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与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与教育活动单元四一、社会行为概述•社会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行为在交往中发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2007年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公众在与陌生人交往方面表现出交往意愿较强、交往能力较低、交往机会较少的特点。•首先,中国居民与陌生人的交往意愿较高:73.4%的人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其中61.1%的人表示比较希望,12.3%的人表示非常希望。•其次,中国居民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较低。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主动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并且结识吗?对于类似问题,只有四成的人表示“很会和陌生人打交道”,有较强的陌生人交往能力;相反,更多的居民则更擅长和熟人交往。社会性行为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成人儿童父母、老师同龄伙伴观看《幼儿园》第41分钟处,回答:•在5分钟的片子里你注意到了哪些人?•为什么?•你对这些人的行为有什么评价?•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避免形成消极的的反社会行为。•目标1喜欢交往•3~4岁4~5岁5~6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5~6岁3~4岁4~5岁•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助人、安慰、援助、捐献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合作•与其他人玩时能否采纳别人的好建议•玩角色游戏时能与小朋友协商分配好角色•是否能按大家规定好的任务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是否喜欢与小朋友合作完成•与小朋友一起做事因别人的原因不成功时,能否不埋怨•遵守规则•自己能够遵守规则•是否能提醒和批评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玩输赢游戏时,自己输了是否不耍赖轮流和等待玩玩具、进入活动区,能否等待洗手、喝水排队,不抢先,不挤别人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是否不独占,玩一会儿给别人•解决冲突•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一致时能否协商•自己的意见受到大家的反对时能够让步•游戏中发生矛盾能够协商•看到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否劝解•小朋友无意中影响自己时是否不计较•交往策略•当幼儿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是否能采取恰当的方法得到回应•想玩别人的玩具,是否与其协商•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景采取适当的方法并能得到同伴的接纳(谈互换条件)(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1)社会认知能力:观点采择、移情能力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自我概念(2)自控能力(3)气质、个性、自信等2.外部因素(1)成人:自身言行对儿童行为的态度、要求与行为创设提供的条件与机会指导、评价和强化(2)同伴: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榜样行为实践机会强化3.文化媒体4.即时情境(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3)当时的情境(三)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在自然情景中,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大多是成人诱导和指示下产生的,自发的亲社会行为较少2.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大多数是指向同伴的,指向教师和无明确的指向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较少3.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最少4.亲社会行为观念和行为一致性不高(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建立亲社会的自我概念3.帮助幼儿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4.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成人、同伴、媒体5.具体方法:移情训练法——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6.表扬和奖励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干预(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反社会行为最具代表性、在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极端后果是伤亡、犯罪,甚至战争,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泄式攻击(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激素,基因,气质,体质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模式3.社会认知因素:攻击性儿童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故意性归因儿童对攻击性行为后果有错误的认知自尊心过强,自我高度膨胀,但很脆弱缺乏社会问题的解决方略4.社会传媒5.其他因素:活动范围的密度与玩具的数量糖类食物铅中毒身体状况(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1.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无效做法宣泄体罚不理睬不处理转移要求不一致(1)正确认识、评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2)正面教导:提高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帮助掌握有效的社会技能(3)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强化(4)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5)树立正确的榜样(6)创设非攻击性的环境2.有效控制、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四、学前儿童其他社会性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涵义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含义问题行为也称行为异常,是指由于情绪障碍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甚至人格偏畸,致使儿童社会适应发生困难,不能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特征第一,社会适应有持久性的困难第二,儿童的问题行为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第三,问题行为儿童一般同时有情绪障碍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1)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和心理发育障碍性的问题行为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指在幼儿期某一阶段发生,在适当的教育训练下可缓解或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好转,即这类问题行为是暂时性的,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依赖性、退缩行为、发脾气等。