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最终上报版)
1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一、武汉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一)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2008年,武汉市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全市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价格回稳、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9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791.3亿元,增长24.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7.3亿元,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亿元,增长21.8%,增幅创12年新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12.44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9元,增长18.2%,增幅均创12年来最好水平。(二)武汉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2008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2645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4.1亿元,增长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1.7亿元,增长25.5%,占全市GDP的15.19%。民营科技企业6297家,实现企业总收入780亿元,增长41.6%。2008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至年末,全市已有科技研究机构104所,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工2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生产力中心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3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5个。市属科技计划项目投资额28.47亿元,增长36.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2.35亿元,增长38.2%。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9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49项。登记科技成果358项,其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96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奖384项,其中,国家奖16项。专利申请11270件,比上年增加2256件,其中,发明专利2905件,增加480件;专利授权5329件,增加1285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59.5亿元,增长19.4%。(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近几年,全市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通过优化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和传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可持续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升,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武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1、科教资源优势武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云集,智力优势明显,是全国第三大科技资源密集城市。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大专院校52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达106万人,居全国第一,每年有15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全国;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104个,两院院士52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3个,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53个,其中国家级10个。武汉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是全国第一个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全国第一个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武汉科技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2、区域自主创新优势武汉先后启动企业自主创新工程,推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出台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大力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2008年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人员79410人,其中企业46320人,占58.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91.08亿元,其中企业71.34亿元,占78.3%。武汉钢铁公司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华中数控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名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武汉汽车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国领先,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科技活动的主要力量。武汉·中国光谷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四项国际标准,武汉通信技术与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武汉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和首例转基因鱼在汉诞生;世界首创体外培育牛黄在汉问世并实现产业化;武汉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技术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仿真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武汉建桥技术成果蜚声中外。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3、高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5个主导产业。2008年,这5个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值1516.1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87.4%,其中,4电子信息502.31亿元,占29.0%;先进制造447.45亿元,占25.8%;生物医药82.93亿元,占4.8%;新材料447.38亿元,占25.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36.08亿元,占2.1%。尤其是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光电器件、光传输设备、激光设备生产基地之一,“武汉·中国光谷”已发展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烽火科技是国内有能力对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进行综合性研发与生产的高技术企业之一,武钢集团已成为全国硅钢片和汽车用钢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集聚明显。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武汉已形成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区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008年,这3大集聚区高新技术产值1329.91亿元,占武汉高新技术产值的76.7%。东湖高新区重点塑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特色;武汉开发区突出确立汽车新城形象,不断强化先进制造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特色;位于青山区的武钢集团已成为全国硅钢片和汽车用钢生产基地。4、区域政策优势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的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国务院明确批复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方案中涉及九大新体5制机制创新,赋予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政策,武汉作为城市圈的核心,高技术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建设两型社会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要建立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两型产业”体系的核心和支撑,将成为未来引领武汉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武汉的主要增长点。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正在深入推进,将直接推动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5、环境优势一方面武汉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强,既有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优势,也有中西部资源密集和劳动力富集的优势,对于承接国际资本的投资和沿海产业转移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武汉市近年来不断创新科技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业、引进高端人才、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扶持科技创业的政策措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武汉优良的区域环境优势,为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东湖高新区每年投入数十亿元高标准地建设武汉科技新城,建设了一大批专业园区、10多家孵化器和40多项重大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开发区创业活动活跃,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5家,绝大多数是科技创业企业。东湖创业中心作为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了凯迪电力、楚天激光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开发区还建设了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光谷软件园等各类孵6化器,探索了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在高校周边孵化,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在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的“四级跳”模式。活跃的创业活动和富有成效的创业环境是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内生发展的根本条件。二、基地建设的意义武汉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龙头,以及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推动湖北武汉乃至中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加快武汉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高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武汉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具有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雄厚基础和有利条件。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集聚功能,加快湖北武汉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有利于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高利润、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因此,我国把优先发展高新7技术产业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武汉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承担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的任务。同时,武汉经济结构偏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势在必行。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可以加快武汉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同时进一步探索振兴重工业基地和改造传统产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全国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三)有利于提高武汉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武汉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高等院校密集,科研院所众多,自主创新活跃。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可以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更好地将湖北武汉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国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四)有利于实现武汉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随着现代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正在引领和形成我国城市发展新的竞争格局。经过多年的8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和需要长期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直接加快武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时,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城市,武汉的科学发展将带动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可以通过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从而更好地担当引领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历史重任,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三、基地发展基础与优势(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1、电子信息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在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实力。2008年,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8.47亿元,同比增长26.6%。(1)通信武汉是我国现代通信产业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光通信、移动通信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开发、规模生产的重要基地。2008年,通信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重点生产企业超过百家,通信产业产值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近30%。光通信:武汉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成长出如长飞光纤光缆、烽火通信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上百家光电子企业的发展,同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主要地理区位,形
本文标题: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最终上报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1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