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樊胜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1西北绿洲农业在西北和全国的地位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就农业分布看,主要在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以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km2,总人口2193.51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82%和1.76%,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272.46亿元,占全国的1.70%,人均GDP5386.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6048.24元水平。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看,农业生产在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4.13%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4.63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1.63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2.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81.3元/人)也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090元/人);农业结构层次也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东部的山东和中原的河南等省,具体表现在种植业比重过高,林牧业比重偏低。这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绿洲农业综合发展极为不利。尽管如此,西北干旱区农业经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显化,粮、棉、油、糖、畜已成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西北干旱区农产品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部分产品在全国已占有绝对优势。如皮棉产量已占全国的25.65%,糖用甜菜占34.09%,畜毛产量占20.8%,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葡萄已占全国的24.51%。因此,强化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必将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农业发展战略与重点绿洲农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立足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加快由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工业经济的进程,走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的农业工业化道路。其主要内容包括:(l)大力进行农业开发,用现代技术武装农业,建立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要,促使农业与工业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个由“农业前部门—农业部门—农业后部门”紧密相联的庞大的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动广大农户的专门化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品中除少数鲜活产品直接进入社会消费外,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进入工业生产过程,经过多次加工增值以后,才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克服西北干旱区远离消费市场的问题。(2)以干旱区独特的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要注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能在激烈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名牌产品。(3)以节水及其管理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西北干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市场定位和发展重点:西北干旱区区内有效需求量有限,与西北干旱区接壤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吐库曼斯坦、吉尔基斯、乌孜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与西北干旱区的农业结构相似,因此西北干旱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定位在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西北干旱区远离市场,其最大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到达我国沿海地区的距离在3000km以上,因此运输成本的问题,成为限定农产品的有效销售半径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和效益门槛的重要因素。可见,西北干旱区的农业,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区位的条件下,确立其发展方向、程度和规模。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把粮食、棉花及其加工、畜牧业及其加工、特色农业等,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2.1粮食——在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内平衡西北干旱区的粮食是一个优势,这里独特的干旱气候,赋予了干旱区粮食高产稳产的特性。本区内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小麦最高单产诞生的地方,曾创春小麦亩产1007kg的记录。甘肃河西走廊也是高产稳产粮田的集中分布地区,以张掖、临泽、高台为中心的高产地区,吨粮田(亩产1000kg)的达几百万亩。现在西北干旱区人均粮食502kg,其中新疆人均粮食480kg,河西地区592kg,柴达木地区380kg,是一个粮食自给有余的地区。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方面需要开放小麦和柑桔市场。由于美国、加拿大的小麦比中国的小麦成本低1倍左右,可以估计,我国东南沿海缺粮地区将会进口粮食来填补粮食缺口。陇海铁路中、东段的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人均粮食分别为421kg、438kg、499kg,粮食自给平衡外还可以外调。临近西北干旱区的甘肃、青海人均粮食分别为307kg和257kg,为缺粮地区。自8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就承担了甘肃省70%以上的商品粮供应任务,另外有部分粮食供应青海部分地区。由于粮食运输成本的限制,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应主要用来满足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粮食需求,达到粮食平衡。粮食要“以需定产”,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加饲料粮的比重,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的增值。