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元代中国戏曲源流大概中国古代戏剧称“戏曲”,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代是戏曲形成的时代。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所,叫“瓦舍勾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元代杂剧的母体。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元代是戏曲成熟的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元杂剧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相当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也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雅俗杂糅。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化)和商业化是促使杂剧创作繁荣的重要条件。《东京梦华录》《都城记胜》《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宋后欣赏戏剧成为习惯。《青楼集》:“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阑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有固定演出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专业戏班;演出社会化带来社会竞争。广告,新剧。(2)众多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戏剧活动;作家二百二十三人;且门第卑微。钟嗣成:“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3)大批著名演员出现。珠帘秀(关汉卿赏识)、其高弟燕山秀、天然秀(白朴赏识)有的演员文化素质高,可以写剧本。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与表演的一般情形(1)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楔子,剧末有一“题目正名”。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折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较大的自然段落。楔子:是四折以外短小独立的段落,可用可不用,可放在剧首,可放在折与折中间,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两只曲子。题目正名指剧末用来概括全剧内容的二句或四句对句,习惯用末句为剧名。(2)剧本内容由曲词、宾白、科范三者组成。曲词:剧本的主体部分,重在写意抒情,也可绘景叙事。宾白:即剧中人物说白,有韵有散,主要用来铺叙情节,介绍人物。科范: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3)剧角色名目繁多,大致分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旦是女角,净一般是滑稽或刚猛的角色,杂即群众演员。(4)杂剧的表演以唱为主,唱念结合,唱工与做工结合,伴以音乐,穿插舞蹈造型,以初步具备写意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表现出我国戏曲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关汉卿的作品分类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2)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3)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关汉卿杂剧的主要内容关汉卿借助杂剧这一艺术样式,深刻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描述受迫害者的痛苦经历,展示他们的悲惨命运;表彰卑贱者奋起抵抗邪恶、善用智慧、见义勇为的非凡气概和坚毅品格。他的创作思想蕴含着热切的人文主义情怀。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弱者的胜利(2)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同时善于设置悬念,其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他笔下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熔铸于作品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杂剧语言世界。窦娥的形象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蛮横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呈现出来的。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简述《窦娥冤》情节结构的艺术特点。《窦娥冤》具有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在节奏安排上,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折戏,但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巧妙构思,因而,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在剪裁上,该简略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如窦娥七岁到蔡家,一直到悲剧发生,中间十三年,许多情节只在第一折作了极简单的交代,从楔子到第一折,一跨十三年,用笔极为简练,需要突出描写时,作者又毫不吝啬笔墨,着力铺陈,如对第三折的安排,作者没有按照审案紧接判决的一般规律处理,不是把公堂审问放在第三折,而是把张驴儿告状,窦蛾受刑等所有的事件都放在前两折,交代清楚,然后腾出笔来,用第三折整一折戏来写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形成“两峰夹一谷的形势,从而把她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试论述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悲剧产生原因:(1)从窦娥自身来看,可怜的身世是窦娥悲剧的伏笔,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2)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的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同时,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是贯穿窦娥悲剧人生的黑线。(3)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是多重悲剧,是“人”的悲剧。窦娥无法摆脱天命思想的束缚,她是封建礼教的产品,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管窦娥的反抗意识多么强烈,她始终都无法挣脱深入骨髓的“贞孝”枷锁,这也是其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窦娥的主要性格: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也有刚强不屈的一面。(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她默默忍受命运加给她的种种灾难,甚至恪守封建妇道,准备苦度一生“早将来世修”;她尽心侍奉婆婆,处处爱护婆婆,在公堂上,她可以忍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毒刑拷打,却不忍心婆婆受刑,为救婆婆而屈招罪名;甚至被押赴刑场时还顾虑着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被冤杀死后她的鬼魂还请求父亲收养婆婆。(2)她的刚强不屈表现在;对张驴儿的欺凌迫害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在公堂上,她面对贪官酷吏据理争辩;在法场上,她指天骂地发下誓愿愤怒抗争;死后鬼魂诉冤,一争到底。(3)窦娥的反抗性格是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而逐渐展现出来的。第三折“法场”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性格的飞跃发展。她原来相信天命,对官府也有过幻想,但残酷现实终于使她清醒;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谴责天地鬼神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她“一腔怨气喷如火”,进而痛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更是对黑暗统治的抗议与挑战。窦娥的反抗精神竟然“感天动地”,三桩誓愿奇迹般实现了。剧作家这样描写,是理想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关汉卿杂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试举例说明。以《窦娥冤》为例,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窦娥冤》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尽管是这样,合起来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结合却是紧密无间的。可以说,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酷、吃人的本质。同样地,全剧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受压迫者的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感受到真理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对窦娥的封建道德观念应如何认识?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孝道思想和节烈观念自然对其有着很大影响,并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窦娥有着刚直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共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丽春堂》四折、《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套。西厢故事的演变(1)唐·元稹《莺莺传》(2)北宋赵德麟的《商调·
本文标题: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3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