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
第一章绪论1道路基本组成:道路线形,结构组成(路基(横断面有: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路面,桥梁,隧道,交叉工程,排水系统,防护工程),沿线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服务)。道路按用途分类:公路,2道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使用特点:公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分级依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乡村道路。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4.公路技术标准: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5道路建设项目三个程序:准备、实施、总结。具体分为:项目建议书(立项)、可行性研究(.公路可行性研究包括内容:总论,现有公路技术评价,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建设规模与标准,建设条件和方案必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实施规划,经济评价、)勘测设计、开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通车运行、后评价。6建设全过程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勘测设计,公路施工及养护。7.道路勘测设计阶段(1)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地小型建设项目。(2)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3)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或隧道等。8.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8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1、设计车辆;2、设计车速;3、交通量;4、通行能力、设计车辆;、设计车速;、交通量;、9.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10设计车辆: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10.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11.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2.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某一条车道或某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量。2.可能通行能力:在实际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13服务水平: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14服务交通量:在普通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能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5公路网(基本要求:四通八达,干支结合,布局合理,效益最佳):在全国或一个区域内,有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16公路网系统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17.合理的公路网一般应具备的条件:具有必要的通达深度和公路里程长度,具有与交通量相适应的公路技术标准和使用质量,具有经济合理的平面网络。18.典型公路网结构形式:三角形,棋网形,并类形,放射形,扇形,树杈形,条形。我国采用:放射形,棋网形。19公路网规划根本目的:从总体优化角度,对区域公路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宏观控制。20.城市道路网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反射式,自由式,混合式。21.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22.道路红线规划内容:确定道路红线宽度,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确定交叉口形式,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23道路的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交通服务的特性,它包括通过功能和通达功能。通过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安全,快捷,大量交通的特性。通达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与出行端点连接的特性。24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及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1汽车行驶的保证:1保证汽车在路上行驶稳定,2尽可能提高车速。3行车通畅。4行车舒适。2汽车行驶性能(动力性能和运动性能能):动力性能,通过性,制动性,行驶稳定性,行驶平顺性。3汽车行驶条件:1牵引力大于行驶阻力。2牵引力必须小于等于轮胎与路面间的最大摩擦力。4汽车动力性能:具有加速度,上坡,最大速度等性能。5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6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汽车本身的结构参数、驾驶员的操作技术以及道路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7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1、纵向倾覆;2、纵向倒溜;3、纵向稳定性的保证(纵向倾覆;在坡道上行驶时,在发生纵向倾覆之前,首先发生纵向滑移现象。为保证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道路设计应满足不产生纵向滑移为条件。)8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汽车在曲线行驶所产生的横向力(u横向力系数,ih横向系数,1汽车在曲线行驶所产生的横向力(横向力系数超高坡度)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汽车在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行驶时,超高坡度)2、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汽车在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横向力的作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用,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必须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3、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因横)向力的存在,可能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为使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向力的存在,可能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为使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必须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横向稳定性的保证(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4、横向稳定性的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现象。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4、汽车行驶的纵横组合向稳定性: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较直线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上增加了一项弯道阻力。对上坡的汽车耗费的功率增加,使行车速度降低。上增加了一项弯道阻力。对上坡的汽车耗费的功率增加,使行车速度降低。对下坡的汽车有沿纵横组合的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和装载偏重的可能。有沿纵横组合的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和装载偏重的可能。5、表征汽车发动机特性基本指标:有效功率,转速,扭矩,转动角速度。第三章平面设计1.平面线性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2.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路线的平面、纵断面和各个横断面是道路的几何组成。3直线的特点:优点:路线短捷、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线形简单,容易测设。缺点:1直线线形多难与地形相协调,长度不当,破坏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与线形设计自身协调。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3难以目测车间距离。4宜采用直线线形的路段:(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3)长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5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更易导致高速。(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等安全措施。6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最大长度?(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7同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中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最小长度:=6V,6V不够长,调整单曲线或复合曲线)。反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之间以直线或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面线形(最小长度:=2V)8圆曲线特征:具有与地形相适应,可循环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1、任一点的曲率半径常数,曲率常数。2、任一点都不断改变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往往比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4、汽车在小半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觉条件差。视线受到路堑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较大。5、可循性好、线形美观9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应注意:(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2)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3)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最小值”。(4)应同前后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5)应同纵面线形相配合,必须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10限制最小曲线长的控制理由1、操纵安全,汽车在曲线上行驶,若曲线短,则驾驶员操作方向盘频繁而紧张,高速行驶下是危险的。2、减小离心力的变化率3、当偏角很小时,产生错觉101)圆曲线的几何要素为:切线长:T=R•tana/2曲线长:L=0.01745aR外距:E=R(seca/2-1)切曲差:J=2T-LT—切线长,m;L—曲线长,m;E—外距,m;J—切曲差(或校正值),m;R—圆曲线半径,m;2)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与影响因素离心力的大小又与圆曲线半径密切相关,半径愈小愈不利,所以在选择平曲线半径时应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值,只有在地形或其他条件受到限制时才可使用较小的曲线半径。R=V2/127(u+i)式中R—圆曲线半径,m;V—行车速度,km/h;u—横向力系数;i—超高横坡度,%。在指定车速V下,最小决定于容许的最大横向力系数和该曲线的最大超高。对这些因素讨论如下:1.关于横向力系数u(单位车重所受到的横向力)2、横向力的存在对行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越大越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考虑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包括横向倾覆稳定性和横向滑移稳定性。2、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时,已充分考虑横向倾覆稳定性,在正常装载和行驶情况下,不会在横向上产生倾覆。3、在平曲线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横向滑移稳定性,即保证轮胎不在路面上产生滑移:(2)考虑驾驶员操作弯道上行驶的汽车,在横向力作用下,轮胎会产生横向变形,使轮胎的中间平面与轮迹前进方向形成一个横向偏移角,致使增加了汽车在方向操纵上的困难,尤其是车速较高时,就更不容易保持驾驶方向上的稳定。(3)考虑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由于横向力的影响,行驶在曲线上的汽车比在直线上的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都要大。(4)考虑乘车的舒适性汽车行驶在弯道上,随横向力系数值的大小不同,乘客将有不同的感受。研究表明:的舒适界限,由0.10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11极限最小半径: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12一般最小半径:各种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1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14缓和曲线作用1)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及加宽过渡3)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15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去顶其长度要考虑哪些因素(1)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
本文标题: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5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