2.2棉花——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大力发展下游加工工业2.2.1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的现状棉花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两地,产量123.48万t,是西北干旱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疆86个县(市)中有64个县(市)植棉,新疆1997年棉花面积1325万亩,产量115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4。棉花产值1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9%和42.3%。棉花加工及棉纺业是新疆的第二支柱工业,1997年棉纺织业产值52亿元,占纺织业总产值的63.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棉纺锭203万锭,棉纱产量位列全国第9位。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税收是新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棉花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税收约为15亿元左右,占新疆全部财政收入的15%(全口径),主要包括:棉花生产的农业税约2亿元,占农业税收的40%;棉花调销环节税约7~8亿元;轧花及棉纺业税收约2~3亿元;与棉花有关的化肥、农用薄膜、农药、柴油等生产环节的税收约0.6亿元,其中农用化肥带来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约0.2亿元;棉花专项贷款利息所缴纳的营业税约为0.4亿元;与棉花有关的农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运输等部门各项税收合计1亿元左右。可见,棉花税收与其相关产业税收比为1:6.5,棉花对其下游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但棉花初加工半成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单一,花色少。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与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在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棉纱可纺支数6~150英支,高档精梳纱约占10%,粗号纱约占12%,大多为中细支普梳纱。大多数企业的棉纱质量为国际乌斯特公报的25%~75%水平。另外,因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量少,适应不了国际市场对无结头纱、无梭织布的需要。2.2.2棉花及其纺织业发展思路棉纺工业发展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技术进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提高现有棉纺织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适度发展,重点以调整、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为发展方向,发展与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棉纺工业。(1)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与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在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因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大纺织和印染的生产能力,使纺、织、染配套协调;要以提高现有产品纯棉纱、棉坯布质量档次为主,适当增加化纤混纺、纯纺及麻混纺产品。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使纯棉品种向高支细薄、低支粗厚两端发展,使细支纱所占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与区内一、二级棉花占90%的比例相适应。精梳纱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无结头纱比例提高到30%,并适当增加气流纺纱的比例。特别要重视新疆特有的长绒棉高档棉纺织品的开发生产。适当增加阔幅棉布生产能力,与印染工序配套改造,以满足市场对宽幅装饰用布的需求,增加无梭织布的产量,使坯布用纱量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印染工序要增加化纤染整、功能性整理设施,使其加工能力由目前占坯布产量的40%提高到60%。(2)积极推行贸工农一体化,降低棉纺企业成本。贸工农一体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以优质棉田和棉花生产为基础,以大中型纺织企业为龙头,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组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对降低棉纺织企业成本有显著效果。新疆尉犁棉麻纺织厂率先大胆运作起来,通过建立自己的棉花生产基地,就近加工成皮棉,直接供应棉纺厂,使每吨棉纱原料成本比一般的棉纺企业降低2000~3000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棉纺织企业可以积极探索推行这一方式,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进沿海中心城市的管理、技术,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和发展竞争能力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纺织企业集团,引导他们拓展新领域、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从以数量发展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2.3特色农业——深加工,多样化,规模经营西北绿洲盛产的红花、蕃茄、枸杞、红辣椒、大栆、石榴、草莓、樱桃、玫瑰、哈密瓜等,都可归属于特色农业的范畴。在这其中,红花、蕃茄、枸杞,无论其产量还是质量,以及正在开发的相关产业,在全国都有绝对优势,因此被称为特色农业的三大支柱。(1)红花产业发展。新疆是红花的最大产区,红花种植面积为25~40万亩,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产量为全国的80%左右,花绒产量为800~1000t,红花籽产量约为3万t左右。新疆28个县均具备红花的生产条件。一旦市场需要,种植面积可从目前的25~40万亩,迅速扩大到250万亩。90年代,新疆根据土壤、气候、水质等种植条件,对引进美国的抗病、高含油率红花品种进行杂交栽培试验,成功地培育出“吉红1号”和“新红2号”等优良品种,其干花产量和含油率均高于国内和美国品种,尤其以亚油酸含量为全国首位,现已在塔城、吉木萨尔推广。由于红花生产对水土要求条件不高,生产投入均比其它经济作物低,农民种植红花取得了良好效益。各地政府将红花列入重点发展规划之中,以充分开发当地盐碱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振兴当地经济。在红花深加工和产品开发上,新疆绿洲红花公司和生命红红花公司以其规模和产品的档次质量成为本区红花产业的龙头。绿洲红花公司生产的岩雷鸟红花油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荣誉,畅销国内大城市,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300余家。该公司目前正在进行配套技术改造,总投资4479万元。技改完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15亿元,利润1225万元。新疆生命红红花公司首先在全国推出了红花乳
本文标题: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