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姓名:刘玉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毛锐20071020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作者:刘玉兰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7条)1.期刊论文童子军中国化的契机-华章2007,(8)童子军首创于英国,其后风行世界各地.童子军的中国化,适应了当时日益兴起的尚武思潮;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2.期刊论文罗敏早期中国童子军组织的创建(1912-1926)-黑龙江史志2009,(10)童子军是英国人贝登堡创办的一种教育组织,它通过野外活动方式训练儿童,使其成为健康、快乐、有用的社会公民.因此种教育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童子军的诞生也与中国自强御辱的时代背景有关,自民国元年至大陆解放,历经三十余年的演变过程.本文尝试对中国童子军创办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做简单的介绍.3.期刊论文王晋丽中国最早的童子军--文华童子军-武汉文史资料2005,(11)1907年贝登堡召集20个男孩在英国南部白浪岛实验露营,这算是世界上第一支童子军团了.后来,贝登堡又将童子军训练的意义和方法写成童子警探一书出版.自此,童子军由英国开始远播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青年儿童的一个伟大的活动.4.学位论文王晋丽童子军在中国——中国近现代童子军兴衰史的初步考察2006童子军是一种儿童教育组织,童子军教育是通过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培养健康、快乐、有用的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活动,首先由英国人贝登堡倡导创办,以此为发源地,童子军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在1912年文华书院首先引进了童子军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童子军在我国大陆发展迅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有关童子军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并没有专门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这一方面是因为童子军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时间较短,资料难以广泛收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童子军教育到了后来成为国民党统治的工具,被完全政治化的缘故。但笔者认为,童子军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抛开其政治色彩不讲,它的产生发展在中国还是造成了相当影响的,对我国现在的青少年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童子军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童子军的产生,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童子军产生后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叙述了童子军传入中国的过程,重点以“文华童子军”为例,分析了文华童子军在中国产生的契机,描述了童子军在这一时期的概况,并对其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做了简要评价;第三部分论述了童子军在中国的初步发展,介绍了相对于前童子军,此期童子军的变化,并作了简单评论;第四部分重点论述童子军的异化,并用少量篇幅介绍了抗战时期童子军的主要活动及变动,以及童子军在中国大陆的衰落,最后对这一时期的童子军教育作了比较客观的评析;最后一部分主要就童子军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从总体上作了评析,包括其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5.期刊论文王晋丽.樊茂兰.WANGJin-lin.FANMao-lan抗战前童子军在中国的发展-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童子军是一种儿童教育组织,童子军教育是通过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培养健康、快乐、有用的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活动,由英国人贝登堡倡导创办.以此为发源地,童子军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在1912年由文华书院首先引进了童子军教育.在各个时期,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6.期刊论文王珺童子军--男孩俱乐部-世界文化2005,(10)童子军的创始人罗伯特·贝登堡1857年出生在英国.他是牛津大学一位教授十个孩子中的一个.作为男孩,他喜欢户外活动,尤其是野营.他的爱好是素描.7.学位论文张洪波1927~1937中国童子军教育研究2008童子军是一种儿童教育组织,童子军教育是通过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培养健康、快乐、有用的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活动。童子军教育首先由英国人贝登堡倡导创办,以此为发源地,童子军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在1912年文华书院首先引进了童子军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中国童子军运动始终呈无序发展状态。但1927~1937年间,发展迅猛,成就辉煌,进入鼎盛时期,“全国之中小学校连无一不有童子军组织”,甚至在海外也曾有中国童子军服务员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因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童予军教育由政府全面推广,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轨道。童子军研究最早始于民国时期,曾出版有大量研究著作.但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对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到抗战之前的童子军教育,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而缺乏深入的剖析,但笔者认为深入剖析南京国民政府童子军教育中对青少年儿童性格、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塑造和对近代合格公民的素质培养,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和深刻地揭示童子军教育模式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而且对当今中华民族青少年基础教育的开展及其综合素质的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童子军教育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详细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及国民党通过广泛密集的童军训练,再结合与之相关的规范、规程、条例等等,密切童军教育与民族、国家和党的意志的关系,从而使之更具有某种工具化色彩,童子军教育在塑造近代中国合格新公民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塑造功能。南京国民政府的童子军教育与训练具有两种意义,一方面,政治灌输当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训练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取向;另一方面,透过反复不断的过程,来让设定的社会实践成为例行的习惯性行为也同样重要。为了转变中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与基本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用了广泛而深入的做法,只要详细考察其训练与培养青少年的方式,如童子军教育,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内在评估来提供外在行动地基础,这两者的结合乃是儒家伦理的特点,这一点明确表现在《大学》中,之后则由宋明理学加以发展。虽然中国已经迈入共和,但儒家在道德上主张修身的模式,仍继续使修养具有更宽广的涵义,当要训练与培养的道德内容已转变为更关切公民道德,而不再是人际间的义务时,也还是如此。我们考察、研究中国近代童子军教育一个相当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此。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d715af6e-50ad-46af-a518-9de000ae4e9e下载时间:2010年8月28日
本文标题: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