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姓名:王媛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齐二石200708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作者:王媛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蔡元霸.卢葛覃卢嘉锡:集科学家、教育家与科学管理于一身的实践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6)卢嘉锡是中国著名结构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概述了卢嘉锡不平凡的经历,主要介绍他的成才过程,科学、教育思想与成就,以及科学管理、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功绩.2.学位论文徐广姝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与规划研究2002该文首先从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入手,考证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中外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规律,建立了现代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确立了学科在现代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管理类学科在学科范围、研究对象、学科知识结构和职能等方向进行了科学地界定区分.而后通过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新世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方案及实施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最后在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10所典型高校的人才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人才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期为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3.会议论文蔡敦浩从知识特性与环境变迁谈企管系经营——中山大学企管系的尝试19944.学位论文徐莉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2008随着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和国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大,并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竞争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和贡献,而大学评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发达国家大学评价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推出本国的大学排行榜。在我国,自1987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推出第一个大学排名后,网大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等民间机构都以不同方式对中国大学进行评价排名,迄今已有20多个单位发表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也经历了从单项评估到综合指标评估过渡,不断改进完善,日趋科学稳定的发展历程。研究中运用SPSS统计软件及统计学中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等方法,抽样选取广东管理科学研究所、网大有限公司和中国校友会三家机构2003——2007年五年内连续发布的100所大学的综合排名数据作为样本,用等级相关系数R来表示三家评价机构两两之间的一致性,从量化实证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三家机构关于样本大学综合实力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并对三家机构各自的内在稳定性进行分析。在了解广研院、网大和校友会三家机构自排名以来,各年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各机构指标体系的演变特点。分别为:广研院由科研成果的单项评估过渡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趋于稳定和科学、尝试大学分类排名、增加主观评判指标、数据库来源逐步合理化、增设抄袭、剽窃降分指标,强化中国学术道德建设:网大一级指标趋于稳定,二级指标渐成体系、总量指标转换为人均指标、坚持声誉指标评价、曾尝试大学分类排名:校友会一级指标趋于稳定,二级指标逐渐调整、以质量指标,累计性指标为主、规范性逐渐增强、指标设计具创新性。在大学评价主体、数据源、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等三方面对广研院、网大和校友会三家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广研院是属于国家科研院所,数据源中没有声誉调查数据,指标体系中反映大学实力的硬指标较多,软指标比较少见;网大在“网大”网站上公开发布并以信息技术公司为后盾展开评价活动,数据源除具高准确性的数据收集途径外,也采用声誉调查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强调投入与产出并重;校友会纯粹以网络为支持,数据源显得更为广泛和公开,指标体系以客观性指标为主。针对广研院、网大和校友会三家机构指标体系中现存的共性问题及各自的缺失之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出构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五大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非商业化原则;并提出大学评价的社会价值包括:引导学生择校、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资金流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国内教育评价学的发展及大学分类方法的确立。5.学位论文王允修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机制与方法研究2009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业已实施多年,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其管理仍在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将先进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入到类似“211工程”等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管理之中,用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论文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研究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德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完善我国“211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国内外一般项目管理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对前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对高等教育项目尤其是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研究则非常薄弱。第二,归纳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具有的独特属性。认为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由于受其所在领域的影响,具有六个独特属性:以科研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共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规模较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项目的非盈利性、实施过程的风险性、目标的多元性。这些独特属性,对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提出了特定的要求。第三,分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相关主体行为的独特性,提出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涉及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高等院校和项目团队,此外还涉及供应商、分包商及中介机构等其他主体。这些相关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相应的主体行为关系,如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博弈、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委托代理、高等院校与项目团队问的委托代理、高等院校及项目团队与供应商间的采购关系、项目团队与分包者间的分包委托代理关系等等。