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组复习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要求读写的生字词(尤其是出现在“词语盘点”中的生字词,并背诵规定的课文段落。2.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掌握抓重点词句品读的方法,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4.通过回读课文和品读课外材料,进一步走进西部,体验西部。复习重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掌握抓重点词句品读的方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出身在东南沿海城市的我们有机会跟随着作者们走进了西部(板书),对这一片充满希望的、广袤的土地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在这一次难忘的西部之旅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四篇课文的课题)二、复习字词自由复习“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对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难写、难记的词语再写一遍。1.根据老师的要求默写词语。第一组:渲染勾勒低吟礼貌(重点提醒“勾”“吟”“染”的字形不要多一笔或少一笔)第二组:写出老师所说词语的反义词。模糊——清晰大方——羞涩拘束——洒脱第三组:请你试着写出“词语盘点”中描写绿色的四字词语两个: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你还能说出课外积累的其它的描写绿色的四字词语吗?(苍翠欲滴、绿草如茵、绿叶成阴、青山绿水、青枝绿叶、苍松翠柏……)2.校对并订正。三、复习课文1.回顾单元导读,明确复习重点。你们还记得单元导读对本组课文在学法上提出了什么要求吗?(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复习精读课文《草原》、《白杨》(1)出示填空并交流:《草原》这篇课文描述的是老舍访问()的景象。作者把()和()结合起来,写得自然真切。《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的火车上,()和()望着车窗外的()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表面上是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在赞美那些()的人。(2)你发现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写景、借物喻人)(3)请大家画出《草原》中写得非常优美的句子。重点交流课后第2题中的两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比喻)运用比喻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背一背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接背)说到草原风光,我们会不由想到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敕勒歌》(课件出示),齐读(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你认为《白杨》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哪几句?(重点交流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两个句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借物喻人)3.复习略读课文《丝绸之路》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两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5.小结。这组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优美的语言,我们要熟读成诵,而且去感受它们的魅力。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要抓关键词语,练习上下文来体会,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四、练习巩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州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请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2.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3.用简短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你从中体会到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五、总结。第二组复习复习目标: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古诗词及名言警句。2.借助课内外资料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3.运用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童年感受。复习重点:借助课内外资料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难点:通过文本,感受不同时代的作者所抒写的不一样的童年乐趣。复习流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悠远深长的歌,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并珍藏的场景。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第二组课文,去回忆不同时代的人对童年不一样的感受。二、复习《古诗词三首》,感受古人童年的乐趣1.师生配对背诵,走进古人的童年(课件逐句出示)师:草铺横野六七里——(生接)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生接)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生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生接)不是遮头是使风大儿锄豆溪东——(生接)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生接)溪头卧剥莲蓬2.读了这些诗句,你说说诗中孩子们童年分别在干什么?(吹笛、赏月、坐船、舞伞、种豆、编织鸡笼、剥莲蓬等)3.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古人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丰富多彩、乐趣无穷……)4.你还能背诵其它的描写无忧无虑、情趣无限的童年的古诗?(《村居》、《池上》、《小儿垂钓》、《所见》、《宿新市徐公店》等)三、复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感受近代人童年的情趣接下去让我们走进林海音、萧红这两位近代女作家,看看她们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又是如何度过她们的童年的。1.复习《冬阳•童年•骆驼队》(1)让我们回忆一下,《冬阳•童年•骆驼队》通过哪些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情趣。(出示)《冬阳•童年•骆驼队》围绕骆驼队写了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几件事。这些看似小小的事,让人感受到童年的生活是那样美好。(2)在这几个场景中,你对哪个画面感受最深?为什么?(3)重点回味“看骆驼咀嚼”这一场景。赛读,教师适时进行指导。(4)从这一句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天真、可爱、憨态可掬……)2.复习《祖父的园子》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又让我们感受到童年怎样的情趣?(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充满梦幻色彩……)四、复习《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通过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单纯,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五、复习《儿童诗两首》,感受现代人童年的渴望同学们,与古代、近代人相比,我们的童年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想不想像以前的孩子那样,走出教室,拥抱自然,拥抱万物?请大家用你手中的笔,仿照诗人高洪波的《我想》,书写你童年的愿望吧!六、复习“日积月累”同学们,到底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生活才能让今后的人生有意义,古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我们很有警示作用。齐背“日积月累”。补充其它的名言警句。(出示)1.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聪明的孩子今天做明天的事,愚蠢的孩子明天做今天的事。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有何收获?七、总结全课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童年,令人无限向往的美好的童年。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些重点词句表达的情感,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童年生活的多彩。我们要给自己留下一份怎样的童年记忆,主动权可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聪明的孩子一定会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亮丽的色彩!八、完成练习荷叶青青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展现浮现)在我的眼前。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爱好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xiángjiàng)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拼音或字词,打上“√”。2.写出第四自然段的段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第三组复习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19个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词语。2、通过读书感受精妙的语言魅力,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3、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4、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巩固字词。同学们,第三组以语言艺术为专题的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还记得我们学了那几篇课文吗?每篇课文都给了我们不同的收获,希望同学们能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得到更多的收获。本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并不多,同学们先自己复习一遍,老师一会儿挑几个最难写的给大家默写。(生准备)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1、听写:侮辱柑橘盗贼规矩2、请写出“惊慌失措”、“流离失所”的反义词囫囵吞枣惊慌失措——面不改色流离失所——安居乐业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上,自主检查,字形重点:柑橘的“橘”、“盗贼”的“贼”。校对,全对的做一个胜利的动作,有个别错误的立即改正,再做一个胜利的手势。二、复习基本知识及常识。1.顺利地过了字词一关,接下来我们要来复习课文了。本组一共是四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2.虽然它们都同属于语言艺术的专题,但这四篇课文的体裁则是各不相同的。谁来区分一下?(《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半截蜡烛》——剧本,《打电话》——相声)3.(1)《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选自哪本书?(《世说新语》)是呀,《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仅在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词义是有些差异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大家自己先父慈一下,等会儿老师给大家进行一次抢答。(2)词义抢答:诣——(拜见)甚——(很,非常)乃——(于是,就)设——(摆放)示——(给……看)家禽——(家里的鸟)(3)这里“家禽”的意思与我们现在“家禽”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家禽”现在指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本文中指家里的鸟。“家”和“禽”各自表达独立的意思。)4、《晏子使楚》是根据哪本书改写的?(晏子春秋)。这是一部根据晏子的言行编成的书。5、《半截蜡烛》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剧本。剧本跟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通过人物的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三、复习课文重点句子。1、本单元几篇课文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分别是杨氏之子、晏子和《半截蜡烛》中的
本文标题: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3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