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历程两条线索:“明线”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主线”(隐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两个阶段:以革命性质划分,但体现发展特征1919五四运动1840年1949约80年约30年清朝后期(1840—1911年)→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时序-演变-社会性质:独立自主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独立的新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形式(大工业)产生并逐渐发展→工业化地位日渐重要(经济近代化)思想观念:封闭保守、盲目自大→被迫“开眼看世界”→以学习的心态接纳西方科技文化、政治制度乃至民主思想(近代化)道路探索:器物→制度→民主科学的理念特点-时间跨度大;涉及事件多;考察点较碎;“切口”单一,但考查范围较宽,年年均有涉及;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史发展线索2:军民抗争史发动侵略战争(特征)强签不平等条约(内容、危害--影响)割占领土镇压中国革命☆(1)地主阶级(左宗棠收复新疆)(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4)无产阶级要求:(1)弄清一个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掌握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其危害;(3)比较其不断深入及影响。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②中共敌后战场的坚持抗战③海外战场的英勇抗击发展线索3:列强侵华史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整体史观)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中国英国工业革命欧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19世纪60年代)二.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探索(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三.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20世纪初)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新方向(20世纪初--中期)备考建议:用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从新角度审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大事件从题型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并重,属于高考小切口命题热点章节;从内容看: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是命题的重点,太平天国相对较少;从难易看:政治史相对简单;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命题较为宽泛,有一定难度;也恰恰是热点联系之处。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3.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新思想的萌发、实践和发展问题1:概括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整体史、文明史角度)(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世界政治(军事)上经济上思想观念对外政策(史实)渐行渐远----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结论: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是必然的中国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或: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2)直接原因:传统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顺差)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危害问题1:概括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文明发展角度)(3)导火线:虎门销烟思维延伸: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请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的看法。思路:材料观点——史实阐释——实质分析1818年1820年1827年1831年英国输华总值中国输英总值单位:千万元10“(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答案要点:(观点)此观点错误。(理由)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急需掠夺原料和抢占商品市场;虎门销烟只是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找到借口,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战争迟早要发生。(结论)此观点忽视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2:简单掌握鸦片战争的经过人物官职牺牲时间牺牲地点陈连升副将1841.1广州沙角关天培水师提督1841.2广州虎门葛云飞总兵1841.10浙江定海郑国鸿总兵1841.10浙江定海王锡朋总兵1841.10浙江定海裕谦钦差大臣\两江总督1841.10浙江镇海陈化成江南提督1842.6上海吴淞海龄(满)副都统1842.7江苏镇江发展史观革命史观问题3:结果如何?有何影响?延展: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中国社会→的全面剧变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社会习俗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外交与海防观念从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辨逐步转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近)代史观社会史观权力机构的变化总理衙门的设置总税务司的设置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起步洋务运动清政府被迫应对变局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原因表现①鸦片战争后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②列强对我国生产原料的大量掠夺影响③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①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冲击封建制度②客观上促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了传统经济结构;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劳动力、市场等)P126(1)原因:(2)程度:(3)速度:(4)结果:概括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商品倾销、原料掠夺)。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其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了解:何谓”西学东渐“--•『资料』1.概念上,西方学术思想(含科技、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2.国人态度而言:经历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甚至出现“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3.发展历程:大体分两个阶段:•一是明末清初。主要表现为一些传教士和中国的开明知识分子对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及传播。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其辑着《乾坤体义》,被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和明朝的徐光启(译《几何原本》)这一时期的西学,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二是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之前(后转变为......)。随其深化,对中国的观念、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开眼看世界”(一)背景--原因?1.背景:•-封建社会后期危机四伏•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外交上--“闭关锁国”;•④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思想禁锢,愚昧无知;•⑤观念上--“贵华夏,贱夷狄”,夜郎自大;2.原因:•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材料1:“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中国中心论”“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基础知识整合•①-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封建士大夫提出“经世致用”;•③-特别是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材料2:“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3:“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代表人物及成就1.主要成就--设立译馆;编译资料(《四洲志》《各国律例》);--仿制西方船炮;抗击英军侵略;2.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主要成就--编撰《海国图志》;2.主要内容-(1)目的:.......(2)主要内容:......3.主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起到解放思想的启迪作用;一.“开眼看世界”基础知识整合姚莹《康輶纪行》①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②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徐继畲《瀛寰志略》①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有大清国疆土全图以及朝、日本的地图;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而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资料:《海国图志》主要内容--①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③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材料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2“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海国图志》探究1: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①(观念)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②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看世界的窗口;③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较全面了解世界④积极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仿造战舰);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一.“开眼看世界”重点问题阐释材料1:“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林则徐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探究2:(1)林则徐和魏源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什么?(2)有何积极影响?又存在什么问题?(1)焦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2)积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或:打开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存在问题: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探究2:如何客观认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开眼看世界”重点问题阐释师夷长技以制夷1.就涵义而言-(手段)(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目的)2.客观认识-•(大背景)是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渐露,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审视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背景下出现的•(核心)其核心是向西方学习。内容---方法---目的---•(地位)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心态的一次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9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