第四,分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项目组织形式有职能式、团队式和矩阵式三种,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鉴于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组织所具有多项目、重大项目族以及与日常教学和管理耦合等组织环境特征,论文提出多层嵌入式类矩阵管理模式是较为适宜于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即从整体结构上看呈多层次矩阵结构,并在传统矩阵组织形式中设立专门的协调部门(“211工程”办公室),且将一些对内外环境依赖小的单项目采用部门控制形式嵌入到矩阵中,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第五,依据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基于其知识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范畴: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管理。其中,费用、时间、质量管理最为重要,形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实现的三个重要约束。同时需要考虑人力资源、风险、沟通和采购等方面的辅助性活动。最后通过整体管理活动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管理范畴进行综合并加以协调优化。并且,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范畴中的各个相关内容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第六,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剖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依次是:启动过程、规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启动过程,通常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教育制度变迁,旨在提高国家大学的竞争力。规划过程充满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相关主体之间的不断博弈妥协。实施过程在政府、大学和建设团队等三个层次依次展开,并且其核心是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控制过程注重事前项目立项的评审控制和事前的检查惩罚控制手段。收尾过程以项目的验收为主,并注重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总结。第七,研究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方法,并应用于具体实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规划方法的关键是依据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分解体系建立项目管理的工作体系,然后确定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目标。由于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缺少经验,而且在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因此可运用未确知数学方法来确定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目标。高等教育重大项目控制的任务主要是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一般来说,进度控制主要采用横道图、网络计划、“S”型曲线或者“香蕉”曲线等方法;而质量控制主要采用检查对比、数理统计、方针目标管理等方法;而费用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偏差控制、估算等方法。而在对高校项目管理进行验收时,为了综合考虑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较为适宜。第八,以上述理论分析为指导,在借鉴国外两个典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德国的“卓越计划”和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211工程”项目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211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认为我国“211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组织形式不利于科研平台形成、项目多目标设置中存在不合理、验收成果和费用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项目立项中存在竞争不足、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和不公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如促进项目管理在高等教育重大项目中的应用、转变组织形式、促进科研平台的形成、引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竞争机制、展开与其他教育科研项目的协调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和公开程度等。6.会议论文林煜宗.黄达业台湾各管理学院管理模式之探讨19947.学位论文梁昌新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与模式研究2007本论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理论与改革和实践的模式进行了总体分析,同时对各种筹资渠道的制度现状、制度变迁和国际经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着重对政府在各种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中的地位、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所应该和实际采取的管制手段、干预手段以及参与手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包括五个部分:首先,着重就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主体内容的变迁及其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阐述。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由一元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体制。这一转变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国际经验模式可寻,也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投资主体在一定的投资动机驱动下自发进行的。本部分从政策轨迹角度分析了这种多渠道投资体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分析了各投资主体的投资动机和投资模式。概括了政府在这种已经形成的传统的稳定的多渠道筹资体制中的作用,即:政府在多渠道投资结构中仍然居于主要地位,并在其形成过程中承担启动、主导和监管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直接的监管者。其次,论述了高等教育公共财政体系的两个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全面阐述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的主体内容,公共财政投入的影响因素和投入决策过程,财政性经费拨付方式的改革趋势及其国际经验;第二部分内容,高等教育多渠道筹资最重要的支撑制度——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制度变迁和主要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是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最主要的财政职能,如何投入和拨付体现了政府的财政目标和激励手段,体现了政府财政管理多元化和精细化的改革思路。第三,详细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出现的非传统的高等教育融资渠道,着重对政府在这些渠道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举行了分析。这部分内容全面总结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非传统的各种高等教育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办学模式——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新型融资模式——高校建设中出现的银行贷款、PPP模式、教育彩票、组建政策性银行等新的公私合营的高等教育建设模式:以及新的政府拨款方式--教育券等新的理论和实践。对这些投融资模式的产生、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指出了各自的利弊所在。综观这些新型投融资模式,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它们的出现并不是政府主导的结果,而是在市场自发的
本文标题: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