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
•创立————曲折发展————完善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初)(“文化大革命”时期)时限:1949年至今•专题线索: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提出、实践及其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统一大业指导方针“一国两制”思考:1、“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首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2、“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得到成功的运用是在哪一问题上?3、“一国两制”的含义:4、香港、澳门何时回归?能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否相同?6、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的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根本前提是否相同?(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1、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一国两制”的含义(三)“一国两制”的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条件2、过程3、意义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前提)“一国两制”构想(方针)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民心所向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国内意义国际意义二、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港、澳回归1、指导方针——2、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1)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实行“三通”3)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被隔绝的状态被打破4)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5)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6)1993年汪辜会谈7)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下列事件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内容是:•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了国旗、首都、国歌,采用公元纪年•D、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制定临时宪法•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DD•3.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指的是:•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改革开放C•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策、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A、规定的国家政体B、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阶级属性D、体现的社会形态和原则CD•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多):•A、参政议政B、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D、执政、制定法律•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始于:•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ABCD•8.所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恰当的民族制度是因为:•①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调动各民族的建设积极性•④有利于民族团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9、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九届全国人大D、中共十四大•10、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A、民法B、行政法C、宪法D、刑法•11、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的会议是:•A、九届人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五大D、十六大ACA1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起初是为解决问题:A、台湾B、外蒙古C、香港D、澳门13、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A、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14、我国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殖民国家的削弱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AAC关于政治协商会议请概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完善过程。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制度的初步建立。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文革”期间被破坏。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会议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制度进一步完善。思考:新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如何?思考:以1954年为界,政协职能有何变化?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创立的背景、标志?组织原则、有何意义?背景:1.《共同纲领》的规定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有何意义?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这一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何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组织和活动原则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共为核心)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二、为何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作用?见教材P97。注意实施的前提、区域和方式。原因:①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保证国家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二、为何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作用?三、请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做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3.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第一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1965年西藏自治区)4.1984年,政府颁行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意义?)关于文革1.文革爆发的原因?2.文革中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有哪些表现?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原因: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②毛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③林彪、江青等利用和助长了毛的错误践踏民主“全面夺权”——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召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未能实行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践踏法律刘少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大思路P63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绩•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3、加强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6、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六字方针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2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