心理发育障碍性的问题行为指由于幼儿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行为问题,如多动症、语言障碍、进食障碍、学习困难等。这一类问题一般需要特殊的教育训练才能克服。(2)心理性问题和品德性问题心理性问题即由于心理原因而造成的行为问题。如强迫性行为、神经性厌食、过分依赖、敌对、退缩、拒绝去幼儿园等。品德性问题即由于接受教育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问题行为。如说谎、讲脏话、偷窃等行为。(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1.生物因素遗传、围产期损害、疾病感染、身体状况2.环境教育因素幼儿园、媒体、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家庭因素家长的期望、父母关系、教养态度、家庭气氛(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治1.行为治疗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模仿疗法、渐隐法、代币制、2.游戏治疗3.家庭治疗4.认知治疗五、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改善同伴关系针对同伴关系中处于被忽视和被拒绝地位的幼儿,教师要掌握适当的指导方法,改善其同伴关系。大多数教师只关注“优秀”幼儿,而往往忽视了发展较慢的幼儿。被忽视的幼儿被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是自信心低,常因害怕挫折或被同伴取笑而不敢有所表现;多为较安静、内向、守规矩者。对这些幼儿,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他们。•鼓励其勇敢地表达意见或参与同伴的讨论和游戏;•给其表现的机会;•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领他一起活动;•主动关心或给予特别的注意,发掘其才能,让其展现或耐心等待其表现的意愿,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游戏方式鼓励其参与活动;•与家长联系以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与其在家的表现被拒绝幼儿和被忽视幼儿的特质相比,被排斥或被拒绝者的特质就较多样化,教师辅导的方式也因幼儿的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建议幼儿保持整洁的外表;•个别谈话,使其明了受排斥的原因,提醒自我约束,并指导与人相处的技巧;•赞美其优点,加强其自信心;•安排被拒绝者与受欢迎者一起游戏活动,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给予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并当众夸赞其良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认同与接纳;•与班上幼儿讨论改变被拒绝者言行的方法;•以角色扮演、小团体活动方式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及倾听他人不同的想法或感受,进而学习同理心及角色取代的概念;•请家长配合。六、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类型1.行为意愿2.行为规则3.行为策略课堂练习:•教育意图: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有了更多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和需要;但是有些幼儿不能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究其原因,幼儿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合作交往。•活动名称:我想和你一起玩中班•任务:设计教育活动案例•活动目标:1.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2.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用适当的方式说服别人。3.在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接纳的感受,以积极的态度、友好的方式与人合作•活动准备:1.每位幼儿半个红心小卡片;纸制立体交通工具:汽车4辆、轮船4艘、三轮车2辆以及图片各2份。2.录像片段(1)在拼红心游戏叶,一幼儿站在旁边不敢和问伴交往,没有找到朋友。(2)—幼儿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占和别人拼人红心做朋友,没有成功3.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些有关幼儿商量、协作方面的游戏活动。•活动过程:一、游戏“拼红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兴趣。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今天我们要去公园,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手拉手。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名幼儿手拿半个红心去和别人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红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提示:你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人家愿意和你拼红心?3.幼儿合作操作,找朋友。4.游戏小结(1)提问:小朋友都找到好朋友了吗y你怎么找到的?你怎么说的?(2)小结:跟人家——起做事时态度要友好,要有礼貌,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客气,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做事。二、观看录像片段,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习协商性语言1.幼儿观看录像片段1,观看后提问:(1)他们为什么没和他一起玩?(他胆子太小了,不敢和大家讲话……)(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勇敢地说:我们可以一起玩吗;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好吗;我主动和他们打招呼…)2.观看录像片段2,观看后提问:(1)他们为什么也没和他一起玩?(他很凶,他没有礼貌;他态度不好…)(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说话时态度要友好,有礼貌;我轻轻地对他们说;笑嘻嘻地说……)3.小结:当我们和大家一起玩时,要态度友好,有礼貌;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和人家商量一下,说一些“行吗”、“好吗”、“行不行”这样好听的话,取得人家的同意,这样你才会玩得开心。三、找朋友去公园。1.出示三种交通工具,提问:请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乘什么去公园?你们是怎么商量的?2.出示相应的数字,提出要求:三轮车满4人能走,汽车满6人能开,轮船满8人能开。问:一对好朋友只有两个人,不满人数怎么办?(再去找朋友和我们一起乘……)3.提出活动要求:在要求别人时,你应该怎么说,才会让更多的朋友和你一起玩?4.幼儿根据游戏规则找朋友,听音乐开汽车、轮船、三轮车去公园。5.提问:你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说了什么话,你是怎么找朋友的?(我们乘的是汽车,我们在找朋友时,先问他们:你们想乘什么?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乘汽车吗?然后他们就同意了……)6.小结:和别人一起做事时,不仅要态度友好、有礼貌,而且和别人商量时,应该先了解别人的想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与教育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5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