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三章----行为障碍
第三章行为障碍(人类的异常行为)一、行为障碍的分类•(一)本能行为障碍•1、摄食行为障碍:过食贪食、厌食拒食、异食等。••2、性行为障碍:•性行为障碍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性欲倒错,它主要指不是两厢情愿的和可能有害对方的性行为;二是性变异和性行为障碍,指的是两厢情愿但却违反习俗和不利于心身健康的性行为。••1.性欲倒错:主要表现为性兴趣变态、发泄变态等。常见类型有:①裸露癖(露阴癖)。②窥阴癖(观淫癖)。③恋物癖。•2.变异和性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同性恋;•(2)性功能障碍(减退与亢进)•3、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即梦游)、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等。(他如: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4、其他:生活方式与习惯障碍。•(二)社会行为障碍•1、人际交往障碍:如人际关系紧张,病理性谎言,遵医行为障碍与求医癖(doctorshopping)等。•2、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1)指向客体:攻击行为、虐待儿童、性滥交与性暴力、偷窃癖等。•(2)指向自我:自杀、自伤行为、性禁锢、手术癖、吸烟、酗酒、吸毒等,即个人嗜癖;•(3)其他:与文化相关的行为障碍,如神秘与迷信行为,冒险与赌博行为等。•酗酒:就是沉迷于酒,嗜酒无度,缺乏自制能力。这是严重损伤健康的不良嗜癖。•嗜烟•赌博(gamling):作为一种特指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主要指以输赢钱财为目的,参与由机会决定其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的活动。•赌博行为的动机与心理因素:赢利;娱乐;寻求刺激;竞争;逃避现实。••沉湎于电视•嗜好“追星”•所谓“追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明星,或者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表现出一些痴迷、追崇的行为,如购买偶像的画册、唱片,看偶像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比赛更是一场不缺,甚至收集有关偶像的一切资料(包括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到恋爱情史……),模仿偶像的行为特征等,这类现象常见于青少年,也可见于一些受心理压力困扰的成年人。•药物滥用成瘾:•①常见成瘾药物的类别•常根据成瘾药物的药理特性,分为以下几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酒精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知觉感受,如大麻,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Mescaline)等。其中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欣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阿片类: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等。•挥发性溶剂:如丙酮、苯环己哌啶(PCP)等。•②药物滥用成瘾的原因•A。社会因素•a。可获得性•b.家庭因素c.同伴影响、社会压力:这类影响下开始使用药物的年龄往往发生在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易感期——青少年期。•d.疾病因素•e.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药物的滥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标准。•B.心理因素•a.个性因素:研究发现,吸毒者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反社会性,情绪调节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b.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C.生物学因素:个体的耐受反应不同。(三)精神或躯体疾病相关的行为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所致行为障碍;2、精神病性行为障碍;3、神经症性行为障碍;4、医源性疾病中的行为障碍;5、人格障碍(如人格分裂);6、应激反应与适应障碍。(四)儿童行为异常•外化性行为问题•内化性行为问题•社会功能障碍•其他行为障碍二、有害心身健康行为•(一)攻击行为(aggression)•1、概念:•攻击行为是指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行为。•它包括暴力行为(violence),一般仅指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2、攻击行为的分类:•一类是种族或个体生存受到威胁,或社会秩序、个体荣誉、尊严及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或惩戒性攻击行为,属于人类基本行为之一•一类是为社会道德或法律制度所禁戒的侵犯性攻击行为,在客观上导致物品的毁坏、躯体伤害和心灵的痛苦,大多为暴力或违法犯罪行为(异常)3、异常攻击行为的分类:•主动攻击型•按表现方式分为•被动攻击型•敌意情绪型—如暴力行为按行为目的性分为•手段型—如抢劫、盗窃4、异常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1)内源性因素—与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有关。••(2)外源性因素—如挫折、模仿等*5、异常攻击行为的预测:•(1)预测因子•A、既往暴力史—反映病人以往的行为反应模式•B、早期家庭不良环境—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使个体易形成越轨的价值观系统。•C、神经心理功能障碍—反映个体存在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2)预测量表•如BPRS(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如ARP(攻击危险性量表)•(1988年)•如人格投射测验等。**6、异常攻击行为的控制:•(1)社会控制:包括刑事惩罚与广义的社会制裁(如法律、道德、纪律等)仍然是控制人类攻击行为最有效的手段。•A、刑事惩罚•通过惩罚减少重复犯罪的可能性;•通过惩罚的威慑作用使个体因害怕惩罚而使攻击行为根本不发生。B、道德内化•即通过重建个体的价值系统、生活态度和信念,改变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等,改变一个人的攻击性倾向。•如劳教制度。(2)医学治疗•A、心理治疗和行为方式重建•a、通过认知心理治疗重建个体的价值系统是改变人类异常行为的最好手段,但尚无成功报道。•b、行为方式重建:•步骤:•*精确评估“靶”行为与激发情境的关系,以及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表现等;•*寻找强化“靶”行为与激发情境之间联系的突破点,使两者最终脱钩;•*建立新的行为反应方式。如生活技能训练等(lifeskillseducation)。•*评价效果,因人而异修正治疗方案。B、医学干预•*急性期控制:采取隔离和约束的方法•*较长期控制:药物如卡马西平、安定•*永久控制:如杏仁核手术方法;•阉割曾屡次有性犯罪的男性犯罪者;•雌激素或雄激素抑制剂(二)自杀行为•一、概述•1974年,根据WTO统计,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杀死亡。••自杀是全世界第五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1、自杀的概念•当一个人作出•危险举动并纯粹的自杀•确切知道这•一举动的通常•后果时,即危害健康行为•可定义为自杀(慢性自杀)2、自杀的分类•失范性自杀(anomicsuicide)•按社会整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uicide)•合的角度利己性自杀(egoisticsuicide)•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suicide)•主动自杀(activesuicide)•按能动性•不同分被动自杀(passivesuicide)3、自杀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1)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2)缺乏决断力,即没有主见;•(3)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社会交往少;•(4)认识范围狭窄,对挫折或困难不能客观评价;•(5)行为具有冲动性;•(6)情绪不成熟,神经质。4、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1)自杀的基本线索:•近期内有过自杀未遂或自我伤害行为•透露出悲观厌世情绪;•*不愿意与人讨论自杀问题;•不愿意接受医疗照顾;•收集有关自杀方法等资料;•抑郁情绪突然好转;•突然对家人或朋友进行未来的安排;•精神疾病患者,如妄想症者。(2)自杀的对抗因素:•对其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寻求正常健康的价值观念;•把握其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其个人经历;•探求其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3)自杀的预防•普及心理卫生常识•提高人群的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素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走出误解,换位思想;•作出危机评定—见前•预防高危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人群自杀•人文关怀•短期内结束危机状态•(一般3~12次,2~3次/周)(三)冲动控制障碍•1、偷窃癖•2、纵火癖•3、间发性暴怒障碍•4、拔毛癖
本文标题:第三章----行为障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7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