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一、什么是电视新闻采访二、电视现场采访报道三、采访语言模式及效果分析四、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案例:郎咸平采访郭美美一、什么是电视新闻采访?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和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与报纸广播采访区别:电视记者将新闻事实转化为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电视采访包括三个层面:1、拍摄:摄像机摄取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2、记者出镜:在动态事件中(现场采访报道);在静态演播室中(新闻谈话类节目);在动静结合中(追踪性调查)3、画外采访:记者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也就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二、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镜头出图像并使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三要素:记者、现场、出镜(一)基本特征时空特性:现场同步;时态特征:正在进行;符号特征:报道者在视觉、听觉中占据主导地位。电视新闻的发展轨迹:口播新闻——影像新闻——现场报道(二)一般结构要求1、记者的自我介绍;2、记者对现在时间及所在位置(现场)的介绍;3、记者对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的描述;4、记者对相关人士的现场采访;5、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简单分析;6、记者对新闻的简单概括与总结。(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分类与传播方式1、按报道事件性质分(1)事件性现场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一般性事件的现场报道可预测的事件的报道,即提前知道将要发生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等。(2)非事件性现场报道指针对舆论关注的问题所引发的现场报道2、按报道形式分(1)现场播报报道者用事先准备好的稿件,以新闻现场为背景,面对摄像镜头对新闻及新闻相关背景进行介绍。(2)现场评述评,即现场评论,指报道者在新闻现场针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述,指现场报道中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及背景等相关信息的介绍。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经常有评有述,述评结合。1997年,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做了全程直播报道,白岩松作为出镜记者之一,6月30日晚8点多,当他来到深圳皇岗口岸做现场报道时,抓住“管理线”这个深港两地标志性的分界线作为切入点,进行评述:“我左脚这边是香港,右脚这边是深圳,这条让香港和内地人民伤心的管理线,再过三个多小时就要消失了⋯⋯”其表述辅助肢体语言极其形象、客观。当20:20内地驻港先头部队第一辆车驶过那条管理线时,白岩松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时刻的瞬间,即兴报道说:“管理线并不长,车速也并不快,可是跨越管理线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跨出的一大步,为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一百年。”简短的几句话却寓意深刻,把管理线背后的新闻蕴含解读得如此精妙。(3)现场采访也叫镜前采访或电视采访,通过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提供必要的新闻背景,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发表观点、见解等。3、按剪辑程度分(1)完全性现场报道除后期的必要剪辑,全过程基本在现场完成。构成要素:■新闻事件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中;■记者进入画面,目击采访,口述报道;■具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既真实而完整地再现新闻人物的讲话和现场的音响。(2)不完全性现场报道在现场完成采访后,将其中一部分由播音员解说,或由记者事后补充必要的背景或评述。4、按报道对象分(1)主体式报道以记者(或主持人)为主的现场采访式报道。以一个新闻事件贯穿,记者在一个或几个现场出镜进行采访报道而成。新闻事件处于静态,记者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导视”作用,推动报道进展。(2)客体式报道把正在发生或发展的动态性事件纳入记者的视野,予以全方位报道。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决定着报道的发展趋势与结果,记者的价值在于记录事件进程的轨迹。如“香港回归”“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中共十八大召开”等。(3)主客体交融式报道部分反映事件的发展状况,部分则是记者发挥主体性作用,发现探究,推动报道发展,做出概括与结论。白岩松在《北川:伤痛中前行》节目中,有一段表述:“在平常的《新闻1+1》节目结束时从来没有用过一段语言来做收尾,但是当我们结束了对北川的采访即将离开北川县境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大牌子(他指着身后的横标),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平常的日子里,它只是当地一个带着热情的客套话,欢迎再到北川来!但是今天看到它时,内心却充满了一种触动。老北川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欢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将来也只是会以地震纪念馆的方式迎来天下的游客。但是,我们又会充满着一个期待:一定会有一个新北川还会在县境处摆放出这样的一个牌子。别了!北川,但是,再见!北川。”(四)采访中的提问白岩松说:采访中,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有二。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二是连贯性,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1、充当对手,展开讨论。此种对策适用于围绕观点、思想采访的人。2、抛砖引玉,唤起回忆。此种对策适用于人物专访。3、探索寻问,留有余地适用于比较敏感性问题采访和关于个人生活的采访。4、声东击西,旁敲侧击适用于批评性报道采访或揭示社会问题报道采访。5、恰当肯定,给予理解适用于成就、经验报道。6、提出疑问,澄清事实适用于有争论的事件、人物采访。(提问钮兰)7、接住话茬,深入追问适用于了解细节、顺滕摸瓜的深入采访。8、分门别类,主次分明适用于复杂事件、调查报道的采访。(五)出镜记者要“融入”现场1、尝试现场“体验式”出镜使节目引人入胜,先要设法引人入境。2005年的梧州,水退后的农田布满淤泥,在做农业受损严重的出镜报道时,多数记者选择站在田埂上说“这里是⋯⋯灾后一片狼藉,当地居民正在努力恢复生产”,《焦点访谈》记者则直接走进了淤泥里,用腿作标尺向观众展示了淤泥的深度,并告诉观众脚上感觉到淤泥是沙质而专家说这样深度的沙质淤泥,想恢复土地原有肥度至少要三年。