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3比较识记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自主复习目标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41掌握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感悟对于当代的作用.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训练展示自主复习成果巩固互查: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2.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3.墨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4.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感悟对于当代的作用.•知识体系构建:•儒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创立:形成影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孔子的思想:仁和礼孟子的思想:仁政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疑难突破•1.[单选]“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高中2013级八班】A:2次3、[单选]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高中2013级八班】A:1次B:2次C:26次D:5次B:1次C:25次D:6次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鲐[tái](读音同“台”)背之年,耄耋(màodié)之年。100岁乐期颐。•4、[单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高中2013级八班】A:9次B:4次C:16次D:5次6、[单选]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高中2013级八班】A:0次B:6次C:27次D:0次•8、[单选]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高中2013级八班A:17次B:1次C:12次D:2次•9、[单选]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高中2013级八班】A:25次B:4次C:0次D:5次•10、[单选]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高中2013级八班】A:23次B:1次C:8次D:2次②社会大变革(奴→封)具体原因:“诸子百家”局面的出现背景:①战乱士人地位提高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分封制瓦解;各国改革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思想核心:仁协调人际关系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根本目的:礼代表奴隶主利益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①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战国儒学的发展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性本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影响:继承和发展------正宗.亚圣对传统文化影响重大认为人性本恶荀子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主张礼法并用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先秦儒家思想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训练提升展示点评内容展示点评选择题非选择题(1)(2)(3)(4)赵竹青刘俊华石慧敏马荣城李婧闻唐田丽胡文英全亚宁刘祥玺张恩洁展示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6分)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6分)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6分)•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6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6分)(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6分)(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6分)(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6分)(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6分)
本文标题: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6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