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 农村题材小说
第一章农村题材小说一、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1、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观,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①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②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③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④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2、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特征(1)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解国家政策;(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3)对创作主体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4)与现代“乡土小说”明显不同,现代乡土小说以民俗表现、悲剧意识、国民性批判/重建、启蒙等作为核心内容,而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则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3、50-70年代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二、两个流派:“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成员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流派特征:①地域的特征;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问题小说”意识、工具论意识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以先进的思想意识来指导;④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人。流派特征:①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②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美③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宏扬3、流派命运:“山药蛋”派曾受到有意识地提倡,1956年7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发展有特色的文学流派。山西文学刊物《火花》对赵树理创作的大力倡导。“荷花淀”派则是自然组合,50年代曾出现过辉煌期,但后来没有发展下去。新时期以来,该流派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复苏。三、两个群体: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二者之间区别:①赵树理的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与柳青等的“外来者”乡村写作立场;②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观念,灌输新的价值观念;③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而柳青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三、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1、赵树理1、赵树理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登记》和《锻炼锻炼》《登记》对《小二黑结婚》的发展:都歌颂新婚姻法,但由反对混进新政权中的封建恶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发展到同官僚主义、群众中的自私落后意识,农民意识中的封建夫权思想作斗争。注意人物个性塑造。《锻炼》写中间落后人物。拥护新政权,支持新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政策和新政权的封建粗暴性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心声。遭至批判。3、关于《三里湾》的分析评价(1)作品内容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斗争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农村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巨大影响。(2)人物阵营:中间和落后人物:中农马多寿、村长范登高、老党员袁天成进步人物: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等(3)作品缺陷:人物思想转化上,有简单化倾向;新人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前紧后松,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勉强,与作者当时队农村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4、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1)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2)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3)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5、赵树理的文艺思想①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②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③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④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6、赵树理的评价史1)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方向2)50年代的毁誉参半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3)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新评价和称赞。矛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4)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致死2、孙犁1、关于孙犁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5年发表成名作《荷花淀》。50年代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主。2、孙犁的创作特色(1)善于于平淡中见深刻,朴实中见诗情,富于新的时代精神。(2)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3)诗化小说的美学追求,追求优美意境的营造。(4)散文化的结构笔法,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5)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3、《铁木前传》主要写情感,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没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变革,而是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孙犁本人后来的态度:“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1953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它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它的起因,好象是由于一种思想……这就是,进城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4、孙犁的艺术影响主要在京、津、冀地区:刘绍棠《青枝绿叶》、《运河的浆声》、《瓜棚记》,丛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房树民《花花轿子房》、《引力》等。一方面描绘了冀中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斗争史和情感史,赞颂了冀中人民的纯朴美德;另一方面表现了冀中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同时也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人性美和人情美。3、柳青1、关于柳青和《创业史》柳青(1916—1978),原名柳蕴华,陕西吴堡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种谷记》(1947)、《铜墙铁壁》(1951)、中篇《狠透铁》,和《创业史》等。《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两个初级社;第四部写两个初级社的联合,即高级社。1959年第一部完成,文革结束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整个计划未能完成。2、《创业史》的主旨和内容作品主旨,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灌输了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3、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和争议梁生宝: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正直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忠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利益。这是一位优秀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梁三老汉:一方面,旧式农民,受私有制观念和小农经济影响,对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他的阶级地位,新旧生活的对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党和政府靠近。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不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道理。梁三老汉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旧的思想包袱走向新生活的农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这是当时农村题材小说作品中难得的成功的中间人物4、《创业史》的创作特色:①艺术构思宏伟开阔。时空跨度;②艺术描写细腻多姿。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生活习俗描写,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③抒情议论深沉精辟。增强美感,提升思想深度。5、关于《创业史》的历史评价问题60年代关于典型人物塑造问题;80年代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合理性问题,文艺创作与政治运动的关系问题等。4、周立波1、关于周立波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1948年《暴风骤雨》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1954年出版《铁水奔流》;1959年发表《山乡巨变》。小说集有《禾场上》、《卜春秀》等。2、《山乡巨变》作品用优美的笔触描摹了自然朴素的民间生活,展现了湖南乡村醇美和谐的风土人情,并细腻地描写了农民的文化心理、伦理风俗的深层变化,寓时代风云于诗情画意之中,创造了一个乡土风俗画式的艺术审美空间。作品阶级斗争意识淡化,注意民间艺术世界的表现,突出了中间人物的认识价值。人物系列: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龚子元等。3、短篇小说集《禾场上》在生活真实和感情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淡远、隽永的风格,注重营造明丽含蓄的意境,赋予日常生活平凡人物以丰富的蕴籍,从而达到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4、周立波的艺术风格(1)注重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2)重地方色彩和乡土风俗(3)风格隽永、淡远,于平淡中见丰富;(4)寓政治主题于时代风云变换之中,但以民间多元价值取向来消解政治主题的尖锐性,带来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复杂性,使主题意蕴深厚。5、周立波对湖南作家的影响上承沈从文,下启古华、何立伟、韩少功、叶蔚林等人,对湖南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5、浩然1、浩然简介浩然(1932--),原名梁金广,出版各类作品近八十种、超千万字,是当代中国文坛最高产的作家。处女作是1956年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2、《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自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60年代初期“左倾”思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贵的是《艳阳天》里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艳阳天》艺术上最突出的两点是:一是把阶级斗争得故事编织得异常尖锐激烈、曲折复杂,读起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切、活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3、关于《艳阳天》的创作背景及其评价作品的写作依据是1962年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60年代出现的时候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被认为“振聋发聩”,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80年代后,人们又从政治的角度否定料它。这都是政治的
本文标题:第一章 农村题材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1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