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青岛灵山卫古城概念规划
四总体规划青岛灵山卫古城概念规划汇报黄靖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灵山·明卫滨海·逸城经济条件优势资源初识灵山卫感性认识科学研究理性设计区位交通挖掘灵山卫文化特色发展空间潜质条件设计灵山卫战略定位概念规划产品设计工作方法一、卫城解读CONTENTS二、相关研究三、总体构思四、总体规划4.1设计主题诠释4.2规划总平4.3总平索引4.4土地利用4.5规划结构4.6功能分区4.7业态布局4.8旅游分析4.9交通分析4.10绿地景观系统4.11建筑高度4.12建筑容量4.13配套设施分布4.14建筑风格3.1项目定位3.1.1规划定位3.1.2策划定位3.2规划构思3.2.1功能构思3.2.2功能分区3.2.3空间发展构思3.3规划原则3.4项目愿景2.1宏观背景研究2.1.1上位规划研究2.1.2项目区位2.1.3交通2.1.4文化产业2.2发展机遇2.3文化研究2.4案例研究1.1灵山卫历史1.2山东卫所1.3卫所研究1.4卫城构成1.5卫所文化1.6卫城现状卫城解读1.1灵山卫历史1.2山东卫所1.3卫所研究1.4卫城构成1.5卫所文化1.6卫城现状一卫城解读历史得名1.1灵山卫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灵山卫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周时期,灵山卫一带先为安国所有,后属莒国。莒国在此设安阳邑,为莒国“五阳”之一;春秋初期,莒国迁都于莒,安阳邑旋即属莱国。齐公灭莱后,该地归齐国,设安陵邑;宋金时期,灵山卫为海上军事要塞,战争连绵不断;元代,灵山卫附近海域是重要的海上漕运通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魏国公徐达调指挥佥事朱兴从内地迁民筑城屯守以备倭寇;清光绪二十四年《胶澳租界条约》,……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沦为德国胶澳租界。民国初归胶澳商埠管辖。之后卫地归属几经变化,1946年胶南县建立,灵山卫归胶南至今。灵山岛“灵山,在卫城南海中……”卫以山得名。历史上灵山卫与天津卫、威海卫、安东卫并列为“北方四大卫”;与靖山卫、安东卫、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等并称“海防八大卫”;000000一卫城解读卫城历史1.1灵山卫历史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兴筑土城以备倭明初1364年,开始设置卫所清明元雍正十二年裁灵山卫洪武年间,调指挥佥事筑灵山卫城。朱兴修建的城周为三里,围墙高为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第二次于永乐二年,指挥佥事郭崇大兴土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色为青砖,四门加城门楼,增铺所十余所。第三次于弘治元年,分巡副使赵鹤令檄指挥使张某再次重修,四方设门,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经过三次营建,卫城日臻完善。雍正十二年,裁并灵山卫,归入胶州。清代海防较明代有了较大发展,灵山卫仍是重要戍城,增添了唐岛口和古镇口两处炮城,但兵备已大减。废除世袭官兵,改设卫守备,为七品官。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裁撤灵山卫,归并胶州、诸城。之后,灵山卫和古镇口改设千总汛地,防御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明永乐二年,郭崇二次重修弘治元年,赵鹤令檄指挥使张某再次重修灵山卫古城池一卫城解读空间布局1.2山东卫所嘉靖十八年(1532)后山东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明初,仅登州一府所设卫、千户所,占明代山东沿海卫所的64%。自元代以来,灵山卫的海防出现危机,倭寇经常来骚扰。明初,诏令天下设立卫所,跨县设所,连府设卫。洪武五年,鉴于今胶南沿海倭患频繁,调指挥佥事朱兴筑灵山卫城,并从内地迁民圈占屯守,共建立军屯三十个,军兵五千六百人。山东都司诸城所胶州所东平所肥城所滕县所鳌山卫济南卫青州左卫宁海卫平山卫莱州卫济宁卫登州卫安东卫灵山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临清卫东昌卫任城卫兖州护卫雄崖所浮山所金山所奇山所王徐寨所福山所石旧寨所夏河寨所大山所百尺崖所寻山后所宁津所海阳所濮州所灵山卫辖有前、后、左三所。前所即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建有城池;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附于胶州城;左所在卫城内。一卫城解读洪武(公元1328-1398)正统(公元1427-1464)成化(公元1447-1487)嘉靖(公元1507-1561)洪武二年四五九十年三十一年胶东卫所空间布局及现状1.2山东卫所靖海卫宁津所雄崖所威海卫成山卫奇山所一卫城解读卫所缘起•15世纪后期,日本诸侯混战,一大批溃兵败将成了失掉军职的“武士浪人”,他们伙同牟利无门的商人,形成一股侵害中国沿海的邪恶势力,因为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被称为“倭寇”。•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卫所,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卫,65个守卫千户所。全国共有180余万军队。1.3卫所研究•经历设卫、筑城、兴盛、裁减发展阶段•寓兵于农,军士屯田制度。屯操、城守、运粮、番易,仿唐府兵遗意。•军士为外地移民,涌现苏、陈、王、宋、金、宗、焦、毕、薛等显姓望族。•世袭制。军士世袭,与其家属另立军籍,是为军户,全家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世代代为军,军户不由地方管理而是直属朝廷,由五军都督府管辖,不得随意脱籍。•地域上分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在内卫所四类;重镇型、交通型、海岸型等。卫所特征发展历程发于元末,盛于明,止于清清洪武3年萌芽阶段卫所制度完全确立卫所制度衰败洪武13年•明朝建立之初,倭寇对明朝东南地区频频进行骚扰。洪武初年,“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在山东沿海,“倭兵数寇海滨,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诸贼强豪着……纠岛倭入寇”。张士诚、方国珍等部残余势力不断骚扰,其余党多逃亡海上,勾结倭寇,在沿海地区“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一卫城解读卫所体系:卫所的设置,根据地理形势和军事冲缓而定。一般来说,系一郡的设所,连郡的设卫。洪武七年(1374)重定兵卫之政时,以5600人为一卫,下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由10个百户所组成。