和对唱过度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从以素歌为准则的教会调式过度到近世的大小调;从在教堂中的演出过度到子啊音乐会中的演出等,这些变化,都是在民间音乐盒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发生的。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体现。马丁路德主张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语演唱,曲调要简单易唱,能为更多的信徒所接受。他把《圣经》翻译成德语,教义音乐应感染信徒,由信徒直接参与,自写圣诗,采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的民歌作旋律曲调,又创造出有时代特点和民族气息的德语词的众赞歌,借鉴尼德兰乐派的复调技术,使单声部的新教歌曲成为四声部圣咏合唱。旋律大多在高音部出现,运用大、小调体系,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圣咏《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它曾被恩格斯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他的音乐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他的语言和歌声可以表达心中的思想,是用音乐表达人类感情的实践者,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体裁—法国尚松,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音乐轻快、节奏鲜明。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约内堪,16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内容广泛,富于市民特色,注重具体音乐形象的描绘和抒情。以创造描绘性的歌谣闻名,模仿鸟鸣的,如《云雀》《鸟之歌》、描绘街头景象的,如《巴黎的闹市》《饶舌的妇人》。《马里昂之战》则是战争题材作品的先驱。16世纪法国歌谣,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标志之一。歌词多采用法国人文主义诗歌,都有生动的描述段落,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作品。—意大利牧歌,16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作曲脚都涉猎这种体裁。它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半音化的风格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达到顶点。蒙特威尔等的创造使牧歌从多声部模仿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运用宣叙性的旋律,追求戏剧性的表现,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维拉尔特和叔侄加布列埃里为首的“威尼斯乐派”也为意大利牧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维拉尔特是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他早期法国歌曲牧歌是把法国与弗兰德乐派的复调因素同意大利的和声色彩巧妙的融为一体,成为发展意大利牧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圣马可大教堂创造了有两个四声部的唱诗班轮流对唱的形式,有时采用八声部的大合唱,这种形式成为16世纪后半叶威尼斯乐派的特色。也是最早创造器乐重奏的作曲家之一。安德烈亚·加布里埃里进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声部之间、声乐与器乐之间的音响对比和色彩变化,并将复合唱的原则用于器乐合奏的创造。他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他们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双重合唱”形式:两组合唱者分立教堂两侧,有8到12个声部,配以两架风琴或乐队,音响宏大,场面辉煌,富于表现力。歌剧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艺术理想直接促成了歌剧体裁的形成。培利和诗人里努契尼合作,写出了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如今留传下来的《尤丽荻西》,这两部歌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音乐与歌词紧密结合的单声部的朗诵式旋律,由古钢琴为主的几件乐器伴以简单的和声。最突出的代表性作曲家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首创了震音和拨弦等奏法。他写了主要作品有12部歌剧,现存有《奥菲欧》《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波佩阿的加冕》等。①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挖掘人的感情世界。②克服了早期歌剧旋律的枯燥性,采取了“牧歌”式、歌唱性的朗诵调。③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他自由的运用风俗性或复调性的独唱、合唱、重唱,并大胆使用当时被认为过于“刺耳”的和声手法,以增强情绪表现。④第一个注意到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⑤歌剧的结构基本定型,独唱、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综合在一起。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上的贡献,对欧洲歌剧后来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器乐发展。记谱法改革。
本文标题: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史上的发展概况及成就[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