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汉阳区建港小学项雯【教材解读】《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岩石的特点,而本节课则是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岩石的基础上借助工具和实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另一个是怎样识别岩石。第一个活动主要是对六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从中了解岩石的构造,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第二个活动则是能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岩石,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教材共提供了七种岩石的相关资料,力图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岩石的种类,初步了解地质学家利用岩石颗粒大小、结构的不同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教材提供的《岩石观察记录表》栏目中最后一项是填写岩石的名称,它需要学生在识别岩石特点后再给出其名称,因此,这两个科学活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研读和分析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困惑:1、关于选择岩石材料的问题。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七种岩石,是全部使用,还是使用部分材料呢?2、教材提供的《岩石观察记录表》的内容有的雷同,也有的不便操作,需要再斟酌。如:(1)《岩石观察记录表》中“岩石颜色”和“颗粒的颜色”的雷同。(2)岩石的气孔和生物痕迹学生并不容易发现。特别是生物痕迹,教材中提到的岩石虽然有一部分是沉积岩,但其中并没有生物痕迹;而气孔用一般的放大镜不容易看到。这两个特征如何观察?(3)关于用岩石相互敲击听声音的问题,我做过一些尝试,敲击后的确会有声音发出,但这些声音的区别并不明显,也很难准确表述。(4)对颗粒结构的理解。“颗粒结构”在《教师用书》中是用“紧密”和“松散”进行描述的,代表着颗粒之间的结合情况,如何确定什么情况下是紧密,什么情况下是松散呢?学生很难判断。(5)观察滴稀盐酸后的反应问题,由于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填写表格时容易产生岐义(滴稀盐酸后岩石颜色有变化或者岩石有打湿的现象),与“冒泡”与“不冒泡”这一结果相左。(6)表格的最后一项是要求填写岩石种类问题,而实际上是要学生给岩石命名,我以为不妥。3、识别岩石的第二种方法,教材通过岩石学家研究的流程图来予以说明,这个流程图有各种图示和多方向的箭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看懂。【设计说明】根据教材提供的两个实验活动,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形成其教学思路。一、开课。采用“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从上节课学到的利用感官观察引入到这节课的利用工具观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二、观察五种常见的岩石。观察五种常见的岩石,主要从了解各项观察内容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这两个部分展开教学。1、了解各项观察内容。教师出示《岩石观察记录表》,并介绍表格中各项观察任务,然后放手让学生分组对照着《岩石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活动,并完成记录。本课中的观察内容有很多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内容,如:层理、气孔、颗粒结构等等。与其花时间让学生去猜,不如由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相授。课件中将岩石的这些特点用图片和声音行了展示和说明,浅显易懂,同时还提供了一段自制的录像,将使用稀盐酸的步骤清楚地进行了示范,使学生一目了然。表格的内容根据之前提出的困惑做了如下设计:(1)在观察岩石这项活动中,我把六种岩石压缩到四种岩石,去掉了砂岩和板岩,增加了砾岩。这五种岩石是从许多常见的岩石中挑选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大理岩和石灰岩遇到稀盐酸会有较剧烈的反应;砾岩的颗粒非常粗;页岩有非常明显的层理结构等等。板岩敲击出的声音并不是那么清脆,而砂岩各方面特点都不是太突出,让学生按照“确定观察步骤-选取工具-细致地观察-做好记录”的步骤有条理地观察岩石,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观察任务。(2)对表格里的观察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将“颜色”与“颗粒颜色”合并为“岩石的颜色”;去掉“气孔”和“生物痕迹”这两个不易观察的内容;由于“颗粒结构”这个词很难理解,故去掉“颗粒结构”;增加“用铁钉刻软硬”的内容;由于敲击所产生的声音区别不明显,很难用语言描述,去掉了“敲击听声音”这一项;在“滴稀盐酸后的反应”中增加了“冒气泡”和“不冒气泡”这两个选项,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录;将“岩石种类”改成“岩石名称”,使之更加准确。(见下图)岩石观察记录表第实验小组2、学生分组观察五种常见的岩石。在观察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夹子等工具,学生在组内通过分工合作,利用提供的工具对五种常见岩石进行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三、识别五种常见的岩石。识别五种常见的岩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从查阅资料和通过岩石学家介绍的方法进行设计。1、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识别。观察活动结束后,借助课件出示七种岩石的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岩石特点,你能判断它们是其中的哪一种岩石吗?接着,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岩石观察记录表》的最后栏目的填写,并在全班进行反馈与交流。岩石编号岩石颜色有无层理、斑点、条纹颗粒大小用铁钉刻软硬滴稀盐酸的反应岩石名称冒气泡不冒气泡12345花岗岩和大理岩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识别,而另外三种岩石(砾岩、页岩和石灰岩)的识别容易出现分岐,我设想在反馈与交流中让学生有冲突,并针对这些冲突来陈述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取新知。2、通过颗粒大小与结构进行识别。出示地质学家常用的一种辨认岩石种类的方法——用颗粒大小与结构来识别岩石。看懂流程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识别岩石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进行的。流程图中箭头非常多,而且图示与方向都很复杂,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如果单单把这张图展示给学生,很难达到准确识别岩石的目标。于是,我把流程图进行了处理(见教学设计),让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易懂。