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南发展研究__新苏南模式
苏南发展研究苏南地区概貌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承载人口能力强。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拥有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苏南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总结概括当时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时,提出来的苏南地区的发展模式。邓小平对于苏南模式也曾经给予肯定。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在地域上主要是以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为主,也包括南京、镇江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宁波等部分地区。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非农化发展;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核心内容“三为主一共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运行机制上突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走共同富裕道路。苏南模式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开创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苏南模式的重大意义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今天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突破了当年的苏南模式框架,走上了创新之路。吴敬琏先生把之称为新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目前正处在探索和发展当中。对新苏南模式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分析与科学展望,是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新苏南模式的兴起一、理论定位——新苏南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创新新苏南模式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理论同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新苏南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产业运作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倡导二、三产业并重,突出以人为本,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新苏南模式内在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二、实践定位——新苏南模式是对原苏南模式的实践超越1、从所有制来看:原苏南模式是集体所有制;新苏南模式是混合经济模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当前基本构成了以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国有控股经济为三大主力板块。新苏南模源于原苏南模式又高于原苏南模式2、从产业结构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新苏南模式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举,走新兴工业化道路。3、从管理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产权模糊的乡镇企业管理模式;新苏南模式是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4、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半计划、半市场经济模式;新苏南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发挥地方政府调控和世界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5、从空间分布结构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镇分散型布局,属于孤立型的城镇群经济;新苏南模式是园区集中型布局,属于协作型的都市圈经济。6、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粗放型经营,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取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低;新苏南模式是规模化经营,集约型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附加值高。7、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是污染型偏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调;新苏南模式是突出生态型,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自然、环境、生态协调一致。8、从产业运作机制来看:原苏南模式是单个企业独自运转,企业多是小而全,相对封闭,协作很少,社会化程度不高;新苏南模式则是组建产业集团,实行分工协作,众多企业通过产业链相互联接与平衡,产业运作的社会化程度高。9、从财富积累状态来看:原苏南模式是集体所有制,半计划、半市场体制下的集体脱贫,平均致富,低水平小康;新苏南模式则是在个人先致富带动下的共同富裕,高水平小康。10、从对外关系、企业运作环境来看:原苏南模式是封闭性,政府主导型,市场狭窄;新苏南模式则是开放性,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从区域型市场走向国际化市场。11、从城乡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村经济,农村支援城市;新苏南模式则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地方政府调控和世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双轮驱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国有控股经济齐头并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初步走上工业新型化、农业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新苏南模式的本质特征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到今天的新苏南模式,苏南地区的核心地带苏锡常经济圈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了长足进步,在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苏锡常同上海的比较表一:苏锡常经济圈与上海主要经济指标比较(1984年数据)指标分值城市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实际到帐外资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元农民人均收入元综合分值上海63411205330(10.0)2739(10.0)163(10.0)744(10.0)132(10.0)9(10.0)69.9(10.0)1110(10.0)785(10.0)90.0苏锡常合计176511233171(5.2)1389(5.1)37(2.3)322(4.3)66(5.0)1.2(1.3)18.6(2.7)1010(9.0)598(7.6)42.5苏锡常与上海相差分数为47.5分表二:苏锡常经济圈与上海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5年数据)指标