这个出镜让人感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了解了洪水后生产困难程度的有效信息。2、选择有效信息交汇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过的《难圆绿色梦》,里面有一个记者出镜令人过目不忘。在一座纪念碑前站定后,记者指着碑文说:“这座碑就是为表彰徐治民老人植树治沙的业绩而立的碑⋯⋯”随后记者走到碑的背面,碑背镌刻的是“造先锋徐治民同志碑”,从残缺部分推断,完整碑文应该是“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记者接着说道“但碑的这一面有三个字没有了,据说有人在林子里砍树,徐治民老人制止他们,他们就把这三个字砍掉了,而这三个字恰恰是最重要的。‘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了呢?”3、捕捉“画面外”的有效信息★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爱德华歌罗在二战中给CBS做广播直播新闻节目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进入一处刚被轰炸后的废墟,并没有马上向观众描述眼中所见,而是先说现场的味道,然后蹲下摸了一下地面,接着告诉观众有多烫。★画面中存在但观众不易察觉2004年4月,宁夏银川遭遇沙尘暴,宁夏电视台记者站在楼顶上进行了出镜报道,由于风沙在画面中的运动形态并不明显,记者先用手指将观众视线引向身后的楼顶,说“大家从我身后这面飘舞的国旗不难看出,我们现在楼顶的风力大概有五六级左右”;为了让观众看清自己满脸的尘土,记者又随即掏出了餐巾纸,往脸抹拭后递向镜头,黄土斑斑的餐巾纸马上让人感觉强烈的现场感扑面而来。4、减少“霍桑效应”所带来的负效应“霍桑效应”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长达九年的研究发现的。梅奥注意到,当答应给一些装配电话机的女工以经期假、提前下班以及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热食时,她们的产量随之增加。但是,后来经期假被取消并把下班时间推迟,她们的产量仍然不断增长。研究者们起初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后来才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们意识到正在受到研究者的注意而造成的。工人们由于感到被关注,由此在心理产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变化,这被称作“霍桑效应”。(1)“霍桑效应”对电视新闻采访的影响.★增加了电视新闻采访的难度。如“晕镜头”现象。★导致电视新闻采访中虚假信息增多。★摄像机到场,可能使群体事件放大或者激化。(2)消除“霍桑效应”的有效途径★坚持真实性原则,多采访几个对象;★可暗拍;★多交流;★用“勾推法”等。(六)出镜记者角色失调现象1、镜前失语——角色失败表现之一:无语记者做现场采访,完全不在状态,完成任务似地抛出问题后,情绪便游离于画面之外,又由于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兀自对着镜头说话。表现之二:讲“无用语”曾有记者描绘国庆黄金周游园时这样说道:“我们看到,现场有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姹紫嫣红的鲜花装点在红旗两侧,这里的游人非常多,有夫妻结伴的,有一家老小的……”2、“播”代替“说”——角色不清出镜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交待现场、重在描述,他们的出现主要是为营造一种“面对面”式的人际传播语境。这就注定出镜记者应当以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表达,应当尽量“说”而不是“播”。3、情感失控与喧宾夺主——角色冲突(1)现场报道情感失控—“自觉角色”和“非自觉角色”之间的冲突记者的自觉角色,指的是“职业的我”。记者的非自觉角色,指的是“个性的我”。讨论:张泉灵视频李小萌视频(2)实施访谈喧宾夺主—角色间冲突提问过程中,注意倾听,给嘉宾以鼓励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引导采访对象讲出更精彩信息。时下,我们看到电视记者喧宾夺主的现象不少,比如爱“秀”自己。滔滔不绝无所不知;爱表达意见。多次打断,大段的谈自己的感受。(七)现场采访报道的创新1、学会逆向思维,摆脱报道旧框框,让新闻作品推陈出新。(1)从受众的对立面进行思维。《劳模,该不该重奖》(2)从众人报道角度的对立面进行思维。报道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天津兴起“咸菜热”》(3)从众人报道的事实对立面进行思维。《学雷锋的队伍走了以后》2.选择报道内容应是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夜,即将正式履行香港防务任务的驻港部队车辆在通过香港一侧的落马洲口(新界)关口处时,白岩松的现场报道如此描述:“现在要跟您介绍的一个细节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车牌号上面写的是‘ZG’,比如刚刚过去的这辆‘446’。那么这个‘ZG’是什么意思呢?它是驻港部队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同时也是‘中国’这两个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用声音“细节”展示,使“声音主观化”。如,中央台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现场直播。画面上首先是中英领导人肃立,继而在两国国歌声中,英国米字旗降落,中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旗上升。此时画面空间中唯有雄壮的中国国歌旋律在回荡撞击。它既是现场的实况声音,又转化为编导者的主观化声音,传达了香港政权已被交接,中国人民(包括香港人民)感到无比自豪的心声,甚至更多的联想。3.提高记者或主持人现场“带着脚镣跳舞”的能力。现场报道规定了记者的活动与所报道的事件应尽量限定在一个时空之中,做到一个事件在一个时空之中展现完成。这要求记者具备“带着脚镣跳舞”的能力。记者必须根据“空间决定时间”的原理进行调整,做到事件进展的时空与自然时空的一致。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采访语言模式及效果分析1、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作为节目推进的主导和“发动机”,主持人——不是其外貌,而是其把握和推进话语的能力,是一档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2、主持人语言模式分析(1)陈述话题叙述事实,可以在节目开头、结尾,也可以作为一种引导或总结嘉宾发言的方式,不含有疑问句式。(2)向嘉宾发问就某个话题对嘉宾发问,强调的是开辟新话题。问题来源是主持人之前做的“功课”,提问目的明确,分为一般疑问式和特殊疑问式。(3)对同一话题的追问主持人就嘉宾所涉及的话题深人探讨,不引出新话题,其进行依按于主持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分为一般疑问式和特殊疑问式。(4)打断嘉宾的谈话主持人打断嘉宾的发言,出现短暂的语言交叠。(5)调侃,顺接嘉宾发言后,主持人不做反驳和发问的话语。以《面对面
本文标题:四、电视新闻采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9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