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高低压系统停送电应急预案
1高低压系统停送电应急预案为确保高低压电力设备正常工作,提高对突发停电事故发生的应对能力、缩短事故的抢修时间、减少事故的损失、特制定本方案。一、管理操作规程1、高低压电力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熟悉供电系统和变配电各种设备的性能及安全操作方法,并且具备在日常情况下采取措施的能力。2、值班电工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值班巡视检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票制度等相关规定,并妥善管理好各种安全用具及消防设备,配电室门窗应加设网栏,防止鼠害及虫鸟侵入。3、分、合高压设备开关时,必须先关闭低压测电源总开关,待高压设备工作正常后,再合低压侧电源总开关。4、分、合低压测电源总开关时,必须先关闭其所带较大负载的负荷开关,待低压侧电源总开关合闸,电源电压正常后,再依次合低压负荷开关。5、雷雨天气需要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鞋,并不得靠近避雷器与避雷针。6、高压设备和大容量低压总盘上的倒闸操作必须由两人执行,并由对设备更为熟悉的一人担任监护。7、作业、检修或其它原因需要停电时,值班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安全措施:(1)报请部门负责人做好相关线路、用电单位的通知工作。(2)接触停电线路、设施前必须先验电,并装设临时接地线,遮栏和悬挂警示牌。如需要进入高压出线开关后侧设备时,在断开相应的供电变压器的高压侧真空断路器后,还要合上接地开关,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志牌等安全措施。(3)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撤离,值班人员方可拆除安全措施,恢复送电。(4)停电时必须切断各回路一切可能来电的因素,不能只断开开关进行工作,必须拉开刀闸,使各回路至少有一个明显断开点。(5)低压回路停电检修时应断开电源,在刀闸操作把手上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6)维保检修时:2a、检查母线接头处有无变形,有无放电变黑痕迹,紧固连接螺栓,螺栓若有生锈应予更换,确保接头连接紧密。b、检查母线上的绝缘子有无松动和损坏。c、用手柄把总断路器从配电柜中摇出,检查主触点是否有烧溶痕迹,检查灭弧罩是否烧黑和损坏,紧固各接线螺丝、清洁柜内灰尘,试验机械的合闸、分闸情况。d、检查各分开关柜,紧固各接线端子。检查电流互感器、电流表、电度表的安装和接线,检查手柄操作机构的灵活可靠性,紧固断路器进出线,清洁开关柜内和配电柜后面引出线处的灰尘。e、保养电容柜时,应先断开电容器总开关,用10mm2以上的导线把电容器逐个对地放电,然后检查接触器、电容器接线螺丝、接地装置是否良好,检查电容器有无胀肚现象,并用吸尘器清洁柜内灰尘。(7)保养完毕送电前,应先检查有无工具等杂物遗留在配电柜内。(8)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值班人员立即断开相关设备的电源以进行抢救。(9)电器设备或者变压器发生火灾时,应用四氯化碳、二氧化碳灭火装置抢救。二、停电应急预案1、杜绝非正常断电事故的发生,尽量利用双电源供电线路的优势减少停电时间及影响范围,做好相关的停电计划,并上报事务处报批,断电前应向所辖区域内各部门发出停电通知。同时做好停电应注意事项:(1)通知总控室做好停电准备。(2)通知各作业码头、电机房、配电房做好停电准备。2、如遇突发停电事故按下列程序执行:(1)值班人员是突发事件的第一汇报人,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将现场情况向部门负责人进行汇报。(2)提前准备抢修工具和辅助用品,为抢修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3)如果是内部高、低压负荷断路器跳闸,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查找原因,同时报告事务处并做好临时停电通知,等待排除故障后恢复供电,或采取隔离相应的故障回路实施部分供电,防止盲目送电造成故障损失范围人为扩大化。3三、送电应急预案;1、因检修、电气设备维修前,必须切断电源。作业还必须检查好周围环境情况。所有开关的闭锁装置,必须具备能可靠的防止擅自送电、擅自开盖操作,开关把手在切断电源后必须打成闭锁状态。同时设人看护或悬挂“有人工作,不准送电”字样的警示牌。2、当发作业现场全部供电回路中断供电事故时,配电房值班人员立即报告领导和值班负责人,值班人员、领导必须迅速赶赴现场,并迅速拉开配电房电压等级的所有开关,与供电处电调联系并按现场实际情况请求采取措施进行送电,迅速恢复,避免误送事故线路导致再次跳闸。随时向配电房汇报。配电房还要及时汇报领导以最快速度恢复或其它备用线路供电。3、配电房值班人员,接到复电命令后,按以下原则执行:先送高压,再送低压(机电科负责送到低总),送高压前,应拉掉各采掘头的低压馈电开关。恢复送电的情况,必须及时向配电房值班负责人和领导汇报清楚。4、严禁约时送电恢复送电前必须检查设备10米范围内的环境情况,只有在环境允许情况下方可送电启动设备。5、事故处理结束后,要对事故发生的时间、现象、原因、处理结果等进行记录存档。
本文标题:高低压系统停送电应急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0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