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陈有进一、农业现代化的确立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2、现代化具体量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议,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250美元)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3、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他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4、国家领导人对江苏的嘱托。2003年江泽民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与江苏代表一起共商国是。他嘱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有条件搞得更快一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江苏一定会拓展新优势,再创新业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和到江苏视察工作时,希望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5、江苏“两个率先”决定。2003年7月23日,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确立了本世纪初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6、农业现代化的确立。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刻,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并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2008年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指出,我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定位要高、力度要大、步子要快,特别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1、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2、农业现代化的含义。由此看来,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生产技术科学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贡献率的过程,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3、生产方式产业化。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4、生产手段信息化。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5、劳动者智能化。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就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水平。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体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三、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成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对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薄弱环节和进展有清醒的认识,而评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的基础。国内现有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划分为三大类。1、带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研究一般是由国家级或部级研究机构开展,目的是宏观指导各地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有: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农业现代化指标的研究。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农业内部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效果等三组指标,将评价指标确定为10项: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农业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森林覆盖率。②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7大类22项指标,同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要经历起始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等四个阶段。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也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具有较高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2、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指导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代表性的有几个农业发展较快的省份:①1999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值。②2001年江苏省农林厅、省统计局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资料采用目标性指标体系,从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角度出发,比照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制定了一个由8类17个指标组成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2008年又由江苏省农委等四部门牵头制定了新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③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根据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参照国际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准,确定了一个包含6大类、26项指标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④2003年上海市统计局课题组在研究上海市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时,设置了一套包含6大要素、22项个体指标的评价体系。3、国内的专家、学者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代表性的有10种(不详细列举)。四、《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要求前面已经讲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江苏要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在这背景之下,2008年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确定了包括《江苏农业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十大研究课题,并交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其中,《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由省委研究室、省农委、统计局以及社科院组成课题研究组。由省委研究室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在黄省长的亲自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座谈会、以及征求13个省辖市的意见(其中也征求了兴化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报告。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总的要求是,符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反映全省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在每个具体指标上,既要反映现代农业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律,又要和全省“两个率先”进程保持一致;既要借鉴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又要体现江苏省情和农业特点;既要考虑全省总体发展水平,又要考虑苏南、苏中、苏北体现各自优势,具有可比性和公平性;既要反映发展成果,又要体现推进力度和工作导向性;既要考虑指标覆盖面,又要考虑和当前统计指标相统一,便于测算和考核。五、《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主体框架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共包括六大类21个指标:第一类是农业产出效益指标(权重24%)。设置4个具体指标,包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初稿是增长率,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粮食亩产(初稿是增长率,反映粮食生产水平的指标)、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反映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土地产出率及农业效益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收入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第二类是农业科技进步指标(权重17%)。设置4个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贡献份额的重要指标)、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反映整个农业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指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反映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反映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初稿只有前三个指标)第三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权重21%)。设置5个具体指标,包括农户参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反映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畜牧)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反映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产品出口增长额(初稿是增长率,反映现代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产品流通业态销售率(新增加指标,反映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是重要指标);第四类是农业物质装备指标(权重10%)。设置2个具体指标,包括高标准农田比重(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反映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指标);第五类是农业生态环境指标(权重14%)。设置3个具体指标,包括林木覆盖率(反映农村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的指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反映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率二个指标合并而成,反映农业生态功能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第六类是农业支持保障指标(权重14%)。设置3个具体指标,包括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速度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之比(原是本级财政农业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原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比重,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度的指标)、高效农业保费占
本文标题: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5298 .html