分值城市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实际到帐外资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元农民人均收入元综合分值上海634113609144(10.0)67417(10.0)1434(10.0)4155(9.4)2903(10.0)68(8.7)3543(8.9)18645(10.0)8342(10.0)87.0苏锡常合计1765114128135(8.9)57613(8.5)594(4.1)4420(10.0)2173(7.5)78(10.0)3976(10.0)15794(8.5)7787(9.3)76.8苏锡常与上海相差分数为10.2分表三:苏锡常经济圈与上海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7年数据)指标分值城市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实际到帐外资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元农民人均收入元综合分值上海6341137812188(10)88447(10)2103(10)22259(7.6)3848(10)79(6.7)4459(8.5)23623(10)10222(10)82.8苏锡常合计17651144311440(9.4)79279(9.0)1000(4.8)29100(10)2997(7.8)118(10)5245(10)20415(8.6)9845(9.6)79.2苏锡常与上海相差分数为3.6分分析结论从1984年苏锡常同上海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苏锡常同上海的差距还比较大,上海在每一项主要经济指标上都超过苏锡常,综合分值相差分数为47.5分;从2005年苏锡常同上海的比较中,就可看出苏锡常同上海的差距显著缩小了,综合分值相差分数为10.2分;2007年苏锡常同上海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3.6分。照此发展下去,在5年时间内,苏锡常就很有可能在主要经济指标上超过大上海。三、比较定位——新苏南模式是对广东发展道路的批判与借鉴从纵向来看,新苏南模式是对原苏南模式的实践超越;从横向来看,新苏南模式也是对广东发展道路的批判与借鉴。目前这种批判与借鉴还在进行当中。1、立足苏南实际,走“强政府,大市场”之路广东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基本上是师承香港,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力量自动调节,政府以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管制为改革方向,主动淡化管理职能,放手民间经济发展,导演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苏南各级政府的管理、行政、规划、协调功能相当突出,法制环境相对完善,属于强势政府类型。因此,立足于原苏南模式发展而来的苏南发展道路基本上是以行政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来主导经济发展。目前苏南地区要向广东学习,把苏南的强势政府特征同广东的大市场、大社会特征相结合,既是强政府主导,又是大市场奠基。逐步把以政府操作为主的行政管理职能转换到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上来,同时扩大市场的资源调节作用,走“强政府,大市场”之路。2、学习广东发展模式,借助“三来一补”的外源经济,实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跨越式发展在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极大的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使广东从一个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还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的省份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后连续至今的全国排头兵。广东的成功经验表明,苏南目前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外来资本的引进有一个梯度传递变化规律,这个变化规律同经济结构、产业层次的梯度传递变化相一致,即从加工型(粗放)——技术性(精细)——研发型(高段)的递进演变。产品附加值也随之由低增高。当前苏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应向高档次发展。3、参考广东一体化发展举措,加快苏南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新苏南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形成今后新苏南模式要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必须紧扣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相一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性质融入到自身的内在特质中去,在一体化进程中求得飞跃。4、吸取广东过分依赖外资的教训,走外源经济与内源经济相结合之道外源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国际化水平很高;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依赖外源型经济也给广东带来了若干隐患。在发展外源经济上,苏南经济要注意吸取珠三角的某些经验教训,避免走单打一的外源经济发展道路。在引进、巩固、持续发展外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苏南地区内源经济发达的优势,强调外源经济要同内源经济相结合。5、广东“民工荒”问题对苏南发展道路的警示从2003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珠三角对民工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从目前广东和苏南的发展状况看,“民工荒”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领域问题,它带来的将会是连锁的社会反应。因此苏南应借鉴广东“民工荒”问题的教训与启示,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第一,大力培养“技术型”工人。第二,加快“三来一补”企业结构转型。第三,重点引进优质外资。第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壮大民工就业的大舞台。三、无锡应成为发展新苏南模式的主导区无锡是原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当年的“苏南模式”对于苏南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对于无锡今天走上了在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苏南模式正在逐步过渡到新苏南模式。这种过渡正在通过无锡的新兴工业化进程,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兴起,高档次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的崛起,“江阴现象”的形成,无锡新区的“第二次创业”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等体现出来。1、上海;2、北京3、广州;4、深圳;5、苏州;6、天津;7、重庆;8、杭州;9、无锡;10、青岛;11、佛山;12、宁波;13、武汉;14、成都;15、大连;16、沈阳;17、南京;18、东莞;19、唐山;20、烟台。无锡GDP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2008年)无锡城市总的定位: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中的副位中心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定位: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国内设计创意中心;著
本文标题:苏南发展研究__新苏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