这样设计并不是否定流程图的作用,因为学生学会认识流程图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之前他们很少接触,这节课也并没有时间从头学起,所以只能简化这张图,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慢慢地学习如何认识和使用流程图,让它成为我们学习上的有利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花岗岩、页岩、石灰岩、砂岩、大理岩石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5种常见的岩石。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教学准备】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页岩、砾岩、夹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铁钉、盘子、水槽、抹布。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感官来观察岩石,还给它们分了类,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二、观察五种常见的岩石1、了解各项观察内容。(1)引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五种常见的岩石,每块岩石上都编了号,各组里相同编号的岩石是同一种岩石。地质学家在研究岩石时,一般从这些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出示表格)。(2)师简介表格中各项观察内容,同时用课件进行补充说明,重点介绍:层理、斑点、条纹、颗粒大小、使用稀盐酸的方法。强调:我们一般把滴稀盐酸的实验放在观察活动的最后一步。(3)上次课我们已经学过用感官直接观察岩石,比如说用眼睛看、用手摸等方法,可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使用工具来辅助。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放大镜等工具,大家可以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三、识别五种常见的岩石1、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五种岩石的基本特点,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哪种岩石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份有关岩石的资料,这份资料中向我们罗列了七种岩石的特点。(出示课件)2、提问:你能借助这份资料提供的信息,联系我们刚才观察到的岩石特点,判断出这五种岩石是什么岩石吗?我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格最后一项。4、全班交流。(1)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2)全班评议交流,将有争议的结论进行板书。(3)各组针对有争议的结论说出自己小组的理由。(4)在教师的进一步引领下形成统一的认识。5、通过岩石颗粒大小及结构识别岩石通过对照资料,我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5种岩石。地质学家在研究岩石的过程中还经常通过岩石颗粒的粗细程度来进一步鉴别岩石。(课件出示颗粒鉴别图,以花岗岩为例说明)粗粒→砾岩松散→砂岩颗粒大小较粗多种颜色→花岗岩紧密晶莹、滴稀盐酸冒泡→大理岩滴稀盐酸冒泡→石灰岩细粒多孔→浮石有层理→页岩四、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关于岩石的什么知识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研究岩石。【教学反思】刚接触到《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这课很难上。石头本身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观察岩石的特点在众多科学实验中也属于比较枯燥的一类。如何在这种平淡的课中上出闪光点?如何将枯燥的实验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能碰撞出火花?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一一解决的问题。第一次着手备课,我尽量地忠于教材,按照教材所列的活动精心安排,岩石选取了六种,分别是花岗岩、板岩、砂岩、页岩、大理岩、石灰岩,其中,花岗岩有斑点、板岩有层理、声音清脆、页岩有层理、大理岩和石灰岩遇稀盐酸会冒泡、砂岩像很多沙黏在一起。互相有共性,也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同时准备了课件解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名词,如: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生物痕迹、颗粒等等。也精心调制了稀盐酸,使其腐蚀性降到最低,又能达到使岩石冒泡的实验效果。还把教材的文字资料和图全放到课件里进行展示。所有的教具和学具全准备妥当后,我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结果这次试教我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才上完。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到最后我连提问的劲头都没有了,学生也十分疲惫。问题到底出在哪?经过反思和总结后,我开始重新整理思路。首先,第一个活动用时过长,学生观察的时间很长,至少是15分钟、然后进行反馈时是分组反馈的,学生照着记录单念出自己的结论,内容很多。其他组的同学一开始还很认真听,多了后,就没有这个耐心听下去了,也很难从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这部分时间也很长,课堂完全没有激情,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开小差。其次,最后出示的流程图,学生几乎看不懂,前面已经很疲倦了,这时我又发了第七块岩石——砾石,学生的兴趣比起第一个活动时低了很多,再加上图难以理解,所以得出的结论很多都不对,又要花时间去重新解读。第三、观察活动中,观察结果参差不齐,如敲击的声音,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有的说大小、有的说是否清脆,各种说法都有。再如滴稀盐酸,有的说冒泡,有的说颜色变深了。反馈时出现差异后,又浪费了很多时间。如同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时间就这样一分一分浪费掉了。我总结后,问题罗列如下:1、岩石数量过多,观察和反馈的时间都因此加长了。2、表格中部分观察内容要求不明确,让学生混淆。3、流程图太过复杂,没起到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重新备了课。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决定去掉砂岩和板岩。砂岩的各方面都不突出,而板岩有层理的特点与页岩雷同,而它独有的清脆声音在这些岩石中也不明显。把砾岩还是放在流程图后再出示,这样第一个活动中就只需要观察四种岩石(花岗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减少了观察和反馈的时间。同时对记录单也做了调整:在“滴稀盐酸后的反应”下面增加了“冒泡”和“不冒泡”这两个选项,因为所有的石头都没有生物痕迹,所以也去掉了“生物痕迹”这个观察内容。去掉了“颗粒颜色”,保留了前面的“岩石颜色”。将颗粒结构改成“用小刀刻软硬”其他的内容不变。对观察记录表的这几个改动,目的就是加强问题的指向性,让学生知道从哪个方向去观察
本文标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2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