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秋水》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了解作者及其思想;2.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3.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4.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学习目标庄子其人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庄子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主张一切都要顺从天道、顺应自然。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另外还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他主张养生,要“保身全生”。庄子文章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寓言故事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言近而旨远。《秋水》体裁课文疏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随着时令,名为状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辩牛马。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认为;美景,形为名;是连词表修饰;向东,名为状;到达面对;连词表修饰形容词尾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在这种情况下;才;脸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连词表修饰结构助词,或译为这样认为;没有谁;‘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比得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小看,形为动,意动用法,以为……少;见闻,动为名,学问轻视,形为动,意动用法,以为……轻;不认为;是向东,名为状;课文疏导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结构助词看到边际,形为动到;您;危险被笑,表被动;大道之家,指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长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水流巨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浅,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得大道之人所耻笑。”课文疏导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与;关于;在;同墟拘限见识浅陋的人你;鄙陋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虚空超过;计数自我夸耀;并、列;禀受正存;何以、怎么结构助词课文疏导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见识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兼词,于此这;个人;处在以之为刚才;比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排泄海水的地方不断排泄,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量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量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课文疏导语言知识一、读准字音1.涘2.闾3.礨4.稊sì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同“径”。2.不辩牛马同“辨”。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到2.顺流东行东面而视3.少仲尼之闻4.轻伯夷之义名词作状语,按时名词作状语,向东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3.拘于虚也同“墟”语言知识四、古今异义词(1)至于(2)河(3)面目(4)大方(5)丑古:今:古:今:古:今:到了。表示另提一事。特指黄河泛指河流面孔相貌古:今:大道之家,指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慷慨、不吝啬古:今:浅陋不好看语言知识五、一词多义(1)若(2)闻望洋向若而叹传说中的海神名以为莫己若比得上闻道百我尝闻少仲尼之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听说学识六、特殊句式1.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式)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语言知识七、成语溯源1.望洋向若而叹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课文理解一、思考: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后来为何又望洋兴叹?2.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3.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4.海若神的一番话语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思考或启示?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课文理解“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狂妄自大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自愧不如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将贻笑大方。课文理解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1)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2)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3)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5.海若神的一番话语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思考或启示?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广阔的胸襟气度和远大的志向目标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自大源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二、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其现实意义。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也即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课文理解三、说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1.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2.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课文理解四、指出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1.喻证法作者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生动。例: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毛的末梢处在马身上比喻个人与万物的关系,得出结论是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不必自多。2.类比法和对比法(1)类比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2)对比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乃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课文理解五、认知本文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1.寓言方式说理本文是一篇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议论文。在整体构思上,通篇采用寓言方式说理,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2.排比铺陈,层层推进无论三句铺陈,还是四句递进,都给人一种滔滔莽莽的气势。3.反诘句运用反诘却是更有力的肯定,不仅强化肯定的语气,而且与排比相呼应,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行文的气势和说理的力度拓展延伸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庄子钓于濮(pú)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拓展延伸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鲲(kūn大鱼)化为鹏》北冥有鱼
本文标题:秋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4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