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配3--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
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架空配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架空配电线路(以下简称配电线路)的设计必须全面地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并积极慎重地采用新设备、新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城镇10kV及以下新建配电线路;原有配电线路的大修和改造;与城镇配电线路相连接的农用配电线路;临时配电线路的设计。第1.0.3条配电线路不应采用两线一地制配线方式。第1.0.4条配电线路分为高压(1kV至10kV)配电线路和低压(1kV以下)配电线路。第1.0.5条配电线路的设计应符合城镇的总体规划,确定导线截面应与配电网络发展规划相协调。如无配电网络规划的地区,导线截面宜按十年和电负荷发展规划确定。第1.0.6条配电线路的路径和杆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与配电网络改造相结合;二、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三、不占或少占农田;四、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以及易被车辆碰撞等地段;五、避开有爆炸物、易燃物和可燃液(气)体的生产厂房、仓库、贮罐等;六、避免引起交通和机耕的困难。第1.0.7条主杆配电线路的导线布置和杆塔结构等,应考虑便于带电作业。第1.0.8条配电线路大档距的设计,应符合《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9的规定。第二章气象条件第2.0.1条配电线路设计所采用的计算气象条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采用10年一遇的数值)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如当地的气象资料与附录一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第2.0.2条配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值,应采用离地面10m高处、1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值。如无可靠资料,在空旷平坦地区不应小于25m/S,在山区宜采用附近平坦地区风速的1.1倍,且不应小于25m/S。第2.0.3条电杆、导线的风荷载,应按下式计算:16807.92CFW(1)式中W——电杆或导线的风荷载(N);C——风载体型系数,采用下列数值:环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杆0.6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杆1.4导线直径<17mm1.2导线直径≥17mm1.1导线覆冰(不论直径大小)1.2F——电杆杆身侧面的投影面积或导线直径与水平档距的乘积(m2);υ——设计风速(m/S)。各种电杆,均应按风向与线路方向相垂直的情况计算(转角杆按转角等分线方向)第2.0.4条配电线路设计冰厚,应根据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如无资料,除第I气象区外,宜采用附录一所列列数值。第三章导线第3.0.1条配电线路所采用的导线,应符合国家电线产品技术标准。供电计算用的导线性能参数宜采用附录二所列数值。第3.0.2条钢芯铝绞线及其它复合导线,应按综合计算拉断力进行计算。第3.0.3条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3.0.3所列数值。表3.0.3导线设计的最小安全系数导线种类单股多股一般地区重要地区铝绞线、钢芯铝绞线及铝合金线铜绞线—2.52.52.03.02.5第3.0.4条导线截面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结合地区配电网发展规划,无配电网规划地区不宜小于表3.0.4所列数值。二、采用允许电压降校核时:1.高压配电线路,自供电的变电所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变压器或末端受电变电所一次侧入口的允许电压降为供电变电所二次侧额定电压(6kV、10kV)的5%。2.低压配电线路,自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不包括接户线)的允许电压降为额定低压配电电压(220V、380V)的4%。表3.0.4导线截面(mm2)导线种类高压配电线路低压配电线路主干线分干线分支线主干线分干线分支线铝绞线及铝合金线钢芯铝绞线铜绞线120120—7070—353516707050505035353516第3.0.5条校验导线的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宜采用+70℃。第3.0.6条三相四线制的零线截面,不宜小于表3.0.6所列数值。单相制的零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表3.0.6零线截面(mm2)导线种类相线截面零线截面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LJLGJ—70以下与相线截面同LJLGJ—70以上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铜绞线TJ—35及以下与相线截面同TJ—35以上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第3.0.7条配电线路不应采用单股的铝线或铝合金线。高压配电线路不应采用单股铜线。第3.0.8条在对导线有腐蚀作用的地段,宜采用防腐型导线或采取其它措施。第3.0.9条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二、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不应超过一个接头;三、接头距导线的固定点,不应小于0.5m。第3.0.10条导线的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钢芯铝绞线,铝绞线在档距内的接头,宜采用钳压或爆压;二、铜绞线在档距内的接头,宜采用绕接或钳压;三、铜绞线与铝绞线的接头,宜采用铜铅地渡线夹、铜铝过渡线,或采用铜线搪锡插接;四、铝绞线、铜绞线的跳线连接,宜采用钳压、线夹连接或搭接。导线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档距内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90%。第3.0.11条导线的弧垂应根据计算确定。导线架设后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减小弧垂法补偿,弧垂减小的百分数为:铝绞线12%钢芯铝绞线12%铜绞线7~8%第3.0.12条配电线路的铝绞线、钢芯铝绞线或铝合金线,在与绝缘子或金具接触处,应缠绕铝包带。第四章绝缘子、金具第4.0.1条配电线路绝缘子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各类杆型所采用的绝缘子,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高压配电线路1、直线杆采用针式绝缘子或瓷横担。2、耐张杆且采用一个悬式绝缘子和一个E—10(6)型蝴蝶式绝缘子或二个绝缘组成的绝缘子串。二、低压配电线路1、直线杆宜采用低压针式绝缘子或低压瓷横担。2、耐张杆应采用低压蝴蝶式绝缘子或一个悬式绝缘子。三、绝缘的组装方式应防止瓷裙积水。第4.0.2条在空气污秽地区,配电线路的电瓷外绝缘应根据运行经验和所处地段外绝缘污秽等级,增加绝缘的泄漏距离或采取其他防污措施。如无运行经验,应符合附录三所规定的数值进行设计。