百户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编制,共112人,设2个总旗,10个小旗,进行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卫指挥最高为指挥使,正三品,其次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在卫衙内还设有镇抚,为从五品,经历为从七品。1.3卫所研究中央六部布政司直隶州府县州县县五军都督府留守司行都司都司卫守御千户所护卫军民司群牧司仪卫司军民千户所守御百户所千户所守御千户所守御百户所千户所守御千户所千户所州县卫守御千户所守御百户所千户所千户所卫营指挥使司都督府5600人1120人百户所112人总旗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50人小旗10人一卫城解读卫城比较1.4卫城构成辽宁·兴城烟台·奇山所灵山卫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高8.5-9.6米,底宽5.7-7米,顶宽4.3-4.6米。内城呈正方形,南北长825.5米,东西长803.7米,全高10.1米。据《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外包以砖,四门加楼,周近六里,门四,南北长约760-800米,东西长约700米。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复建了城隍庙。”一卫城解读卫城要素1.4卫城构成承恩门镇海门朝阳门阅武门仓湾南池迎鹤桥长卫桥通济桥护城河•城门•城墙•十字大街•官署:卫署、仓廒房、学宫、驻防千总署、演武场•街衢•坊表•坛庙•墩铺一卫城解读城隍庙文化1.5卫城文化源起城隍神:保佑本地百姓和地方的社会稳定,监督当地官员和百姓行为,惩恶扬善,弥补国家权力空缺。用神的力量监督人的行为和控制行动,对社会的稳定起积极作用。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成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宋元明初南北朝唐宋清朝城隍庙1951年西安城隍庙大殿60年前的湖边现在的湖边上海开埠以前的城隍庙20世纪80年代郑州城隍庙戏楼20世纪80年代郑州城隍庙戏楼残毁情况20世纪80年代郑州城隍庙二门与戏楼发展一卫城解读兵家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涌现出了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众多著名的兵家。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四部兵书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要者有五:其一,爱好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政治范畴。其二,人本特征。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格外强调人的意义。其三,多元文化性。齐鲁兵家文化之所以深邃而博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多元文化特征。其四,务实特征。齐鲁兵家无不以追求事业成功为己任,而他们事业成功的历程,也就是务实、拼博的人生经历。齐鲁兵家务实,首先表现在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使自然条件为我所用。其五,辩证思维特色。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起源于西周,到春秋时期,朴素辩证法有了长足的发展。1.5卫城文化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组织,卫所军户是世居一地的,并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由于当时军户的主要义务是壮劳力出丁当兵,其家庭生活负担沉重,为保障生活,稳定军心,故政府多分给房屋、田地,有固定的口粮,并免除户丁徭役。而且正丁服役于卫所,必须携带家属,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因此,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一卫城解读渔家文化渔家文化活动成为长海旅游新亮点。灵山卫街道位于胶南市东部,北倚小珠山,与黄岛区辛安街道毗连;南濒黄海,灵山岛上渔家村落风情别致,或居于崖边,或位于海畔,或半藏于山涧。渔家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5卫城文化玛祖文化海草房文化海洋渔文化一卫城解读文物保护单位:进士府、城隍庙、银杏树清康熙丙辰科(1676年)进士王请试的府第。进士府第的大部分房屋已拆除,仅存西北角的一处二进院落,南北长28.7米,东西长27米,占地面积775平方米。大门面西,面广三间,是原府第的西北角门。迎大门立砖砌影壁,绕过影壁是一排十间坐北朝南正房。房屋小式硬山建筑,高5米余,南北宽4.5米,飞椽出檐,石基清水砖墙,石灰抹缝,木板门,直棂窗。后院存房屋四间,建筑结构与前院相同。现在,房屋青灰小板瓦换为机制瓦,木棂窗被玻璃窗代替,其它尚保存原貌。2002年12月17日公布为胶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6卫城现状王进士府灵山卫城隍庙是青岛胶南市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隍庙,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今年7月份起,灵山卫政府筹资修复,维修后的主殿青砖青瓦,木窗铜门。主殿门前的两棵白果树已经有600多岁了,树径达到1米。城隍庙\银杏树北街汇祥花园东区灵山卫医院王进士府城隍庙灵山卫小学银杏树仓湾其它保留建筑主要包括灵山卫小学、王进士府、城隍庙、医院及新建居住区等。一卫城解读半岛在行动小结灵山卫历史悠久,位置险要,城内尚存历史遗迹,素有“北方四大卫、海防八大卫”之美称;目前山东半岛仅存的几处卫所,有的仅存数米城墙,有的只剩下修复过的门楼,在遗迹的留存上没有优势可言,大部分卫所已做现代开发;半岛有一些与明卫、海防相关的项目在酝酿策划、规划编制、旅游开放等不同阶段。灵山卫的开发如弦上之箭,能否抢占先机,争做与西方第一关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卫?!2011年12月22日至23日,文登营暨明清卫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文登市的汤泊温泉进行,同日,文登营史展馆也在文登营村落成。2012年3月烟台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2012年6月29日,国内唯一以备倭为主题的古代建筑群,蓬莱阁水城备倭都司府正式落成并向游客开放。该建筑群原址位于现今蓬莱阁景区内,此次复建是在
本文标题:青岛灵山卫古城概念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9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