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
1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和谐就是没有矛盾。错误。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3分)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3分)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它们彼此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这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与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和谐是指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没有矛盾。(1分)2、逻辑证明和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2分)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真理性的手段。它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也是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途径(3分)1、它能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校正实践中的错误2、有些理论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3、它给实践以理论根据、给人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3分)1.逻辑证明的理论前提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2.逻辑证明必须遵守的规则、规律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要在实践中检验。总之,逻辑证明依赖实践标准,不能将二者并列起来,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逻辑证明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能代替实践的检验。逻辑证明的前提、根据与过程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逻辑证明需要实践检验提供具体指导;正确理论对实践和认识起指导作用,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分)逻辑证明的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要由实践作为最后检验。逻辑证明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它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1分)3、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错误。(2分)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所以,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是正确的。(4分)市场经济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商品经济成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对象。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4分)4、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错误。(2分)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4分)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4分)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2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3分)一方面,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和稳定的联系,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必然)决定了意识能动性作用发挥的限度(自由);(6分)另一方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关键。规律往往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不通过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理性思维活动就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6分)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5分)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突破了自身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社会的意识。人正是在创造社会中创造了自己。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性。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考察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因而是抽象的,不科学的。(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分)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和各种具体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现实的人总是在种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都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体现着人的本质,人不能离开各种社会关系而孤立、抽象地存在和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全面考察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以往的人性论,孤立地只从政治或伦理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特别是忽视了生产关系在确定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抽象的,不科学的。(3)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5分)人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人处于不同的具体社会关系中,就具有不同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人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之中.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人的阶级本质也不同。其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即发展着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还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固有不变的,比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同样又是抽象的、不科学的。自私不过是私有制的观念上的反映,不是人类的共同本质,也不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它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私有制消灭而最终消灭。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相互区别:①、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②、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③、经济制度一经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比较灵活。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6分)相互关联: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②、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在其发展的3不同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③、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6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包括这两个层次:不仅要研究所有制,也要研究其具体实现形式;不仅要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也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不仅要研究社会经济基础,也要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3分)4、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以后,对少数危害社会的分子也仍然需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予以打击,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因而无产阶级专政还肩负着在国际斗争中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职责。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新生的还比较弱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5分)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5分)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5分)三、论述题(第1题必做,2、3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25分,共50分)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13分)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12分)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启示。----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为例。(1)辩证关系(8分)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相互连结。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斗争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4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的对立、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斗争。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能打破各种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2)、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8分)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同中有异,在有同一的地方看到对立,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异中有同,在有对立的地方看到同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②、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然走向片面性、绝对化。同中无异,同是绝对的同,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不见对立;异中无同,异是绝对的异,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有对立的地方看不见同一。(3)、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分)它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研究事物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相对立的两种制度,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同一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吸收。在进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9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