第4.0.3条绝缘子机械强度的使用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瓷横担3.0针式绝缘子2.5悬式绝缘子2.0蝴蝶式绝缘子2.5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应按下式计算:maxTTK(2)式中T——瓷横担的受弯破坏荷载(N);针式绝缘子的受弯破坏荷载(N);悬式绝缘子的一小时机电试验的试验荷载(N);蝴蝶式绝缘子的破坏荷载(N);Tmax——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N)第4.0.4条配电线路采用的金具,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第4.0.5条鑫具的使用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第五章导线排列第5.0.1条高压配电的导线应采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双回路线路同杆架设时,宜采用三角排列,或采用垂直三角排列。低压配电线路的导线宜采用水平排列。城镇的高压配电线路和低压配电线路宜同杆架设,且应是同一回电源。第5.0.2条同一地区低压配电线路的导线在电杆上的排列应统一。零线应靠电杆或靠建设物。同一回路的零线,不应高于相线。第5.0.3条低压路灯线在电杆上的位置,不应高于其他相线和零线。第5.0.4条沿建(构)筑物架设的低压配电线路应采用绝缘线,导线支持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m。第5.0.5条配电线路的档距,宜采用表5.0.5所列数值。耐张段的长度不宜大于1km。表5.0.5配电线路的档距(m)电压地区高压低压城镇郊区40~5060~10040~5040~60第5.0.6条配电线路导线的线间距离,应结合运行经验确定。如无可靠资料,导线的线间距离不宜小于表5.0.6所列数值。由变电站(所)引出长度在1km的高压配电线路主干线,导线在杆塔上的布置,宜采用三角形排列,或适当增大线间距离。表5.0.6配电线路导线最小线间距离(m)档距(m)线路电压40及以下5060708090100高压低压0.60.30.650.40.70.450.75—0.85—0.9—1.0—注:1、表中所列数值适用于导线的各种排列方式。2、靠近电杆低压的两导线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第5.0.7条同杆架设的双回线路或高、低压同杆架设的线路、横担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5.0.7条所列数值。表5.0.7同杆架设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注:转角或分支线如为单回线,则分支线横提距主干线横担为0.6m;如为双回线,则分支线横担距上排主干线横担为0.45m,距下排主干线横担为0.6m。第5.0.8条高压配电线路与35kV线路同杆架设时,两线路导线间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2.0m。第5.0.9条高压配电线路架设在同一横担上的导线,其截面差不宜大于三级。第5.0.10条配电线路每相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或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高压0.3m低压0.15m第5.0.11条配电线路的导线与拉线、电杆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高压0.2m低压0.1m高压引下线与低压线间距离,不宜小于0.2m。第六章电杆、拉线和基础第6.0.1条各型电杆,应按下列荷载条件进行计算:一、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二、覆冰、相应风速、未断线;三、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转角杆和终端杆)。第6.0.2条钢筋混凝土杆的强度计算,应采用安全系数计算方法。普通钢杆型电压类型直线杆分支或转角杆高压与高压高压与低压低压与低压0.801.200.600.45/0.60[注]1.000.30筋混凝土杆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7;预应力混凝土杆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8。混凝土及钢材的设计强度应符合《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9中的规定。第6.0.3条配电线路的钢筋混凝土杆,应尽量采用定型产品,电杆构造的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第6.0.4条需要接地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杆,应设置接地螺母。接地螺母与主筋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配电线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杆时,其主筋不应兼作接地引下线。第6.0.5条配电线路的金属横担及金属附件应热镀锌。采用木横担时应选用优质木材,并应经防腐处理。横担应进行强度计算,选用应规格化,其规格不应小于附录四所列数值。第6.0.6条转角杆的横担,应根据受力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15度以下转角杆,宜采用单横担;15度至45度转角杆,宜采用双横担;45度以上转角杆,宜采用十字横担。第6.0.7条多雾或空气污秽地区,当采用木横担时,在绝缘子固定处应设分流绑线。第6.0.8条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或镀锌铁线,其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和最小规格应符合表6.0.8的要求。表6.0.8拉线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及最小规格拉线材料镀锌钢绞线镀锌铁线强度安全系数最小规格≥2.025mm2≥2.53×直径4.0mm第6.0.9条拉线应根据电杆的受力情况装设。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宜采用45度,如受地形限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30度。跨越道路的水平拉线,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拉线柱的倾斜角宜采用10度至20度。第6.0.10条跨越电车行车线的水平拉线,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9m。第6.0.11条郊区配电线路连续直线杆超过10基时,宜适当装设防风拉线。第6.0.12条钢筋混凝土杆的拉线,宜不装设拉线绝缘子。如拉线从导线之间穿过,应装设拉线绝缘子。在断拉线的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不应小于2.5m。第6.0.13条拉线棒的直径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6mm。拉线棒应热镀锌。严重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应适当加大2~4mm或采取其它有效的防腐措施。第6.0.14条电杆基础应结合当地的运行经验、材料来源、地质情况等条件进行设计。在有条件的地方,宜采用岩石的底盘、卡盘和拉线盘。第6.0.15条电杆的埋设深度,应进行倾覆稳定验算。单回路的配电线路,电杆埋设深度宜采用表6.0.15所列数值。表6.0.15电杆埋设深度杆高(m)8.09.010.011.012.013.015.018.0埋深(m)1.51.61.71.81.92.02.32.6~3.0第6.0.16条
本文标题:配3--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7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